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案模板(通用7篇)

初中歷史教案模板(通用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模板(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定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透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透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鬥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鬥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鬥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曆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鬥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透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於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係難於理解。

  【教學過程】

  匯入:聯絡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衛溫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後來逐漸佔領了整個臺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臺,在當地人民支援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鬥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定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佔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籤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俄國。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佔的全部中國領土,說:“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清聖祖實錄》)由於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俄國。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透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並不等於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透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佔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並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國軍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透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初中歷史教案2

  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裝置,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匯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湧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影:“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佈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侷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透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匯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義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義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義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義大利在歷史程序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程序、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義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程序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匯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透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初中歷史教案3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

  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並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採用什麼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誌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後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裡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

  (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穫和困惑)

  初中歷史教案4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經濟結構和實行工業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過程及其內容和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2.透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業化開始起步。

  2.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部憲法的頒佈,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顯著成就。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教學難點: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學生閱讀教材匯入框教師由此匯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提問】

  閱讀教材18頁—19頁,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面臨怎樣的局面(背景)(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多媒體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

  (2)中國、印度、美國的工業的對比表格。

  (3)毛澤東的話語。

  教師歸納背景1: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背景2:我國工業水平落後

  【教師提問】=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改變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麼

  學生回答: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多媒體展示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圖片)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第二段內容看一下,瞭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

  [教師要求]請大家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內容複述一遍。多媒體展示一五計劃的任務[教師引導]現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什麼要以發展重工業為主一般來講,應該是先發展輕工業、農業和商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對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1.當時的國情,中國的工業基礎太薄弱。

  2.受蘇聯發展的影響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成就。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學生回答]多媒體展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

  思考:動腦筋

  教材第20頁

  [教師引導]對於課本上“動腦筋”欄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觀點應該怎樣看待呢我們說,看待任何事物,必須放到當時的環境中去,解放牌汽車也是這樣,我們應當看它誕生的意義和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而不能拿它和現在的產品去比。

  [教師過渡]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教師提問】

  (1)1954年,在北京召開的會議是什麼。

  (2)這次會議的內容是什麼。

  (3)這次會議上制定的憲法的性質如何。

  【教師提問】同學們透過看書,知道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教師提問】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

  師生透過討論,總結: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初中歷史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2、過程方法目標:閱讀資料聯絡理解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佈示意圖》,說明“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佈特點歸納分析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愛黨情感“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唯物史觀,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二、教學重點

  “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佈

  教學難點

  1954年憲法的性質

  三、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單元學過的線索。

  教師講授:毛澤東和周恩來從西柏坡前往北京“趕考”,已經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但是,由於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舊中國的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中國共產黨接過來的是一副爛攤子,經濟底子太薄了。雖然經過三年努力,我們的國民經濟已經超過歷史水平,但跟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差距有多大如何趕上去請同學們閱讀第4課。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第一個五年計劃

  1計劃編制前夕,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什麼特點(仍然屬於落後的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師過渡講解:為了迅速改變這種狀態,黨中央依據我們國家的實際條件,決定透過政府制定計劃,從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發展重點專案,帶動各行各業全面發展。這就叫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麼(指導學生閱讀15頁課文,找到相關內容作好標記,然後加以理解記憶:

  a.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

  b.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c.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科技是發展工業的第一生產力,要靠人才來掌握。)

  教師小結、過渡:由於“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符合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還得到了當時友好國家蘇聯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時組織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完成《填圖冊》第7頁第2題的答案。]

  3“一五”計劃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組織學生完成《填圖冊》第6頁第1題第1個小題的答案:

  a.先在課本第17頁或地圖冊第8頁上標註出重要企業、新建鐵路和公路的位置,接著在填圖冊上完成答案。

  b.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組織學生“對號入座”進行“接龍”活動。)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1這部憲法是什麼時候由什麼機構頒佈的(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麼(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

  3它的頒佈有什麼歷史意義(由於事先廣泛徵求意見,經過1.5億人民討論,還經過人民代表認真的修改,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也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初中歷史教案6

  第11課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鑑,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路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路,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透過網路的自主學習,學會查詢資料,蒐集資訊的方法及使用現代資訊科技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透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透過繪製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透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透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透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透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以史為鑑,強化環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於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透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路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網路探究的形式。在網路逐漸普及的時代,資訊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透過多種途徑獲得資訊,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透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於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初中歷史教案7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瞭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③透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製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xx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xx時期,經濟重心已從xx流域轉移到xx流域。xx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xx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xx。原產越南的xx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xx,xx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xx在南方逐漸普及,xx成為著名的瓷都。xx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xx。

  4、xx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xx、xx、xx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xx和xx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xx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xx身份相對自由,xx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xx、xx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