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

  活動目標

  在活動中發展和培養幼兒的事物的興趣,獲得觀察力,想象力。

  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知道要保護小動物。

  透過具體活動,讓孩子們得到快樂,從而熱愛學習。

  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故事,能細緻的觀察畫面。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知道青蛙的成長過程,知道小蝌蚪長大後就是青蛙。能根據老師的演示覆述故事。

  活動準備

  魚缸、水、(紙做的)小魚、小黃牛、小烏龜、荷葉、小蝌蚪、青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

  1、 孩子們,當你放學回家沒見著媽媽時,你會怎樣?今天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好不好?我要看誰聽得最認真,誰最棒!

  2、出示裝水的魚缸,裡面有一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老師講述:有一隻小蝌蚪,在找他的媽媽。

  3、接著出示一條小魚。老師說:小蝌蚪遊啊遊,看見一條小魚,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魚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有四條腿。小蝌蚪說,哦,並急得哭了。

  4、接著又出示小黃牛,邊演示邊說:小蝌蚪遊啊遊,看見了小黃牛,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黃牛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在水裡。小蝌蚪哭著說,噢。

  5、接著又出示小烏龜,邊演示邊說:小蝌蚪遊啊遊,看見一隻小烏龜,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烏龜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是穿的綠衣裳,也沒有尾巴。小蝌蚪說,噢,知道了。

  6、出示小青蛙,邊演示邊說:孩子,我在這兒呢!小蝌蚪聽見有誰在叫他,一看,荷葉上坐著一隻青蛙,正捉住了一隻害蟲,小蝌蚪急忙游過去,邊叫著媽媽,邊跳上荷葉,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二、師:現在小蝌蚪已經找著他的媽媽了,誰知道小蝌蚪為什麼叫青蛙是媽媽?(小蝌蚪長大後就是青蛙)

  三、拓展。老師演示,請孩子複述故事。

  四,延伸

  師:小蝌蚪長大後就是青蛙,青蛙是有益的動物,專吃害蟲,我們要保護他,不要傷害他,要保護大自然。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節活動課,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培養幼兒語言發展的好材料。反思自己設計的這節活動課,雖然有成功的一面,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匯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之後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透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瞭解小蝌蚪的特徵,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遊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2

  一、活動目標:

  1、、在做做玩玩遊戲活動中幫助幼兒建立物數對應,進一步理解10以內數的實際意義,鞏固對數的形成的認識。

  2、在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運用學過的知識幫助小蝌蚪找媽媽,從而獲得成功感。

  二、重點與難點:

  1、在做做玩玩遊戲活動中幫助幼兒建立物數對應,進一步理解10以內數的實際意義,鞏固對數的形成的認識。

  三、設計思路

  春天是美麗的,春天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周圍的環境也在不斷的變化著,我們為了讓幼兒感受到春天一些動植物的變化。主題一開始,家園共同收集一些有關春天的資料:如:小蝌蚪、青蛙、蝴蝶、蜜蜂、蠶寶寶還有有關的春天的圖書、圖片等等。因而,關於春天的學習需要創設一個與幼兒的情感態度、已有經驗、認知習慣相切合的情境,而不能把客觀的現成的知識簡單的機械地塞給幼兒。隨著主題的不斷深入和我班幼兒的實際,我班幼兒對小蝌蚪的生長的都很好奇,他們都能積極探索。再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幼兒的學習因根據幼兒興趣、以有的生活經驗。於是我設計了此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此活動主要是在熟悉故事故事內容、做做玩玩中讓幼兒對數概念進一步感知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四、材料創設:

  小蝌蚪胸飾若干只(正面小蝌蚪,反面青蛙,青蛙背上標有1——10數字)、幼兒人手一份小動物(有二條腿、四條腿、八條腿各種動物,但沒有青蛙),

  五、活動指導:

  (一)、情景匯入:

  1、春天來了,小河裡的水變暖了。池塘裡游來了一群小蝌蚪。(出示小蝌蚪)數一數,有幾隻小蝌蚪?(10)

