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24課《河中石獸》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24課《河中石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第24課《河中石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匯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後,寺廟裡的和尚到哪裡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註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並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並列
(2)閱十餘歲。
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為、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乾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齧、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於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複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匯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複習匯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係,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透過尋找倒塌在河裡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河中石獸》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紀昀(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人,清代學者、文學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集,取法六朝筆記小說而又有所發展變化。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被稱為文化的“萬里長城”,對儲存中國文化有很大貢獻。
二、故事背景
紀曉嵐作為盛清時期的飽學之士、一代文學宗師、《四庫全書》的總編輯,卻沒有為後人留下一篇有哲學思想內涵的著作。作為為滿清皇朝服務的漢人,他沒有成為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哲學家的條件,特別在動輒用“_”“伺候”漢人知識分子的乾隆朝,紀曉嵐的處境就像伺候貓的老鼠,不能有絲毫差錯,特別是言論。作為飽學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遠帶入墳墓。於是,他最終採取了“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託狐鬼以抒己見”的方式來表達他觀察當時社會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後十年間,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說式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
三、文言文知識積累
(一)古今異義
1.是非木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是
2.漸沉漸深耳古義:罷了;今義:聽覺器官,耳朵
3.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到某個地方
4.蓋石性堅重古義:發語詞,放在句首,可譯為“因為”;今義: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5.但知其一古義:只;今義:錶轉折,但是
6.求二石獸於水中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二)一詞多義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之:聞之笑曰(這件事,代詞)當求之於上流(石獸,代詞)其反激之力(的,助詞)
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開)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臨:一寺臨河干(靠近)執策而臨之(面對)
(三)詞類活用
棹數小舟(名詞用作動詞,“劃(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為順流下矣
點撥:省略主語,和尚們;“以為”後面省略了“石獸”。
2.求之地中
點撥:省略介詞“於”。
3.棹數小舟
點撥:省略主語“僧”。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點撥:“寺中”前省略介詞“於”。
5.果得於數里外
點撥:“得”後面省略了賓語“之”。
倒裝句
1.當求之於上流
點撥:介賓短語“於上流”作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當於上流求之”。
2.果得於數里外
點撥:介賓短語“於數里外”作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果於數里外得”。
3.求二石獸於水中
點撥:“於水中”作狀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為“於水中求二石獸”。
被動句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點撥:“為”表被動。
(五)名句積累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四、課文翻譯
原文: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註釋:
臨:靠近。
河干:河岸。幹,水邊,河岸。
圮(pǐ):倒塌。
焉:於此,在那裡。
閱:經過,經歷。
棹(zhào):劃(船)。
曳(yè):拖。
譯文: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裡。經過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後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到了下游。划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原文: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註釋:
設帳:設館教書。
爾輩:你們這些人。
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這。木杮:削下來的木片。
暴漲:指洪水。暴,突然。
湮:埋沒。
耳:語氣詞,相當於“罷了”。
譯文: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設館教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精神失常嗎?”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原文: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註釋:
河兵:巡河、護河計程車兵。
蓋:因為。
齧:咬,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尋找。
如:按照。
譯文:一個巡河、護河的老士兵聽說了這件事,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裡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洞,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裡。像這樣又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著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精神失常嗎?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找到了石獸。
五、問題歸納
1.講學家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本題可運用人物性格概括法進行分析。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甚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2.講學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別有什麼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關鍵詞語表達效果法。講學家的“笑”包含了對寺僧的嘲諷與自以為是,表現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出老河兵的自信。
3.為什麼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後找到了石獸?
老河兵考慮到流水的影響,也考慮到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所以根據他的判斷準確找到了石獸。
4.第4段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記敘中議論作用分析法。議論,結尾透過議論揭示文章主旨,總結全文。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觀判斷。只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才是正確的。
5.老河兵的判斷看起來不合常理,可為什麼是正確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點,主張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主張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鎮守河防,瞭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驗結合起來分析的,所以是正確的。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透過寫尋找沉落在河裡的石獸的故事,告訴我們許多事情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說明了僅有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