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優質教案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優質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優質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優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對《月是故鄉明》進行文字研習,體會作者對故鄉永恆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2.能力目標:透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能夠以點帶面,自學本單元其它幾篇文章。

  3.情感目標:本單元學習的專題是“人與月”。學生能透過對文字的反覆研習,進一步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閱讀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教學難點

  1.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字進行鑑賞,體會文字在表達上的藝術特點以及不同的風格。

  2.在本專題的文章中,家、故鄉等概念有時是具體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時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託之所,有著很複雜的人文指涉,研讀時要仔細體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引思

  月亮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篤實敦厚的長者卻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天,我們將透過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二、賞讀研習

  (一)自讀奠基

  1.糾字音

  大葦(wěi)坑

  篝(gōu)火

  嚼(jiáo)爛

  粘(zhān)

  清光四溢(yì)

  萌(méng)動

  晶瑩澄(chéng)澈(chè)

  風光旖(yǐ)旎(nǐ)

  無垠(yín)

  慨(kǎi)然

  惆(chóu)悵(chàng)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煙波浩渺:形容水面遼闊。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襯托,顯得更有情趣。

  樂不可支:形容快樂到極點。支:支撐,受得住。

  茂林修竹:修:長。

  顧而樂之:顧:轉過頭看。

  2.聊作者

  季羨林(1911.8-20xx.7)山東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他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文集》等。

  (二)速讀抓要

  透過寫故鄉的月亮,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讀法指導

  朗讀本身就是一種理解。

  “讀出自己”欣賞

  聯想

  (四)精讀破難

  賞讀文中精彩語句,理順作者寫作思路

  文章開篇點題,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並透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結尾處短短几句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語言質樸,把故鄉的一切像話家常一樣娓娓道來,更見出對故鄉的至情至愛。

  三、總結聚焦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為線索,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在作者的眼中,月亮就代表了故鄉和親人。不過,人們賦予月亮的象徵義遠不止於此。千百年來,人們總是以各種方式來抒發對月亮的吟詠和思考。

  四、練習拓展

  1.用今天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對本單元的其它幾篇文章進行賞讀,思考:在不同的文人筆下,月亮的內涵有何不同。

  2.充分利用圖書館、網路等各種資源,收集能體現“人與月”這一主題的各種藝術形式。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優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l 體會作品表現的人對家、家園和故鄉的刻骨銘心的依戀之情極其深刻內涵。

  2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你自己對故園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課間播放《彩雲追月》)

  (上課前3分鐘)上課!(起立、問好)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 ?欣賞了這首美麗的歌曲,這讓我們想起了 ?誰能告訴我主題是什麼?

  很好,思鄉之情。古往今來,思鄉的作品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般而言,故鄉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許多歲月都是在故鄉度過的,這裡不但有自己的家、親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記憶。一個人的經驗積累以及情感與性格都與家鄉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積澱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故鄉都有一種割不斷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發地,也是人的歸宿。因此,一個人擁有故鄉,不僅是指具體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無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越來越頻繁,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不管走到哪裡,身在何方,故鄉都在他的心中,都體現在他的行為方式上。由於這種特殊關係,故鄉常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有了多種多樣的美稱,(提問:列舉對故鄉的美稱)如故土、家園、故園、故里、桑梓、歸宿等等有時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比喻的意義上,它們往往指向人們的精神家園。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東西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思鄉之情,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有的景物因為被反覆書寫而成為思鄉的文學意象,如柳、月、炊煙、鄉音等等。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透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二、看人看眼睛,讀文讀題目。我們還是先看文章的題目——月是故鄉明。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麼?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鄉”。

  2、 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課件)

  全詩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情緒而改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別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說“月是故鄉明”,從而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由於杜甫這句詩特別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

  3、 有可能聯想到其他詩句:(學生課前準備)

  李白的《靜夜思》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明月幾時有》)

  同學們,散文鑑賞有三點不可忽視:題目、作者和註釋。瞭解了題目,我們再來看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季羨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課件展示)

  三、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生於1911年,山東臨清縣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老先生,因為都曾在燕園居住,人稱“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後湖,那地方叫朗潤園。所以又稱 “朗潤園四老”。

  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麼還念念不忘那個僅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讀課文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季老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讀,讀的同時請把你認為優美的段落作上標誌)

  同學們讀得不錯,男生聲音洪亮,女生感情細膩。這裡有幾個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絕倫 惆悵 耄耋

  嚼爛 慨然 恍然大悟 離鄉背井

  (學生認讀)

  五、課文內容層次簡析

  1.第1小節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最後說“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正是說明它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感受。

  2.第2、3、4、5節是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2小節是一個過渡,由月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作者對家鄉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但兒時的記憶連同那少年的夢境與感受仍新鮮如昨,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揀鴨蛋,這些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構成了美麗純潔的鄉村生活圖景,經過幾十年後一位耄耋老人的的敘述顯得更加動人。

  3.第6、7、8三節寫作者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透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4.最後一小節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後,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几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優質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渺、篝”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再蒐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教學難點:默讀課文,能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經歷,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

  〖三〗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都見過月亮,看到彎彎的月亮,我們總會脫口而出:彎彎的月亮像小船。那麼,又大又圓的月亮,讓我們想到什麼呢?中秋賞月,僅僅是在看月嗎?所以,詩中說得好啊——月是(故鄉明)。(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季羨林,山東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在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學生練讀,師正音。多音字“燕”:yān(燕園) yàn(燕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可分為幾部分?

