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教案

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教案 篇1

  課型:

  邏輯推理課

  教學要求:

  1、透過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學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風化、搬運等地質作用下,是不斷變化著的。

  2、培養學生根據自然變化結果,推測自然變化原因,想象自然變化過程的能力。

  3、向學生進行自然界是永恆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教育。

  教學重點:

  為什麼都是光滑圓潤的。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錄影(按要求編輯成三段);

  2、投影片(二張);

  3、卵石;

  4、碎瓦(選個兒較小、稜角分明的);

  5、帶蓋玻璃瓶;

  6、盒子。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卵石的形態特點,藉此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大自然可以告訴我們無窮的奧秘。今天,教師帶你們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種形態奇特的岩石。在考察時,我們不但要積極動腦、動口、動手,還要互相合作,遵守紀律。能做到嗎?

  讓我們跟隨著攝像機的鏡頭開始考察第一站,思考兩個問題:

  你看到的岩石分佈在哪裡?形狀像什麼?

  2、放錄影。

  3、觀後交流。

  小結:我們把這種像鳥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樣的岩石,叫做卵石。(板書:卵石)

  4、卵石有什麼特點呢?

  請小組長開啟1號盒子,每一個同學取一塊卵石,用手摸摸看。

  5、卵石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點──光滑圓潤的。大自然──這位偉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這就是我們這堂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十九。(板書課題)

  二、卵石的分佈情況。

  1、這裡面的學問可大了,為了弄懂這個問題,仍然得到“實地”考究一下。在“出發”前,我們先來看一份考察表。這份考察表要求我們考察些什麼?

  2、放錄影。

  3、觀後交流。

  小結(邊小結邊在投影片上合上文字):

  河道上游岩石的特點是:個兒大,稜角分明;中游:個兒中等,光滑圓潤;下游:個兒細小,粒粒砂子。

  河道中的岩石分佈是有規律的:從河的上游到河的下游,石塊越來越小,形狀越來越圓。

  4、啟發學生質疑:

  你從上面這些現象中,想到了哪些問題?

  三、卵石的成因。

  1、剛才同學們提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兩個問題。(出示投影片)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們還要到河道兩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發”前,我們一起把P66-P67的三小節課文讀一下。

  3、放錄影。

  4、學生交流,老師擇要板書。

  ⑴河道中的岩石是從哪裡來的?

  溫差

  風化作用冰

  植物

  (我們把這些溫差、冰、植物等破壞岩石的作用,叫做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是長期的、緩慢的,各種風化作用是同時進行的。山腳下堆積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長期風化作用的產物。)

  那麼,堆積在山腳下的'碎石、砂、粘土怎麼會到河道中去的呢?

  山洪

  搬運作用

  雨水

  ⑵河道中的岩石為什麼越來越圓?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實驗】

  A、請小組長開啟2號盒子,看一看裡面是什麼?(碎瓦)

  B、留二塊碎瓦,把其餘的小心地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裡事先放了一層砂),蓋緊瓶蓋。然後用力搖晃瓶子。(老師示範)

  C、學生實驗(每個學生輪流做),老師巡視指導。

  D、請小組長開啟瓶蓋,用鑷子取出碎瓦,放在瓶蓋裡。

  請同學把實驗前後的兩種碎瓦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較一下碎瓦形狀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有這種變化?

  E、如果不停地搖晃瓶子,結果怎樣?對你有什麼啟發?

  (碎石在搬運過程中,長期受到水流的衝擊和互相磨擦,逐漸失去了稜角,這個作用叫磨圓作用。)

  5、總結卵石的成因。

  現在請你總結一下?

  (高山上的岩石經溫差、冰、植物等的風化作用,掉到山腳下,崩塌下來的碎石被山洪、大雨等衝到河裡,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受水的衝擊和互相磨擦,變得越來越圓,最後形成了卵石。它經歷了長時間的變化和地理位置的變遷。)

  四、課堂引伸。

  卵石以它那玲瓏圓潤的身軀向人們訴說著大自然的偉力。風化作用、搬運作用總是在不停地進行,因此,地球表面總是在變化著。請同學們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遙遠的將來可能會怎樣?

  卵石是怎麼形成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透過指導學生認識卵石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岩石的風化、搬運、磨圓等地質作用。認識流動水的力量、重力對地表改變的作用。

  2.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加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歡大膽想象,想知道,愛提問的科學態度。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準備

  1.水槽(水)、燃燒鉗、酒精燈、岩石(板岩或頁岩)、帶蓋的玻璃杯、碎磚。

  2.教師準備: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佈情況的圖片或錄影;能反映上游山體風化現象的圖片;高原溝壑圖片、三角洲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卵石的形態特點,揭題

  1、出示卵石實物

  問:你見過這種石頭嗎?在哪裡見過?

  2、這種石頭叫卵石(板書:卵石)

  想一想:為什麼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鳥卵,光滑圓潤。大自然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板書:卵石的形成

  二、獲取卵石形成的事實,並進行預測

  1、讓學生根據生活經歷說說卵石是哪裡來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圖片或錄影瞭解事實,這是一條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圖片,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從哪裡來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過程

  1、瞭解風化作用

  (1)根據以上學生猜想提出:好好山體是怎麼會鬆動、滾落的呢?

  進一步觀察上游的圖片→高山圖片分析發現

  A、山體鬆動:溫差變化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B、山體裂縫:水結冰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C、樹根脹裂:植物根長大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這些都是導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設計溫差變化對岩石破壞作用的實驗方案

  師:剛才大家談到溫度變化會引起山體鬆動,你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3)實驗驗證

  (4)彙報交流

  (5)小結:溫度的變化、水結成冰、植物的根長大等原因長期對岩石產生的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

  2、認識搬運中產生的磨圓作用

  (1)問: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樣變成下游河灘上的卵石的呢?

  (2)學生猜想

  師:你能用模擬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3)分組設計模擬實驗方案

  (4)分組實驗。實驗注意:要留一至二塊磚作比較

  (5)彙報交流:你們是怎麼實驗的,為什麼這樣做,實驗的結果怎麼樣?實驗告訴我們什麼?

  (6)小結:岩石在流水的搬運過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間有摩擦,岩石與河床之間有摩擦,岩石與水之間也有摩擦,岩石受到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來越小,稜角逐漸被磨圓。

  3、形成結論

  (1)師:根據以上研究,你認為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分組討論,然後把你們的結果告訴大家。

  (2)分組討論

  (3)交流小結:高山上的岩石經過風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來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將岩石搬運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長距離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達下游的岩石就變成了光滑圓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問: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變成了下游的卵石,我們還見過哪些由於流水的作用使地表發生變化的現象?

  2、讓學生根據生活經歷說一說

  3、瞭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溝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遙遠的將來可能是什麼樣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