  2、小蝌蚪在池塘裡遊啊遊,真快活。可是有一天他們想起自己的媽媽來了:“我們的媽媽在哪裡呢?”讓我們一起幫助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二)小蝌蚪找媽媽

  1、幼兒扮演小蝌蚪。

  2、小蝌蚪遊啊遊,碰見了鴨媽媽,鴨媽媽正著急得嘎嘎叫呢!原來鴨媽媽的孩子找不到了正著急呢。小蝌蚪說:我來幫你找吧!鴨媽媽說:好啊,好啊!我的孩子身上都有記號,……………請您們快點幫我找一找。(幼兒扮演小蝌蚪幫助鴨媽媽找小鴨。讓小鴨回到媽媽身邊,師生共同驗證正確與否)小蝌蚪看見小鴨子在媽媽身邊多快活,真羨慕,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就問:“您認識我們的媽媽媽,您知道他是什麼樣嗎?”鴨媽媽笑著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大概就在前邊,你們快去找吧!”

  3、小蝌蚪繼續向前游去,咦,他們看見了什麼?原來有許多動物朋友在一起,小蝌蚪想:“這裡有沒有我們的媽媽呢?”請幼兒找一找,找出四條腿的朋友。有這麼多啊,小蝌蚪說:“你們誰是我們的媽媽啊?”大家都笑了,“我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二隻大眼睛,白肚皮,穿著綠衣裳。”

  4、小蝌蚪又向前遊,看見前面荷葉上蹲著一個大眼睛、寬嘴巴、四條腿、穿著綠衣裳的傢伙,難道這是我們的媽媽?你們說是不是啊?青蛙媽媽看見,說“娃娃,我是你們的媽媽呀,你們已經變成青蛙了.”(幼兒轉過胸牌,露出小青蛙)“不對不對,你們有的是我的孩子,有的不是,你們還有的媽媽正在捉害蟲呢,瞧,他們來了。——出示青蛙媽媽,(肚子上有點子卡)孩子們,快游到你們媽媽身邊去吧。

  (幼兒找到自己的媽媽,並相互驗證)

  (三)(活動延伸)小青蛙捉害蟲

  小青蛙跟著青蛙媽媽跳到岸上,跳到田裡,天天捉害蟲,保莊稼。

  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場地模擬青蛙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表現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徵和主要情節。

  2、引導幼兒用與物體相應的顏色作畫。

  3、培養幼兒注意遠近、大小關係,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重點: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畫成6幅連環畫。

  難點:注意遠近、大小關係,合理安排畫面的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鴨子、魚、烏龜、鵝、青蛙圖片,圖畫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引起興趣。

  --我們已經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今天我們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內容畫出來,每一段故事畫一張畫,連起來就叫連環畫,讓別人把幾張畫連起來看就知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2、引導幼兒觀察主要角色的特徵。

  幼兒討論,故事裡都有哪些小動物。

  出示動物圖片,請幼兒觀察。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我們把故事分成6幅圖,在畫的右下角標上數字。

  畫之前,請幼兒先想好如何構圖。

  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將主要角色畫在紙的中間,注意添畫與主題有關的事物,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動物形象和設計畫面。

  4、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鼓勵幼兒與鄰座的小朋友相互欣賞並講述故事內容,選出畫的最好的作品進行表揚並讓幼兒介紹作畫經過。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4

  設計思路:

  在經歷一支筆畫畫的成功經驗以後,幼兒對色彩有了別樣的體驗——原來很少的顏色也能畫出很美的圖畫。為《小蝌蚪找媽媽》畫插圖又是一次新的嘗試。在這個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嘗試在一張以綠色為主的畫面上,用幼兒不常用的白色作區域性塗色,使畫面上綠色的植物、黑色的小蝌蚪和區域性塗成白色的動物媽媽相映成趣,形成一種十分淡雅的色調。

  我們按照故事的線索,以討論小蝌蚪和其他故事角色的位置為重點開展,引導幼兒關注畫面的均衡與變化,幼兒在小組中共同協商分工,每人選擇一段故事情節,進行合作編畫。

  活動目標:

  1、嘗試變化小蝌蚪與其他的故事角色之間大小和位置,關注畫面的合理安排。

  2、在共同為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畫插圖的基礎上,體會小組合作完成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齊白石作品《小蝌蚪》

  2、故事人物:小蝌蚪、金魚、烏龜、白鵝、青蛙,水生植物水草、荷葉等。

  活動過程:

  一、談論欣賞——引發對小蝌蚪動態特徵的`觀察

  1.猜謎:大腦袋,長尾巴,兒時無腿水中游。後腿伸,前腿到,跳來跳去找媽媽。

  2.欣賞齊白石的畫《蝌蚪》,來了一群小蝌蚪,它們在幹什麼?你從哪裡看出來?

  尾巴扭一扭蝌蚪就能向前遊。

  二、操作嘗試——感知佈局的合理性

  1.小蝌蚪要去找媽媽,遇到過誰?

  2.這麼多小蝌蚪是怎麼圍在它們身邊找媽媽的?(引導幼兒嘗試自己來擺放蝌蚪的位置)。小蝌蚪遇到的動物誰大誰小?

  3.小蝌蚪們還可以遊在什麼它們的什麼位置?(幼兒個體操作)

  原來當許多小蝌蚪碰到動物時,有的可以遠遠地問,有的可以圍在一起靠近問,有的可以分散有的可以集中在一起,還可以排成不同的隊形。有的是比較大的動物有的是比較小的動物,不過動物們都比小蝌蚪要大很多喲。

  三、分工創作——選擇不同場景創作

  1、小蝌蚪找媽媽的路上還遇到過誰?請你們把這個故事畫下來。

  要求:

  (1)一組朋友完成一個故事,每人分工完成故事中的一個畫面即分別選擇一個動物。

  (2)想一想小蝌蚪要站在小動物的什麼位置來問話?(按自己的想象確定動物的位置,並和小蝌蚪相呼應)。

  2、按畫面需要適當新增水生植物。

  1.用線描勾畫水生植物,用白色炫彩棒區域性塗色和塗抹水紋。

  四、共同分享——講述故事內容

  1.展示一組自制圖畫書,找一找小蝌蚪問小動物時的位置排列都一樣嗎?

  2.找一找誰和你畫的一樣的,看看你們的小蝌蚪和小動物排列位置也一樣嗎。(幼兒分散觀察比較)

  延伸:

  1.為大書做封面。

  2.扮演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中小蝌蚪的變化及周圍背景的變化,想象故事的情節,並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句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2、學習圍繞故事的名字來觀察、思考畫面的內容,並用想象填補畫面空白,講述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

  3、感受探究生長過程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小蝌蚪的圖片

  2、幼兒用書:《小蝌蚪找媽媽》

  3、影片

  活動過程:

  一、匯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師:聽!什麼聲音?是誰在哭?

  2、出示小蝌蚪圖片

  師:它是誰?它長得什麼樣?

  我們來問問它為什麼哭?(小蝌蚪:我找不到媽媽了。)

  3、師:它說發生什麼事情了?它的媽媽是誰呢?

  我們一起陪它去找媽媽吧。

  二、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感知故事的情節。

  1、 出示幼兒用書

  師:請你們自己來閱讀這個故事吧,看著畫面試著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2、 幼兒自主閱讀

  3、 引導幼兒根據畫面大膽講述

  師:小蝌蚪發生了什麼事?誰來大家介紹它的故事?(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對應的畫面)

  (1)鴨子

  師:它找到了誰?是它的媽媽嗎?

  小蝌蚪會怎麼問?鴨媽媽會怎麼回答?

  (2)大魚

  師:它們在說什麼呢?

  (3)烏龜

  師:烏龜是告訴小蝌蚪什麼事情?

  (4)大白鵝

  師:它是小蝌蚪的媽媽嗎?它說了什麼?

  (5)青蛙

  師:找到媽媽了嗎?小蝌蚪心情怎麼樣?媽媽會說什麼?

  4、 完整閱讀故事

  師:讓我們看著大書,一起來閱讀這個故事吧。

  三、引導幼兒講述小蝌蚪生長的過程。

  1、 師:小蝌蚪的媽媽怎麼會是青蛙呢?

