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數學《測量》教案(精選10篇)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班數學《測量》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1

  目標:

  1、遷移已有經驗,學習用自然物一個接著一個的方法測量出蔬菜的長度。並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

  2、會用短線、圓點、簡單的圖形等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測量的結果。

  3、較細心地進行測量,樂意參加測量活動。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物質準備:長長的蔬菜實物若干,各種小型測量工具如回形針、棉籤等若干,記錄紙人手兩張。

  活動過程:

  1、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匯入活動)

  ——教師:這段時間我們認識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長長的蔬菜,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長長的蔬菜?

  ——那這些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呢?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遷移測量經驗。

  ——用什麼量?怎樣量?引導幼兒遷移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請一個幼兒作演示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測量方法測量絲瓜。

  ——量好後還要想辦法記錄下來,怎麼記錄呢?

  ——教師:有一根棉籤就畫一條短線,剛才量出來有幾根棉籤就畫幾條短線。教師在黑板上示範。那麼除了可以畫短線來表示,還可以畫什麼呢?(圓點、圖形等)

  3、嘗試測量蔬菜。

  ——提出測量要求:每張桌子上有兩種蔬菜和一種測量工具,先量一種,然後跟對面的朋友交換。量好了從椅子底下拿出一張記錄紙和筆用我們剛才說的方法記錄下來。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對記錄有困難的進行引導。

  ——請一組兩個小朋友一起交流:你們用的是什麼工具測量的,你們的蔬菜量出來有多長?教師引導幼兒從結果不同的小組中發現問題並討論:為什麼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量一樣的蔬菜,可是量出來是不一樣長的呢?引出測量方法的問題。

  ——教師依次出示三張圖:請小朋友觀察一下,每張圖上都有哪些問題?教師小結:測量時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就容易量錯。

  ——幼兒第二次測量,教師重點觀察並指導測量的正確方法。記錄好後讓兩個孩子相互驗證測量的結果是否一致。

  4、嘗試用多種工具測量蔬菜。

  ——剛才我們用了一種工具來測量蔬菜,現在請你們前後兩組互相交換,試試用其他的工具去測量,然後也像剛才一樣記錄驗證。

  ——幼兒操作。

  5、延伸活動

  ——教師出示兩根棉籤和一根長長的絲瓜:現在趙老師手裡只有兩根棉籤來量這根長長的絲瓜,怎麼量呢?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瞭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圖,引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今天池塘裡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願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麼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活動實錄: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籤。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評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說的,但這並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慾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活動實錄: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餘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評析:本環節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後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小魚。

  誰願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麼?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線的好嗎?

  5、老師示範。

  6、繼續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麼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遊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為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後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排列量具的方法測量"花布"的大小,並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

  2、透過擺放"衣服"的分層操作活動,瞭解圖形的面積不受其擺放形式及形狀的變化而變化的,初步感知面積守恆的意義。

  3、在相互交流中,能細緻的觀察、比較、測量,學習同伴好的測量方法,操作結束後能主動將材料收拾整齊。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會給物體排隊,認識數字1~6

  2、物質準備:量具(衣服、褲子、帽子等);操作卡片;白板;勾線筆;

  3、動畫《仙度瑞拉》片段

  活動過程:

  一、動畫匯入活動,引起幼兒參與活動興趣

  1、觀看動畫《仙度瑞拉》片段,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二、出示衣服和布料

  1、第一次測量探索

  (1)幼兒猜測,黑板上擺放驗證,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件衣服

  (2)明確測量方法:在測量時,我們要將衣服平鋪在布料上,邊對邊角對角,既不要有重疊也不要留空隙,我們要讓衣服一一對齊,千萬不能超出布料。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塊布料最多能做幾件衣服。

  2、第二次測量探索

  (1)幼兒分組操作探索,一塊布料可以做幾條褲子或幾頂帽子(2組提供褲子,2組提供帽子)

  (2)小結:

  師:同樣大小的一塊布料,能做幾條褲子?幾頂帽子?為什麼同樣大小的布料做出了不同數量的物品呢?因為帽子、褲子、衣服的大小不同,雖然測量的結果不同,但是布料的大小是一樣的。

  3、第三次測量探索

  (1)怎樣才能最好的利用布料,在上面既能做出衣服,也能做出帽子、褲子,且不浪費。

  (2)幼兒操作

  三、交流評價師

  誰來說一說你用這塊布料做出了幾件衣服、幾條褲子和幾頂帽子?今天小朋友們都非常的能幹,你們一點都沒有浪費小裁縫的布料,幫助他們做了這麼多的衣服、褲子和帽子,它們對小朋友表示感謝。你們都是喜愛幫助別人的小朋友!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遠近。

  2.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發展分析能力。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能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

  2.難點: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正確測出物體之間的遠近。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1.材料:長短不同的繩子、小棒,……

  2.環境創設:在活動區中創設相關的問題情境,如:小熊的家在兩個車站中間,它從家裡出發去車站,到哪個車站更近些?

