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降水和降水的分佈

  教學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降水的觀測方法和降水形成的過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

  認識降水的季節變化型別。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佈圖,說出世界降水量分佈的差異。

  使用降水柱狀圖,說明降水季節變化的特點。

  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質。

  教學建議

  關於的總體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的安排與前一節的氣溫分佈有類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節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從降水的來源→降水量的測定→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佈→分析成因,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大氣降水是從空中降落下來的雨、雪、雹等總稱。教材透過一段文字講述了降水的來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動態過程,水汽從這裡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質是在一刻不停運動著的,而運動是由一定規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測定首先是學生形成年降水量的準確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測定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佈和降水的季節變化,教材體現了降水的`時間概念、空間概念、數量概念的結合。在降水的空間分佈中,教材透過提問對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敘述,而在降水的季節變化中,偏重定量的說明。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另外,教材用提問、影象、小結的形式,反覆說明一個問題,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影象能夠較直觀地反映降水的時空分佈和變化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課本提供的讀圖問答,引導學生讀圖思路,降低難度和訓練思維;課文中對規律的總結歸納,可以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關於“降水的分佈”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的教法建議

  對於降水的分佈,同樣也分為時間(季節)和空間(世界)的變化。某地降水的時間變化用降水柱狀圖,降水的空間分佈用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1、引導學生明確年降水量世界分佈中“等降水量線”的含義,可以與等高線、等溫線對比,知識遷移。

  2、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按照提出問題→讀圖分析→ 總結規律→分析成因的步驟進行。提出問題可以參照課本商有關內容。最後總結歸納,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從低緯到高緯,如果畫成半球圖展示,更直觀,效果可能更好。總之,是知識系統、條理清楚,便於學生理解。中緯地區東西兩岸先不填寫內容。

  降水

  分佈

  赤道附近

  南北迴歸線附近

  中緯地區

  兩極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陸西岸

  大陸東岸

  大陸西岸

  內陸

  大陸東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乾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氣溫高,空氣上升降溫,易成雲致雨

  副高控制時氣流下沉;信風控制時,風從陸吹向海洋

  夏季風從東部海洋吹向陸地

  受西風影響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遠,水汽難以到達

  夏季風從東部海洋吹向陸地

  溫度低,冷空氣下沉,不易降雨

  3、對於降水柱狀圖,首先要識圖,瞭解繪圖方法,找到它與氣溫曲線圖的不同之處。其次要讀圖:各月降水量的約數,什麼季節多雨?什麼季節少雨等,充分利用課本中提出的問題。最後歸納出世界降水季節分佈五種型別。

  4、將降水柱狀圖中涉及的幾個城市,依照2表格中歸納的降水空間圖中找到它們的大體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緯東西岸的內容。對降水時空分佈形成的原因,本節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響氣候的因素中一起講解了,教師提前在這裡引導學生簡單的分析、講解,可以起到及時瞭解原因、分散難點的作用。

  這節內容不太難,應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及課文中涉及的問題,透過學生的認真觀察、討論,找出降水時空分佈的規律。使學生在讀圖、析圖、歸納上有所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