  小蝌蚪是怎麼長大的?

  2、幼兒講述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3、師:原來小蝌蚪的生長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你還知道哪些在生長的時候會發生很大變化的動物?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6

  活動目標:1、再熟悉故事的基礎上,根據故事的發展表現有情節的畫面。

  2、學習表現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徵,大膽添畫與情節有關的事物。

  3、同伴協商,在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完成任務。

  活動準備:

  1、幼兒看過連環畫故事書,瞭解什麼是連環畫。

  2、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對股市情節比較熟悉。

  3、故事磁帶和動畫片,圖畫書《小蝌蚪找媽媽》。

  4、圖片:鴨、魚、龜、鵝、青蛙。彩色筆、紙、訂書機等。

  活動過程:1、幼兒觀看動畫片並討論。

  教師:故事裡有哪些動物?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小蝌蚪找媽媽時先遇到了誰?後遇到誰?是在什麼地方遇到的?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最後他們找到媽媽了嗎?

  2、請幼兒欣賞圖畫書,邊思考邊討論繪畫方法。

  教師:這麼長的故事我們可以怎麼畫呢?小組合作時怎樣分工?一共要畫幾張?有哪幾張?每幅圖上可以畫些什麼?怎麼畫?除了動物,還能畫什麼?

  教師出示一本圖畫書u,提醒幼兒製作完整的連環畫。

  3、播放故事,幼兒創作,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注意提醒幼兒根據情節的發展表現完整的畫面。

  難點:與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4、幼兒之間互相欣賞、交流,教師評價。

  教師:你們小組是怎麼合作製作連環畫的?哪一組的連環畫畫得最好?為什麼?你們是怎麼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的?

  教學反思:

  在上好一節課時,我們一定要做好活動準備,包括了物質準備,我做了40個小蝌蚪的頭飾,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模仿蝌蚪的樂趣、畫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圖,讓每個孩子在視覺上體驗美的樂趣,受到美的薰陶。同時要做好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瞭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製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並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隻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瞭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裡養幾隻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瞭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絡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麼。老師也要有經驗準備,做好預設問題,熟記教案,把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要預想到,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方案。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興趣很濃厚,尤其是讓兩個孩子到前面做示範,畫蝌蚪,兩個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沒有用過棉籤畫畫,所以很好奇,興趣很高。美術活動,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確,畫畫要求,衛生要求,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要想到,對幼兒要提出要求。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7

  教學目標:

  1、透過情境遊戲,引導幼兒學習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看分合式列算式。

  2、訓練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學準備:

  寫有5的加減算式卡片若干、背景圖一張、活動圖片鴨子、魚、烏龜、大白鵝、青蛙各一張,小蝌蚪六張(大小顏色等各有不同)。

  教學過程:

  1、複習5的組成(出示背景圖)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匯入,讓幼兒觀察有幾隻小蝌蚪,分別有什麼不同的特徵,並由此列出5的分合式。

  5

  1 4

  2 3

  3 2

  4 1

  2、幫小蝌蚪找媽媽

  分別遇到鴨子、魚、烏龜、大白鵝、青蛙,要求小蝌蚪分別根據自己身上的特徵(大小及有無蝴蝶結),列出5以內的算式,只有回答正確,才告訴它們該去哪找媽媽。

  鴨子1+4=5 4+1=5

  魚 5-1=4 5-4=1

  烏龜 2+3=5 3+2=5

  大白鵝 5-2=3 5-3=2

  3、“開火車”遊戲

  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到了媽媽,它們也長大了,變成了小青蛙,和媽媽一同坐上小火車,去農田裡捉害蟲保護莊稼” 幼兒扮演小蝌蚪,人手一張火車票(5以內算式題卡),算出得數,坐上相應數字的“車廂”,排成4路縱隊“開火車”。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的童話故事,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幼兒喜愛。本課程用這個幼兒耳熟能詳的故事內容貫穿始終,用故事設定了遊戲情景,藉助故事中角色的對話來逐步提出問題,讓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程當中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8