  四、設計思路

  自然測量的教學中有兩個要點:測量工具的選用和測量工具的正確使用。

  測量工具的選用反映了幼兒的分析能力。教學中要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必須讓他們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們帶若問題進行測量活動。提高工具選用的有意性,這樣在交流討論時幼兒才能自覺意識到測量中工具選用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時也能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測量工具的使用是自然測量教學的難點。幼兒不能主動發現測量中工具之間銜接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兒實踐的基礎上,要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發現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並讓幼兒透過再次操作達到理解,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五、活動流程

  分散探索—>集中探索—>交流討論—>繼續探索

  1.分散探索。在活動區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透過探索積累感性經驗。

  說明

  在分散探索時,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觀察幼兒在自由探索狀態下的情況,瞭解幼兒在解決問題情景中反映出來的困難,他們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即找出幼兒在自然測量方面的“最近發展區”。因此,在幼兒分散探索時教師不要急於指導。應多觀察幼兒的操作過程,多瞭解幾個幼兒在這方面的`發展情況。

  2.集中探索。教順透過觀察瞭解幼兒探索的情況,找出適當的教學重點,創設情境讓幼兒有目的地探索,為交流討論作準備。

  集中探索的內容:讓幼兒嘗試用不同工具進行測量,發現哪種工具更合適,為什麼?

  問題情境:讓幼兒測量桌上放著的兩個玩具到桌子某一邊的遠近,測量教室牆上貼的動物與小房子和小花園的距離,……。

  3.交流討論。討論如何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交流如何正確使用測量工具。

  (1)討論工具的選用。讓幼兒交流各自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然後討論所選的工具好不好?為什麼?

  說明

  邊討論邊實際操作驗證。

  (2)討論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

  可以透過兩個相同的測量內容得出不同結果的例子引出測量中應如何正確使用工具,讓幼兒討論、交流,演示,得出正確的方法。”

  說明

  集中探索和交流討論應按幼兒在分散探索中反映出的能力情況分組進行。

  4.繼續探索。為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情境,讓幼兒或進行復習鞏固活動,或開展深入探索。

  (1)創設與分散探索時程度相似的情境,讓能力較弱的幼兒從事複習鞏固活動。

  (2)創設有一定難度的情景。如測量工具不是現成的,要幼兒想辦法自制,使能力較強的幼兒在探索中再獲提高。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5

  活動準備

  幼兒沒人一張記錄表。

  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長方形。

  幼兒認識正方形,對知道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

  重難點

  學會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邊長。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活動目標

  知道記錄測量結果。

  學習用自然物測量圖形的邊長

  樂於參加測量活動,感受動手操作的快樂。

  活動過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匯入。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圖形寶寶,你們看看它是誰?(正方形)

  正方形有幾條邊?(四條)

  四條邊一樣長嗎?你怎麼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夠準確。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邊的準確一點的長度呢?(尺子量)

  2、教師示範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師:是的,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進行測量,今天老師請來了一個小幫手,你們看看是誰?(長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邊長。

  (2)師:如果我們要測量這條邊的長度應該從哪裡開始測量呢?到哪裡結束呢?(幼兒舉手回答)

  師:用小長方形量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對齊)嗯,第二個小長方形的頭要和第一個小長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個接著一個,一直到正方形邊的另一頭。

  (3)師:每個邊量的結果應記錄在對應的格子裡,用了幾個小長方形就畫幾個圈。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將一條邊完整的量出來。

  (2)把長方形一個接著以首尾相接,再數數用了幾個長方形,然後記錄下結果(畫圈)。

  4、交流、評價幼兒的記錄結果。

  師:有哪位小朋友願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請幼兒上臺發言)師:你們的發現都是這樣嗎?

  5、教師及時小結及延伸。

  師:原來正方形的邊是一樣長的。小朋友知道剛才的測量方法還可以用來測量什麼呢?(幼兒舉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後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量一量物體。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物體,掌握測量的方法。

  2、嘗試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

  3、能積極參加測量活動,獨立完成操作任務。

  【活動準備】筷子,鉛筆,吸管,粉筆,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小朋友看,我們這裡有臺電腦,可是在不用的時候,它會有很多的灰塵,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長度,那我們應該怎麼樣知道它有多長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個小小測量員吧。

  二、幼兒嘗試進行測量活動。

  請你取出我給你們準備的東西,來試著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邊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麼樣量才是最正確的呢?(幼兒嘗試用鉛筆進行測量活動)

  提問:你是怎麼樣進行測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長?

