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思路
二氧化碳是學生繼氧氣之後要學習的又一重要氣體。該氣體與日常生活聯絡非常緊密,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就有所接觸,但對co2的性質和用途未必有科學的認識。由於學生在學習o2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材中關於co2的基礎知識,學生大都能透過預習來掌握。然而,多年來的接受式學習,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較為缺乏,看問題多停留於表面,缺乏深思的習慣。例如,當看到co2通入石蕊試液中,石蕊試液變紅,他們就會得出co2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錯誤結論。
本堂課準備從生活實際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co2的性質提出一些大膽的猜測;在此基礎上先由教師提出三個探究任務:⑴向石灰水中吹氣;⑵向裝有兩隻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引導學生實驗探究,並發現新問題:究竟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從而引發學生的再次探究。透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使學生初步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學會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學生接受式學習的心態;教學的`核心是發現並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大致流程:
二、教案
課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課人
高建萍
學校
湖北省武漢市水果湖一中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質和用途,並能舉例說明。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體會合理的假設對探究的重要性,嘗試根據實驗現象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2.經歷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co2性質的學習,加深原有的關於co2的認識,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已經熟悉的物質。
2.透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體會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勇於實踐對於人們認識物質的意義。
重點
二氧化碳與水的作用
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並探究: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教學
方法
基於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實驗探究。
儀器
藥品
集氣瓶、燒杯、試管、玻璃片、鐵架臺、橡皮塞、導氣管、吸管、膠頭滴管、酒精燈、試管夾、鐵皮、錐形瓶。
石蕊、石蕊試液、石蕊試紙、稀硫酸、蠟燭、石灰水、二氧化碳氣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請學生收集有關二氧化碳的資訊。
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組織學生列舉日常生活或學習中與co2有關的事例,推測co2的性質。
教師歸納板書。
(課件配合出示學生提出的事例和相應的猜測)
交流發言、討論。
猜測:二氧化碳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碳可能溶於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援燃燒;二氧化碳可能會變成無色液體或固體。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對co2的初步認識,將學生置於有意義的情景中,學習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事實做出合理的猜測。
組織學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務:
⑴向石灰水中吹氣;⑵向放有兩隻高矮不同、正在燃燒的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
多媒體播放自制的課件:紫色石蕊試液自述。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觀看課件。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集體交流、討論實驗現象。
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產生認知衝突:究竟是什麼物質使石蕊試液變色?
co2與紫色石蕊試液的作用是本節課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學生缺乏對酸鹼指示劑的感性認識,透過計算機設計擬人動畫介紹紫色石蕊試液和石蕊試紙的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為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奠定基礎。
透過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資訊,驗證假設,並能夠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組織學生第二次探究。
明確探究任務: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後,試液變紅的原因。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猜測原因、設計實驗方案。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
組織學生交流、評價各小組的驗證實驗。
猜測:石蕊變紅的可能原因有空氣、水、二氧化碳與水作用後的產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設計實驗方案:(一)向裝有蒸餾水的試管中吹氣,將所得試液滴到石蕊試紙上;(二)取兩張石蕊試紙,一張滴蒸餾水、一張保持乾燥,同時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分組實驗。
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第二次探究的問題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後,試液變紅色究竟能說明什麼問題的疑問之上的。由此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真實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意識都得到了展現和提高。
引導學生自學。
根據有關co2的性質,總結歸納用途。
自讀教材p-115,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討論、交流,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
引導學生用化學的視角看問題,感受和體會化學的價值。透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明白性質決定用途的道理。
設定實驗情景:點燃高低不同的兩支蠟燭,然後將一底部被剪開的飲料瓶罩在兩支蠟燭上。
猜測哪一隻蠟燭先滅;觀察實驗。
課後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提出合理的解釋。
再次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將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質猜想→實驗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