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蠟染教案

民間美術—蠟染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間美術—蠟染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背景

  教育部國家美術課程標準將美術教育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規定為必修的藝術課程,體現了美術教育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思想意識提高的程序中具有積極地、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透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具體實施,民間美術教育已經成為中學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民族特點,發揚民族、民間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民間美術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傳統的美術教授課模式難以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因此,利用本地、本民族的特有民間文化結合主流文化的教育,使中學美術教育的教學過程得以最佳化,從而誘發學生對本民族民間美術的熱愛,啟用他們的生命意識和審美能力。

  二、過程

  1、探究專案

  本教案的探究專案是《中國民間美術——蠟染》

  選擇這一內容的原因是:蠟染,是我們生活在湘西大地上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美術形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苗族蠟染、土家族蠟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是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之一,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讚譽。學生透過學習和親身體驗能更加體會我們民間美術的內在含義及其豐富的人文魅力。

  2、實施過程

  (1)設疑

  在課前老師根據教學的主要目的和關鍵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的祖先為何要住在這裡?祖先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文化遺產?我們這裡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民間美術的表現形式是如何的?你是如何認識蠟染的,蠟染的知識知道哪些?蠟染的原料和工序有哪些?圖案是如何染上去的?

  (2)搜尋

  學生為了分析、思考這些問題,要收集有關書面材料並進行社會調查,教師提供相關的資訊或網站(民間美術、鳳凰旅遊等),讓學生透過走訪一些本地的民間藝人和德高望重的長輩瞭解我們民族的發展歷史以及蠟染的基本知識,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誘發他們學習民間美術的內心動力。

  (3)討論

  在課堂上,從教師收集來的和學生帶來的一些印染織品(蠟染、扎然、苗繡、工藝織景等),選出其中幾件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根據已收集掌握的知識進行交流,發表意見,提出見解。學生們主動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可以直接與美術作品進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對民間美術的理解和觀念。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出現在身邊的民間美術的學習興趣被充分的調動起來,能主動地去思考、研究民間美術的知識,不斷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去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答案。

  (4)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地聆聽學生的發言,及時指出和糾正學生中的錯誤思路,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如苗族蠟染所用的染料並非市場上所銷售的化工染料,所需染色的布料也不是一般市場所賣的精紡布,而是用本地的棉、麻透過加工紡織而成,染料是用蓼藍、紅花、梔子、五倍子等多味純草藥,以加熱溶化的蜂蠟為圖案的線條放入染料中浸染,經過一定時期的自然滲透與著色,再將蜂蠟溶化自然晾乾,就會出現民間常見的青底白花的蠟染圖案。這時教師就可拿出我們本地幾個被聯合國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蠟染大師的作品對學生進行詳細的介紹,首先介紹蠟染的基本原理及簡單的工藝流程,然後再講蠟染在我們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平時的服飾、佩飾以及婚嫁喜慶等特殊時間中的代表意義。同時注意向學生介紹古代蠟染因技藝和製作裝置的缺陷,原始的蠟染作品只能加工出藍底白花的花布,而不能染出紅底白花、黃底白花和綠底白花的蠟染花布,這是因為靛藍色染色屬於氧化還原反應,只需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進行,而紅花素和梔子黃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較高溫度的熱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則就很容易掉色。而在這種高溫下蜂蠟已經融化,無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而古代是很難做出除藍底白花以外的其它顏色的蠟染花布。不過現代的染色技術已經克服了這一困擾蠟染技藝進一步提高的技術性難題,可以染出多種底紋和不同花色的蠟染花布。蠟染是民間美術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形象、最生動的一種載體,色彩豔麗、圖紋豐富,使學生透過學習能獲得思想意識的昇華,感悟我們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偉大,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熱愛家鄉和家鄉的父老鄉親,熱愛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5)應用

  佈置學生利用節假日或休息時間,自己動手製作一到兩幅蠟染作品,可以向有蠟染經驗的人請教或到商店觀看蠟染圖案的設計,但必須是親自動手製作,作品應附說明其中的含義和表達的思想意識。

  兩週後,一幅幅製作精美的學生蠟染作品呈現在教師的面前,有動物的、花鳥的、風景和民居的,作品充滿了童趣、充滿了現實的生活氣息。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又增加了對社會、對民間生活的瞭解,豐富了他(她)們在課本上難以接觸的社會知識。

  3、教學效果

  本教案的實施,改變了以往離開現實環境,老師強行灌輸、學生死記硬背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真實、生動、貼近生活的環境中既獲得了知識的積累,又得到了思想的昇華。

  第一、以前教學,教師只是根據課本和教學參考進行講學,機械式的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學生對學習內容也只是在似懂非懂得狀態下,在超越年齡的想象中去被動地接受課本規定的學習內容。而本教案的內容完全是在真實的環境中向學生傳授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學習內容,他(她)們的親人、朋友、同學或許就是蠟染工藝的傳人,他(她)們身上的服裝、頭飾、睡覺的臥具或許就是蠟染產品。這樣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接受。

  第二、教師和學生由以前的單向的教和學轉變為互動式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相互提出問題,然後各自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這樣一來就從根本上促進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了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社會實踐能力。

  第三、組織學生實地拜訪民間工藝大師傳授蠟染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經驗,參觀大師們製作蠟染製品的工作流程及蠟染成品圖案的上色技巧,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練習製作蠟染作品,然後在學生間展開競賽和討論,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多角度、多渠道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學習興趣。

  第四、組織學生參與討論中學美術教育與民間傳統美術的融合方式,探討出既適合現代條件下中學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又能促進學生熱愛本土本民族的傳統美術文化的學習熱情,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

  三、需要重視的問題

  (1)貧困邊遠地區的學生對現代網路知識匱乏,難以有條件從網路中接受現代資訊的傳輸;

  (2)民間美術的傳承只是在宣傳上強調,尚未形成系統地有組織、有規模的搶救和挖掘,在真正的民間難以形成氣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