  教材分析

  在這個經典的故事透過描寫小蝌蚪找青蛙不僅再現了小蝌蚪變青蛙的科學現象,表達出小蝌蚪尋找媽媽的急切心情。還有更深的寓意——看待問題要全面,否則就會出現偏差。此外,故事中的對話也非常多,結構重複但有比較多的變化,適合分角色對話表現角色心理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本次活動中,目標著重於透過對話完成角色心理的體驗。對大班孩子來說,複述簡單的對話是比較容易的事,但是這個對話中有比較多的變化,要講的比較完整和準確,就不那麼容易了。因此,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套圖片,將故事解讀為三個段落層次,很清楚的將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給孩子,並且能很好的將第二段尋找媽媽的過程及對話清晰的展現給孩子,幫助孩子很快的記憶和理解對話內容,解決本活動中的重點。其次,本故事中的情感教育也是可挖掘的部分。孩子離開媽媽的情感體驗應該是每個孩子都有的共有經驗,引導得好一定會引起孩子的共鳴。如果把孩子的情感調動起來,孩子一定會願意表達和表現。我們可以採取調動經驗——激發情感——引發思考——表現表達這麼一個流程來達成這樣一個目標要求。然後,文字中還有關於青蛙的生長過程這麼一個科學知識包含在內,我們用圖片配合講述的辦法自然而然的解決,不做刻意的解釋。最後,還有一個價值就是描述事物或者說是看待問題的完整性問題,值得讓孩子進行探討和學習。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使用幫助小蝌蚪的方法激發孩子講述的願望,領悟到看待事物要全面的道理。

  活動目標

  1、嘗試有感情地進行故事對話,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

  2、理解故事內容,懂得看待問題要全面。

  活動準備

  黑板、磁鐵、故事圖片

  活動過程

  一、提問匯入,引出主題

  師:孩子們,你們要是找不到媽媽著急嗎?(幼:……)有一群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怎麼辦?請聽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設計意圖]以提問形式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引導幼兒認真聽故事。

  二、展示圖片,師結合圖片幫助孩子理清故事情節發展,幼兒仔細傾聽,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設計意圖]幼兒透過傾聽故事進入故事情境,幫助幼兒理解故事。透過學習故事中的對話,可以幫助幼兒進一步鍛鍊語言能力,豐富語言積累,體會故事中語言的魅力。

  1、出示背景圖,師指背景圖有感情地講故事第一段,引導孩子進入故事情境。

  2、學習第二至六段,用圖卡結合的方式有感情地講述故事,幫助孩子瞭解故事情節發展,學習故事中的對話,體會小蝌蚪急切的心情。

  [設計意圖]在這幾段中,對話的結構是重複的,但內容是豐富有變化的。我不變的內容用重複的圖片,變化的內容用不同圖片的形式呈現,讓變化一目瞭然,降低幼兒記憶的難度。

  3、圖卡結合,講述故事最後一段,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喜悅心情,並瞭解青蛙生長過程。

  三、嘗試讓幼兒講述故事對話,引導幼兒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設計意圖]大班孩子有感情共鳴意識。透過引導幼兒體會故事中小蝌蚪的心情,引發幼兒感情共鳴意識的自然流露,從而很好地鍛鍊了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

  四、引導幼兒理解事物要全面的道理。

  [設計意圖]大班孩子看問題,理解事物還是不夠全面,而且他們對這種意識也不強。透過對小蝌蚪幾次認錯媽媽過程的學習,啟發孩子思考,看待問題學會完整全面,是對孩子能力又一次的提升,讓孩子不知不覺增強這種意識。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9

  活動目標:

  1、喜歡閱讀活動,感受探究小蝌蚪生長過程的樂趣。

  2、學習圍繞故事的名字來觀察、思考畫面內容,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3、能大膽想像故事情節,並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活動準備:

  1、教師用大書一本(自制);故事磁帶、錄音機。

  2、小蝌蚪、小青蛙圖片各一;幼兒用書每人一本。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教師:“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教師:小蝌蚪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不同。

  教師:小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呢?

