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七年級語文教案
死海不死七年級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死海不死七年級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死海不死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的
一、瞭解本文是一篇介紹知識的說明文,必須對所介紹的內容有正確的依據。
二、學習本文說明方法:舉事例;列資料。
三、學習本文巧妙地運用題目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教時。
二、透過預習劃分課文為三大部分,查注詞語的音、義,瞭解有的詞語在說明中的作用。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揭示課題,瞭解題目的運用,教讀課文
講述:本文是一篇介紹海洋知識的說明文。題目新穎,海,怎麼有“死”“活”之分?既然是死海,怎麼又是“不死”的呢?對這些疑問,課文的第一部分作了說明。提問:課文的第一、二部分怎樣劃分?明確:第一部分l--4段,第二部分5—6段。指名朗讀第一部分,要求思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及對題目的分析。朗讀後,提問:“死海”的“死”指什麼?回答,明確:第一段中介紹了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說明這個“死”指魚蝦草木的死。用“竟沒有”“甚至”說明這“誰能想到”的奇異現象。提問:“不死”指什麼?回答,明確:指人即使不會游泳,也總是浮在水上,“不”會海“死”。這種奇異現象,課文怎樣形容?回答,明確:“令人驚歎”。提問:為什麼人不會淹死呢?課文引用什麼材料來說明這一點?回答,明確:引用了古羅馬的傳說,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卻安然無恙,說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提問:對這一特異現象,課文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回答,明確:(狄杜)“大驚失色”。
講述: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說明的是表面特徵,。而浮力很大的本質特徵又是什麼呢?課文第四段用一個設問句領起,揭示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鹹度很高”。接下來引用統計資料作科學說明。提問:列舉各種礦物質的絕對含量,數字怎樣排列?回答,明確:第四段中的三個資料從大到小依次排列。提問;這段末兩行的“這樣”代什麼?回答,明確:代上面的礦物質的絕對含量與鹽類和海水的相對比例這四個資料的作用,而自然得出“無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結論。小結:第一部分,介紹了死海的特徵。(板書)
講述:第二部分開始用設問句,可見這一部分要說明死海的成因。(板書)指名朗讀第二部分,要求說出死海的成因。朗讀後提問:課文引用古老的傳說,起什麼作用?回答,明確:引用神話,反映遠古時候“死海”的出現,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情趣。提問:第六段用“這當然是神話”承上啟下,再用“其實”~轉,指出死海的成因,到底是什麼?回答,明確:成因:自然界變化的結果:一是地形特點;二是化學成分,礦物質很多;三是物理變化,蒸發。沉澱。
講述:作為一篇介紹知識性的說明文,文章結尾,第三部分簡介死海的變化:現狀和未來。(板書)以引起讀者的重視。指名朗讀,要求思考:結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麼?朗讀後,提問:“死”的含意是什麼?回答,明確:死海真的要死了:這裡的“死”字指死海最終將消失、乾涸。
二、小結
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科學知識和神奇的傳說結合起來進行介紹,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
1.說明方法(板書)
(一)舉事例。舉例說明分為列舉舉例、典型舉例、類比舉例三類。本文用的是前兩種。
①列舉舉例:舉出較多例子來說明。列舉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木生”。
②典型舉例: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舉“人不會被淹死”的例子。
(二)列資料;第四段四個資料,用的是確數,說明統計的精確、具體。測量死海的最深處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約數。這是根據對死海的認識程度和實際變化而確定的。如對客觀事物的瞭解還未達到精確的程度,應用約數來說明。約數是一種力求近似的估計和推測,也是建立在科學計算和調查的基礎上的。列資料可用分類數、平均數、百分比等,用得好,比文字說明更簡明,更具權威性,更有說服力。
2.本文題目新穎、巧妙,“死”與“不死”看似矛盾,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先悅“死”,再說“不死”,最後又說“死”,重點是“不死”,與題日呼應。題目既是文章的內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結構線索。這種相反相成的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二;課內練習、鞏固
l.為加點的字注音,對加“凸”的字注者並解釋
沉澱( )乾涸( )轉瞬( )
不遜( )告誡( )家眷( )
安然無恙好 )(病)執迷不悟( )(堅持)
凸凸
諭告( )(告訴;吩咐)
2.分析下列短語中加“凸”的字,是從什麼角度來考慮的。(可先左右議論後舉手回答, 教師作結)。
“愚公不愚”:前一個“愚”是愚笨的意思,後一個“愚”從愚公移山具有遠見卓識,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發動眾人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來考慮。
‘孤兒不孤”:前一個“孤”是無父母的意思,後一個“孤”從祖國處處有親人,雖無父母卻不乏照料,前程仍然遠大的角度來考慮。
學習《死海不死》的命題方法,我們可得到啟發,開拓思路,這樣一篇短小的文章往往就可依此為線索構思而成了。課外可用《愚公不愚》《孤兒不孤》或類似形式的題目來練筆。
四、佈置作業
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確數還是約數,並指出其語法上的正誤。
1.我整整花了一小時左右才把這道題解出。(“一小時左右”是約數,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應去掉‘“整整”二字。)
2.原來生產這臺機器成本要五千元,採用先進工藝製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減少一倍。(是“確數”。但數字增加才用倍數,減少不能說幾倍,只能說減少一半。)
3.根據修改後的計劃,生產效率提高,產量要超過原生產定額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確數”。百分數的運用要特別注意,本句應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無語病。)
4石拱橋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約數”,無語病。)
5.趙州橋大約建於公元605年左右。(是“約數”,但“大約”與“左右”重複,應去掉一詞。)
板書設計
一、課文結構
1.介紹死海的特徵
(一)“死”海:竟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水邊也寸草木生(列舉事例)——誰能想到。
(二)死海不“死”:,人不會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驚歎。
(三)傳說:奴隸們投入死海,安然無恙——大驚失色。
(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鹹度很高”(列資料)。
2.說明死海的成因
(-)上帝懲罰人,大陸變死海(神話傳說)。
(二)死海成因:地形特點;化學成分;物理變化(列資料)。
3.說明死海的變化
(-)現狀;吸引遊客,治病不遜於溫泉。
(二)未來:死海真的要“死”:消失、乾涸(列資料)。
二、說明方法
1.引用
2.舉事例
3.列資料
死海不死七年級語文教案2
