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案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分析和解釋例項,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念,為後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大小基礎.

  5、透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例項,養成學生理論聯絡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裡沒有涉及.教材最後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執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絡,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

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緻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於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例項,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執行時.在分析衛星執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執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

  1)分析例項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並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例項,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後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例項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並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並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後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並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執行速度的特點是什麼,並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例項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例項.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並能舉例說明。

  2.能解釋有關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現象。

  (二)教具

  1.麥克斯韋滾擺。

  2.課本圖1-7的裝置,在彈簧片前加一彈簧。

  3.單擺、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1)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判斷質量一定的物體的動能的變化?

  (2)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判斷重力勢能大小的變化?

  (演示鋼球從斜槽滾下,斜槽傾角應儘量小一些,使鋼球從斜槽滾下的時間儘量長一些,引導學生觀察鋼球豎直高度的變化和速度的變化,回答上述問題)

  2.新課教學

  (1)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從上面實驗可以看到,鋼球從斜槽滾下的過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小;速度變快,動能增大,這個動能是怎樣產生的?(引導學生回答是由重力勢能轉化來的)

  問:重力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動能可不可以轉化為重力勢能呢?

  演示滾擺(將擺輪塗成黑白相間,使學生明顯觀察到轉速的變化),引導學生觀察:擺下降時,擺輪越轉越快;擺上升時,擺輪越轉越慢,並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變化的情況,最後得出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嗎?

  演示課本圖1-7(水平槽末端加一彈簧,以使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變化明顯顯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鋼球接觸彈簧後,速度減小,彈簧壓縮;彈簧恢復時,形變減小,鋼球速度變大,但方向反過來了(教師應指出:動能大小跟運動快慢有關,跟運動方向無關,因為物體向任何方向運動都能做功)。

  對鋼球和彈簧間的能的轉化,應分兩步講:①從鋼球壓彈簧開始到彈簧形變最大:鋼球動能由最大變到零,彈簧彈性勢能由零到最大,即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②從彈簧形變最大到恢復原狀:彈簧彈性勢能又轉化為鋼球的動能。

  (3)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

  先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例子,然後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下列事例:

  ①演示單擺,引導學生觀察擺球在高度最大處和最低點的速度大小,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②人造衛星:教師先指出:衛星在遠地點,勢能最大,在近地點勢能最小。問學生:衛星由遠地點向近球點運動的過程中,速度怎樣變化?能量怎樣轉比?引導學生回答:衛星由遠地點到近地點,勢能減小了,減小的勢能轉化為動能,故速度增大。再讓學生回答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能的轉化情況。

  ③撐竿跳高:由於過程比較複雜,可由教師分析講解。為使問題簡化,分析時一律不考慮起跳前助跑的作用。

  徒手跳高的高度由起跳時向上的速度決定。即起跳時的動能轉化為最高點的重力勢能。

  撐竿跳高時,人在起跳時使撐竿彎曲(形變),這時人具有動能,撐竿具有彈性勢能。到最高點時,撐竿恢復原狀。人的動能和撐竿的彈性勢能都轉化為人的重力勢能。

  故撐竿跳高比徒手跳高的高度大。

  ①跳板跳水:引導學生回答:起跳時為什麼人要向下猛壓跳板?(答:使跳板形變,具有彈性勢能)人離開跳板時的動能是哪裡來的?(答:跳板的彈性勢能轉化來的)人起跳的高度由什麼因素決定?(答:由起跳時的動能,也就是由跳板形變最大時的彈性勢能決定)

  注意:不討論人在空中的翻轉。

  3.板書設計

  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4.想想議議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將皮球塗黑使它落在塗白的水平木板上,觀察木塊上的黑色圓斑),並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

  為什麼木塊上是圓斑,而不是黑點?(答:因為皮球發生了形變)

  發生彈性形變的皮球具有的彈性勢能是哪裡來的?(答:由動能轉化來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動能,這個動能是哪裡來的:(答:彈性勢能轉化來的)

  最後提出:皮球從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點,說明這一過程能的轉化情況?

  (點名要學習好的學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滾擺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後都要停下來,問:這是什麼原因呢?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運動要克服摩擦和空氣阻力做功,要消耗物體的機械能。最後機械能完全被用來克服摩擦和空氣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體最後要停下來)

  教師點明:消耗掉的機械能並未消失,而是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了。這個問題以後將學到。

  (3)物體能做功才具有能,舉高的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為什麼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引導學生回答:舉高的物體落下來具有動能,動能可以做功,但動能是由重力勢能轉化來的,故我們說勢能可以做功,實際上是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而做功)

  (4)鋼球落在鋼板上,也會反跳起來,反跳時的動能是怎樣轉變來的?教師指出:鋼球和鋼板相碰,也要發生彈性形變,只是這個形變較難覺察。事實上,任何堅硬的物體相碰時,都要發生形變。

  然後讓學生回答。

  5.佈置作業

  (1)說明下列過程中機械能的轉化:

  ①雪橇從山坡上滑下;

  ②炮彈從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遠處地上;

  ③玩具彈簧槍將“子彈”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鞦韆上,在媽媽推了一次以後,自己蕩著。

  (2)你騎腳踏車時,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緊蹬幾下;汽車司機在開車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門,加大速度。從能的轉化來說明這樣做的好處。

  (3)彈簧門在推開以後能自己關閉。說明這件事怎樣利用了能的轉化。

  (以上三題即課本機械能一章習題第4、5、6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