  (2)請幼兒憑以往經驗先自由討論,再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師講述故事的開始部分,激發幼兒自主閱讀的願望。

  (1)結合自制大書,教師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一個關於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師一邊講述故事(從開始到“小蝌蚪們高高興興地向前面游去了”),一邊用手指著相應的畫面,幫助幼兒建立圖畫和口語的關係,理解故事的內容。

  (2)設疑,創設自主探究的閱讀環境。

  教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路上遇到了誰?它們會相互說些什麼話?最後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請你們快去看看書吧!

  3、幼兒分組自主閱讀小書,教師巡迴觀察,並根據幼兒閱讀情況分層指導。

  對於能基本正確讀懂內容的幼兒,建議他們想像角色的對話,把故事連起來,完整地講一講;對於不明白個別地方的幼兒,建議他們看看前後的畫面,推斷故事的內容。

  4、引導幼兒圍繞重點開展討論。

  (1)結合鴨媽媽與小蝌蚪對話的這張圖畫,幫助幼兒歸納觀察畫面的策略:依據後面的圖畫,推測前面的內容。

  (2)引導幼兒學習鴨媽媽的語言。

  (3)用同樣的方法推測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說的話。

  教師:你們知道魚媽媽(龜媽媽、鵝媽媽)對小蝌蚪說了什麼話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5、結合大書,師幼共同看圖講述故事。

  教師先講故事的開始部分,再分別請幼兒輪流講述故事後面的情節(找到魚媽媽,找到龜媽媽,找到鵝媽媽,找到青蛙媽媽),最後部分由教師講。

  6、集體欣賞配樂故事,進一步感受故事語言的優美與生動。

  播放語言磁帶,師幼共同欣賞配樂故事。

  活動延伸:

  1、在語言區擺放故事中動物頭飾,分割槽活動中可以讓孩子自由表演故事。

  2、引導幼兒繪製《小蝌蚪找媽媽》的連環畫。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0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名稱、角色和主要情節。

  2.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感受動畫中的意境美。

  4.幫助幼兒體驗和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講清簡單的事情。

  5.透過教師大聲讀,幼兒動情讀、參與演,讓幼兒感知故事。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動畫片。

  2.蝌蚪變成青蛙的示意圖。

  活動過程:

  一、圖片匯入。

  1..提問(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圖片上是誰嗎?

  (2)小蝌蚪長得怎麼樣?

  (3)它的媽媽是誰?

  2.過渡:你們都知道它的媽媽是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知道它的媽媽到底是誰,他們你問我,我問你,最後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們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吧!

  二、分段欣賞。

  1.觀看課件(一)提問: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

  小結:因為他們看見小鴨的媽媽帶著他們在水中玩耍,所以他們非常的羨慕,也想找到自己的媽媽。

  過渡:於是小蝌蚪就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了。

  2.觀看課件(二)提問:(1)在尋找的路上小蝌蚪遇見了哪兩位小動物?(魚、烏龜)(2)這兩位小動物是怎麼回答小蝌蚪的呢?

  小結:魚媽媽說: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

  烏龜說: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子是白色的。

  3.幼兒學說對話4.觀看課件(三)提問:(1)白鵝媽媽是小蝌蚪的媽媽嗎?為什麼不是?

  (2)他說了些什麼呢?

  小結:小結:白鵝說:我是小白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色的衣服,唱起歌來呱呱呱。小蝌蚪一路把魚、烏龜、鵝當成媽媽,他們的媽媽到底是誰?我們繼續往下看。

  4.觀看課件(四)提問:(1)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啊?

  (2)小蝌蚪最後是怎麼變成小青蛙的呢?

  小結: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長大了,先長出兩條後腿來,再長出兩條前腿來,他們的小尾巴呢,不見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三、完整欣賞。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

  2.最後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的媽媽長得什麼樣?

  四、鞏固故事。

  1.這是一個春天裡關於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蝌蚪找到媽媽心情怎麼樣?