內容預覽: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資料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瞭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資料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採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附】有關資料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仰臥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摘自《世界地理教學參考書》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麼病害或災禍。
〔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藉;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
〔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後面的括號裡。
A失生去命 B不顧性命、堅決 C不活動、不靈活 D不通的 E指乾涸 F古板 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A)
二、審題,匯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例項,引傳說,列資料,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徵和它的形成過程。 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徵,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後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說明死海的特徵:水的鹹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說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在第一部分裡,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透過舉例和援引傳說,把死海浮力之大說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後,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徵,作為科學的說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於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徵:海水的鹹度很高,所以不適於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遊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徵的方法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鑑。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說明死海的成因?(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澱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鹹的鹹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蹟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後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著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說。從神話的說明到科學的說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說,在說明死海中起到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徵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徵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徵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麼要引用大量資料?
討論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徵博引,說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說明物件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鹹度很高。高到什麼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資料。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鹹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說明。最後,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於說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說明效果。讀到這裡,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板書設計:
死海 不適應動植物生存
特徵 現實 人們自由遊七
不死 傳說 奴隸屢淹不死
原因 鹹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傳說 懲罰執迷不悟的人們
實質 自然界變化的結果
現狀與未來 現狀 開發利用
未來 可能幹涸
聽讀材料
海水燃燒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燒的物質很多,然而你聽說過海水燃燒嗎?水火不容,是人們早巳熟知的自然規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確有海水著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東南部孟加拉灣附近的海域,突然颳起猛烈的颶風,頓時海浪咆哮,剎那間海面上出現了奇蹟:高達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紅彤彤的火焰與湛藍的海水交相輝映,照耀著幾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為壯觀,看到者無不目瞪口呆。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這場海上大火從何而起?是油船著火?可是,當時海面上並沒有油船,難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原來這場大火的縱火犯就是颶風。在海洋上形成的颶風,風速有時可高達70米/秒,颶風所到之處,掀起巨浪,由於颶風與海水摩擦,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產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氫氣和能助燃的氧氣,所以在某一瞬間引起了氫氣的燃燒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場大火。
據科學家測定,這次大火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00顆氫彈爆炸時產生的能量,難怪其燃燒場面是那樣驚心動魄,令人膽寒。在能源緊張的未來,如果人類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風能、水中的化學能以及太陽的光能,那該多好啊!
思考題:
1.海水燃燒的原因是什麼?
2.文章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這一奇怪現象。
答 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數字、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