  2.提出問題: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課文第1自然段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2)作者為什麼說“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所以,古詩文中,月亮常用什麼東西當陪襯?想到這裡,作者便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鄉在哪?因為平原地區沒有山,所以他從小沒有見過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麼樣子的?

  (4)作者沒有見過山,那有沒有見過水?那麼他和水之間有什麼趣事呢?還有沒有別的趣事?

  四、精讀課文,情感昇華。

  1.朗讀課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往事: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夢月亮。

  感受:透過對故鄉往事的回憶,體現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

  (2)經歷:①作者離鄉背井,在世界各地見到過許多美妙絕倫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潤園景色優美、環境優雅,是賞月的勝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裡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足見作者對故鄉月亮的懷念,對故鄉的懷念。

  2.在回憶這些往事時,作者多大年紀?耄耋指老年,高齡。耋,七八十歲的年紀。這時,他早已不在故鄉,而是住在朗潤園,這裡的環境怎麼樣?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懷念的是故鄉葦坑裡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3.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這段話只有短短二十多個字,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麼情感嗎?

  五、佈置作業。

  蒐集有關思鄉的詩句,與同學交流。

  六、板書設計:

  月

  是 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

  故 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鄉 作者離開故鄉之後對故鄉的思念

  明呼應前文,情感迸發

  教學反思

  1.藉助讀前提示,自主閱讀。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老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學。出示閱讀提示,學生自讀自悟,老師相機指導,主要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重點,讓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文字,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把外國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鄉的.月亮進行對比,領悟作者對比的寫作手法。訓練學生寫對比句,重視語言表達的訓練。

  2.運用習得的學法,自主閱讀。

  透過質疑“故鄉的月亮好在哪兒”感悟作者的內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透過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體會到的感情表達出來,加深對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體會。

  3.連結相關資料,自主閱讀。

  連結相關資料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需要。本文有些地方是教學時的重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光靠老師講和學生讀,是不能讓學生完全明白的,我們可以連結一些相關資料輔助一下,這樣對學生的自主閱讀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優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理解“煙波浩渺、篝火、萌動、晶瑩澄澈、風光旖旎、平沙無垠、碧波萬頃、巍峨、點綴”等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3.抓住重點句探究體會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

  2.理解作者對故鄉的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月亮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學者卻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今天,我們將透過學習《月是故鄉明》這篇文章來解讀他的“明月”情結。

  2.課件出示:季羨林(1911.8-2009.7)山東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他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文集》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隨文理解下列詞語。

  煙波浩渺:形容水面遼闊。

  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透過累積木材或樹枝搭好的木堆或高臺,在活動裡點燃的火堆。

  旖旎(yǐ nǐ):柔美的樣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指年紀很大的人。

  2.自讀課文,完成“設問導讀”。

  (1)本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以什麼為主線?

  (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透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2)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是什麼關係?(前後照應,首尾連貫)

  (3)學生讀後交流,教師引導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總起全文)

  第二部分(2-4):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

  第三部分(5-6):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

  第四部分(7):月是故鄉明。(呼應開頭,突出主旨。)

  三、自主學習,引導感悟。

  1.默讀(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憶了對故鄉與童年的哪些事?

  2.交流。

  (1)課件出示:(指名讀)

  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數星星,捉知了)

  (2)課件出示:(指名讀)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裡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詩興,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麼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看月亮,夢月亮)

  3.默讀課文(5-6自然段),思考:

  (1)作者離開故鄉後到過哪些地方?找出來。

  在濟南住了十多年,

  在北京度過四年,

  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

  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

  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

  (2)作者到過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①課件出示: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蒙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非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會想到故鄉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我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無論如何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遠,我的心立刻就飛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②學生在朗讀當中感受故鄉的月光下有我兒時的快樂,也感受到了對故鄉的無限思念之情。

  ③學生在配樂《思鄉曲》中深情誦讀。

  課件出示《故鄉的月亮》。

  ④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鄉的無限思念之情。

  四、師生總結。

  再讀課文第一節與最後一節,想一想作者採用了怎樣的寫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前後照應,首尾連貫。這樣寫能突出強調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

  與月亮有關的詩句,你還知道哪些,給同學們說一說。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杜甫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袁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板書設計

  月是故鄉明

  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1) (總起全文)

  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2-4)

  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5-6)

  月是故鄉明(7) (前後照應)

  思鄉之情

  教後反思

  我認為略讀課文的教學注重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要大膽放手,確實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在集體交流彙報展示環節,應營造寬鬆愉悅的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樂於暢談自己的讀書所得,老師則要認真傾聽,及時捕捉“鮮活資訊”,或點撥指導,或引發討論,或歸納學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始終以月亮作為線索,著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拓展積累與月亮有關的詩句,感悟抒發思鄉之情的這類文章的寫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