  2.那我們和小蝌蚪一起開心的遊戲吧。

  課後反思:

  事先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幼兒看圖引導孩子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著、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這樣孩子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活動中,我儘量讓孩子自己說,自己問,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最後還請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開心。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1

  活動目標:

  1. 會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能理解故事情節。

  2.寶寶回憶小蝌蚪找媽媽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知道請別人幫忙時可以使用禮貌用語。

  3.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添畫小蝌蚪的快樂。

  活動準備:圖片、青蛙、蝦、烏龜、螃蟹,小蝌蚪找媽媽添畫的紙、黑色墨汁,黑色彩筆等。

  活動重點(或難點):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要學會幫助別人,並能培養幼兒的

  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過程:

  一、1、引導語: 現在是春天了,動物們都要出來活動了,小朋友們都見過小蝌蚪吧,現在小蝌蚪長大了,它們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2、青蛙媽媽的寶寶是誰呢?(小蝌蚪、青蛙)

  3、,小蝌蚪長的怎樣,大大的腦袋,黑黑的身體,細小的尾巴扭一扭。

  教師又指著小蝌蚪說,小蝌蚪正在找媽媽。

  二、展示圖片,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展示圖片一,引導幼兒談談想想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麼

  龍蝦公公是怎麼回答它們的?

  2圖二,小蝌蚪又遊啊遊啊,遇到了誰?

  大螃蟹又是怎麼回答它們的呢?

  3圖三,之後小蝌蚪繼續找媽媽,它們是不是找到媽媽了呢?

  原來是大烏龜,大烏龜又是怎麼說的呢?

  4圖四,最後,小蝌蚪們找沒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到底是誰?

  三、完故事後教師提問教師設

  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龍蝦公公、大螃蟹、大烏龜是怎麼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3、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麼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麼做?

  4、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有什麼本領。

  5、完整的再聽一遍故事。

  四、讓我們一起動手畫畫小蝌蚪

  1、在老師畫好的圖片上,添畫一些小蝌蚪,使畫面更完整。

  2、評價幼兒作品,鼓勵添畫添的好的寶寶。

  3、最後,青蛙媽媽來了,帶著蝌蚪寶寶們一起去田裡捉害蟲去了。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2

  活動目標

  1.學習合理佈局畫面,獨立製作圖書。

  2、使幼兒體驗分享閱讀的快樂

  3、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保持桌面乾淨。

  4、學習客觀的評價自己或別人的作品,從而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觀看過圖書瞭解圖書的基本結構

  2、幼兒自己畫好的《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背景、各種動物媽媽的半成品圖書,人手一本,與故事內容相應的文字幼兒人手一套,教師示範本一本3.水彩筆、剪刀、膠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範本提問式匯入主題師:這是小朋友們平時畫的畫,這裡面都畫了哪些動物?哪個故事裡的有這些動物?老師把它訂成一本想做成圖書,可是這些畫上還缺少什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圖書呢?

  二、教師示範講解圖書的製作的要點及具體要求1、把與故事內容相關的文字沿虛線剪下貼上在每頁的合適位置,2、在每一頁圖書的畫面適當的位置添畫上小蝌蚪,使小蝌蚪與各種動物媽媽能相呼應。

  三、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教師巡迴指導,根據不同能力幼兒的作畫情況及時給予指點和鼓勵。

  四、分享作品1.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欣賞圖書、與爸爸媽媽一起閱讀圖書。

  五、活動延伸繼續飼養小蝌蚪並記錄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活動反思:

  這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幼兒。在故事中,透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曲折經歷,使幼兒瞭解到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瞭解連環畫的形式,會區分故事中不同的情節內容,知道其先後順序,製作成連環畫,並且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3

  活動目標:

  1、喜歡閱讀,學會圖文結合理解圖書的內容 ,在閱讀中體驗小蝌蚪找媽媽的艱辛與快樂。

  2、透過閱讀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徵,及生長過程。

  3、懂得與人交往時,要講禮貌,對人熱情。

  活動準備:

  《小蝌蚪找媽媽》大書本、 插入圖片小蝌蚪五張,活動前讓幼兒飼養小蝌蚪,觀察並記錄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豐富幼兒相關經驗。

  活動過程:

  一、 出示大書,引起幼兒觀察封面引出主題。

  1、遮蓋書名和青蛙提問:封面上有誰?猜猜它們的媽媽是誰?長得跟它們一樣嗎?