  三、討論測量的方法。

  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種測量的方法,那到底什麼方法是正確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教師示範測量黑板: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測好一段就用粉筆做一個記號,首尾相連。最後數一數就知道我們測的東西到底有多長了。

  四、幼兒自主進行測量並記錄測量的結果。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粉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並將測量結果進行記錄。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除了剛才我為小朋友準備的東西?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遊戲:跨步

  現在我們一起來用腳大跨步的走,測一測從我們坐的地方到門口有多少距離吧。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一個接著一個的方法測量出蔬菜的長度。

  2.嘗試探索不同的測量方法,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測量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黃瓜 ,茄子

  2.長長的蔬菜實物若干,各種小型測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長長的蔬菜

  1.觀察圖片:黃瓜,茄子

  教師:這是什麼蔬菜?

  黃瓜和茄子看上去怎麼樣?

  (引導幼兒說出長長的蔬菜。)

  2.這些長長的蔬菜有多長呢?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尋找測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師:用什麼量?怎樣量?

  引導幼兒回憶測量圖形邊長的經驗。

  2.請幼兒演示用一個接著一個的測量方法測量黃瓜。

  告訴幼兒量好後還要想辦法記錄下來,怎麼記錄呢?

  教師:有一根小棒就畫一條短線,量出來有幾根小棒就畫幾條短線。

  (教師在黑板上示範。)

  讓幼兒想一想除了可以畫短線來表示,還可以畫什麼呢?

  (提示幼兒還可以用圓點、圖形等。)

  三、測量蔬菜

  1.提出測量要求:

  每張桌子上有兩種蔬菜和一種測量工具,先量一種,然後跟小夥伴交換。

  量好了拿出記錄紙和筆用剛才說的方法記錄下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對記錄有困難的進行引導。

  3.交流:

  你們用的是什麼工具測量的,你們的蔬菜量出來有多長?

  4.引導幼兒從結果不同的小組中發現問題並討論:

  為什麼兩個人用同樣的工具量一樣的蔬菜,可是量出來是不一樣長的呢?

  引出測量方法的問題,師幼一起討論。

  四、嘗試用多種工具測量蔬菜

  1.教師:我們用了一種工具來測量蔬菜,現在請你們互相交換,

  試試用其他的工具去測量,然後也像剛才一樣記錄驗證。

  2.幼兒操作。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並比較長短。

  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2釐米長的短棒若干。

  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學習測量的方法。

  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幹什麼?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線上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比一比誰跳得遠,並說一說為什麼。

  2、討論並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

  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並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

  教學反思:

  一環又一環的情境創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9

  一、活動目標

  讓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用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初步學習用手、腳印測量的方法。

  2.瞭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單位“拃”。

  二、活動準備:

  繪本課件、記錄紙、筆、測量關聯的物品。

  三、活動過程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們就來聽一個豆豆的故事。 看課件,引導孩子認識、使用身體尺。

  環節一:認識手尺,學習用“拃”進行測量

  1.媽媽是用什麼尺子給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瞭解手尺概念,學習手尺測量方法。

  3.請小朋友也試試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學說手尺的度量單位“拃”,同伴之間相互比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現在請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測量櫃子)為什麼老師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櫃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6.小結:因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環節二:學習用腳印進行測量

  1.誰能幫豆豆想想還可以用我們身體的什麼部分量量大衣櫃?

  2.誰來說說怎樣用腳印測量?

  3.練兵:請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練一練,用腳印測量的本領。

  4.討論:(老師和小朋友一起量櫃子)為什麼老師和小朋友用腳印量的櫃子尺寸是不一樣的呢?

  5.集體

  小結:因為腳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實踐操作

  1.今天我們學會了用手尺和腳印進行測量,現在我們用新學到的本領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後記錄在表格上。

  2.介紹記錄表及記錄表的填寫方法。

  五、發散引導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在課後嘗試用手尺和腳印測量其它物品。

  中班數學《測量》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故事中的“一寸蟲”進行測量,瞭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2. 透過觀察、操作,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3.體驗進行測量活動的樂趣

  活動重點:

  瞭解首尾相連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

  學會直線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動物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測量。

  活動準備:

  一寸蟲圖片 幼兒兩次操作的測量材料。

  活動過程:

  1.談話匯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們猜猜看,它在哪裡呢?