  2、展示書名,引導幼兒觀察封面猜想故事內容。

  二、閱讀大書。

  (先遮蓋文字),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中動物媽媽們的外形特徵,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能用好聽的詞彙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理解故事內容。再嘗試圖文結合用完整的一段話來講述每一頁畫的主要內容。

  1、圖一:這是什麼季節?青蛙媽媽生的卵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慢慢地變成了什麼?(豐富詞彙黑黑的、圓圓的)鼓歷幼兒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

  2、圖二:有一天小們蝌蚪碰到了誰?它們想起了什麼?

  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鴨媽媽與小鴨子體態動作感受它們的親密與快樂。

  3、圖三:小蝌蚪看見誰?它長得怎樣?小蝌蚪怎麼想怎麼說的?大魚又是怎麼說的?

  引導幼兒觀察並想像它們是怎麼說。(豐富 詞彙又寬又大)

  4、同法出示圖四、圖五鼓勵幼兒認真觀察它們的特徵,大膽的想象它們的對話,並用連慣的語言描述。(豐富詞彙一蹦一跳)5圖六:小蝌蚪會找到媽媽嗎?她長得怎麼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

  鼓勵幼兒大膽預測故事的結局並與同伴輕聲交流猜想。

  三、引導幼兒討論。

  你喜歡哪一種動物為什麼? 教育幼兒與人交往時,要講禮貌,對人熱情。

  四、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隨音樂做動作,離開教室。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4

  活動目標:

  1. 欣賞並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2. 初步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 透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 課件《小蝌蚪找媽媽》。

  2. 小蝌蚪、小鴨、小魚、烏龜、小鵝、青蛙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 . 討論

  教師播放課件圖片欣賞和影片欣賞,豐富幼兒對小蝌蚪認識。

  教師:你們見過小蝌蚪麼?它們長得什麼樣子?

  二 . 故事《小蝌蚪找媽 媽》

  1. 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欣賞,幼兒邊看課件邊欣賞故事。

  2. 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教學,教師請幼兒觀察畫面回憶故事或者指向 " 小蝌蚪第一次遇到了誰 " 等文字按鈕。

  教師: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都遇到誰了?它們怎麼說的?小蝌蚪最後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長什麼樣子?

  三 . 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幼兒根據故事討論小蝌蚪是怎麼長大變成青蛙的,教師可結合課件成長影片來開展這一活動。

  活動延伸:

  幼兒分角色進行情景劇表演。

  活動反思: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匯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之後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透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瞭解小蝌蚪的特徵,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遊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5

  目標:

  1、知道故事的名稱、角色和主要的情節。

  2、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豐富對春天特徵的感受和認識,欣賞有關描述春天的語句。

  準備:

  1、幼兒已在自然角里飼養小蝌蚪,並觀察到了解蝌蚪變青蛙的生長過程。

  2、故事的錄音、圖片或幻燈。

  過程:

  1、出示“小蝌蚪”

  圖片,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師:

  “你們知道這是誰嗎?今天有段好聽的故事,講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媽媽》。

  2、教師講述故事一遍,並提問: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故事中主要講的是誰?

  (2)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自己的媽媽了?小蝌蚪為什麼會認錯媽媽嗎?

  3、教師邊演示圖片邊講述故事,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提問:

  (1)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青蛙媽媽生的黑乎乎的卵變成了什麼?

  (2)小蝌蚪找媽媽先碰到了誰?後來碰到了誰?為什麼會把她們當成自己的媽媽?

  (3)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為什麼小蝌蚪和它的媽媽長的不像呢?

  (4)小蝌蚪最後怎麼變成青蛙的?

  4、再次傾聽故事,感受優美的語句。

  提問:“你最喜歡故事中哪一句描述春天的話?

  5、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反思: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匯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之後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透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瞭解小蝌蚪的特徵,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遊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