  (2)師:你們知道這是什麼蟲嗎?幼:毛毛蟲

  (3)師:可是它說它不叫毛毛蟲,叫一寸蟲,什麼是一寸蟲呢?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師:哦,原來一寸蟲長的這麼大,對人類來說,這麼長就是一寸,所以我們叫它一寸蟲。

  2.運用故事,引出測量

  (1)教師出示圖片,講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裡,住著很多大大的動物,比如說?可是還住著小小的一寸蟲,但是,還住著愛吃一寸蟲的知更鳥。有一天,知更鳥要吃一寸蟲,一寸蟲趕緊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是測量嗎?幼:測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長

  (3)師:你會測量嗎?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蟲,每個小朋友可以拿下來看看,你想用它來測量什麼?我們先從自己身上來量一量,試試看。(幼兒用一寸蟲在自己身上測量)

  (4)師:好了,現在我們把一寸蟲貼在自己的身上,老師看見我們小朋友還不怎麼會測量,那我們先來看一看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吧。

  3.幼兒嘗試初次測量,學習直線的測量方法。

  (1)師:我們來看,一寸蟲爬到了知更鳥的尾巴上,它要幫知更鳥的尾巴測量了,那誰來說一說,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呢?幼:一個一個連起來的

  (2)師:一個一個是怎麼連起來的?

  教師小結:一個跟著一個拍在一起,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疊。

  (3)師:那一共爬了幾條?(3條),

  師:一隻一寸蟲是一寸長,量出來用了3只一寸蟲,那是多長呢?

  幼:3寸長

  (4)師:一寸蟲真厲害,一會兒就測量出了知更鳥的尾巴有3寸長,那小朋友你們想試一試,學習一寸蟲測量的方法呢?(想)

  師:(出示一張紙)在這張紙上,有一條線,看看上面有什麼?(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是起點,是一寸蟲開始擺放的地方。請小朋友測量下這條線的長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這個小方格里。

  師:在測量之前,你們想想一寸蟲是怎麼測量的?(讓幼兒想一想)想好了嗎?現在開始測量吧!

  (5)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6)講評幼兒的操作,有問題的指出並糾正。

  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都學會了一寸蟲的測量方法,一寸蟲是一個跟著一個,中間不能有空隙,也不能疊在一起,才能測量出來

  4.幼兒再次測量,運用直線測量法,學習測量動物的某個部位,並簡單記錄。

  (1)師:一寸蟲幫知更鳥測出了尾巴的長度,知更鳥說:“好吧,你幫我測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還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幫它們去測量一下,不然我還是會吃掉你的。”

  (2)師:看看知更鳥的朋友是誰?(教師出示圖片:大象、長頸鹿、兔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他們會叫一寸蟲測量什麼?

  幼:大象的鼻子,長頸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師:這一次啊,一寸蟲想請我們小朋友來測量,你們願意嗎?(願意)

  (3)師:在測量之前,先請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些操作材料,有一張記錄單,還有動物的圖片,還有一寸蟲,請小朋友來為知更鳥的好朋友測量一下。注意,找到這些圖片上的紅點,這是開始放一寸蟲的地方。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5)講評記錄單,請幾個幼兒來分享一下。

  師:你是幫誰測量的?你是怎麼來量的?(幼兒的操作在投影儀上展示出來)

  5.感受一寸蟲的機智,體會測量的樂趣

  (1)師:一寸蟲告別的知更鳥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鶯,夜鶯要吃掉一寸蟲,一寸蟲說:“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會測量。”

  (2)師:你們猜猜夜鶯要請一寸蟲量什麼呢?

  (3)師:原來,夜鶯要請一寸蟲測量歌聲,一寸蟲想想歌聲怎麼測呢?小朋友說說看歌聲能不能測量?

  幼:能(不能)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測量的。

  師:那一寸蟲利用夜鶯不知道歌聲是不能測量的這個道理,她就逃跑了。

  師:我們來看看一寸蟲是怎麼做的?它對夜鶯說:“好吧,那你開始唱吧,我來測量。”於是,夜鶯開始唱了一起,一寸蟲爬呀爬呀,一會爬到草叢裡,一會兒躲在小花裡,一會就不見了。

  師:一寸蟲真聰明,而夜鶯不懂得測量,那我們小朋友呢,有沒有學會測量了?(學會了)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測量的,比如說我們教室裡的桌子的長度,積木的長度……等下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蟲去量一量有多長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