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1

  一、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池塘裡遊淶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正如《綱要》中所說的,“即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故事中小蝌蚪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的動態變化使我想到,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我想如果我能用這個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為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那麼將會增加活動的樂趣,調動幼兒的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

  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個目標:

  (1)觀察小蝌蚪生長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透過看圖說話為幼兒的說話,增強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安靜的聽老師講故事。

  (4)鍛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

  (5)體驗人多力量大,同伴間應該相互合作的情感。

  並在活動中,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生活情境、語言遊戲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教學準備:

  小蝌蚪、故事書和圖片。

  三、教學過程:

  開始部分(老師把圖片準備好)

  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淶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圖一

  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喜歡水果,能正確說出幾種常見水果的名稱,並瞭解其典型特徵。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

  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評: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遊淶游去,並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於幼兒的語言訓練。

  極大的體現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活動反思:

  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辨別聲音的方向,朝著指定方向跑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為此本次活動我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為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這樣增加了幼兒活動的樂趣,調動了幼兒活動的興趣,滿足了幼兒表演的慾望,使孩子們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而且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著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讓幼兒體驗到了活動的樂趣。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2

  一、目標:

  1、在遊戲活動中,能充分展開想象,初步理解詩歌內容,並整首學習詩歌。

  2、感受詩歌中親情對話的愉悅,體驗美好的情感。

  二、準備:

  1、背景圖、青蛙頭飾、小蝌蚪頭飾、錄音磁帶。

  2、自然角飼養小蝌蚪、認識過小蝌蚪。

  三、過程:

  1、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展開想象,去理解詩歌內容。

  (1)理解第一句“小蝌蚪,細尾巴。”

  師:“春天,小河邊的柳樹發芽了,河裡長出了綠綠的水草,小朋友,你們看誰會來呢?”(出示背景圖片)

  師:“小蝌蚪來了,他們在河裡玩的真開心,小蝌蚪的尾巴是什麼樣的?”(細細的,長長的)“尾巴有什麼用?”(游泳、扭來扭去)

  師:“對了,小蝌蚪游泳就是靠細尾巴扭來扭去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在表演時,教師可提示:小蝌蚪,細尾巴,遊呀遊,扭呀扭,游來游去真開心)

  (2)理解第二句“游來游去找媽媽”。

  師:“小蝌蚪在小河裡,遊啊遊的,真開心。忽然聽到小鴨子在呷呷地叫‘媽媽,媽媽”。小蝌蚪聽到也跟著小鴨子叫‘媽媽’,鴨子媽媽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鴨的媽媽”。小蝌蚪著急地說:“那我們的媽媽呢?我們快點去找吧”。(邊出事圖片邊講述)

  師:“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東找找,西找找;東遊遊,西遊遊)

  師:“小蝌蚪這裡遊遊,那裡遊遊,這裡找找,那裡找找,我們可以說‘游來游去找媽媽’”。

  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小蝌蚪怎樣找媽媽的。”

  (師生一起表演,教師提示幼兒“東找找,西找找,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在哪裡呢?”並引導幼兒很著急地在這裡遊遊,那裡遊遊,這裡找找,那裡找找)

  (3)用對話的形式理解最後三句,體驗母子親情。

  師:“小蝌蚪游來游去怎麼也找不到媽媽,心理多著急,如果我們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媽媽,你會怎麼辦?”(喊媽媽)

  師:“是的,我們可以大聲一點喊媽媽,誰來試一試你心裡著急時喊媽媽的?”(引導幼兒注意表情和語氣的變化,並做呼喚的動作,讓幼兒知道聲音可以傳更遠一點)

  師:“我們來聽一聽,小蝌蚪是不是也是這樣做的呢。”(錄音:“媽媽,媽媽你在哪裡?”)

  師:“小蝌蚪和我們的辦法是一樣的,現在我們來幫小蝌蚪一起喊媽媽,喊的時候響一點,慢一點。(全體起立,做呼喚狀一起喊“媽—媽,媽—媽,你在哪兒?”)配班教師(幼兒喊第三遍時,帶著青蛙頭時跳出來)邊跳邊親切地說:“來了,來了,我來了,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大青蛙”。(歡呼“我們找到媽媽了,我們找到媽媽了。”)

  師:“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大青蛙)

  2、幼兒透過看、聽、表演學習整首詩歌。

  (1)欣賞整首詩歌,幼兒安靜、專心地聽一遍。

  師:“小朋友真能幹,老師把你們剛才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編成了一首詩歌叫《小蝌蚪,找媽媽》。

  我們來聽一聽。(教師有激情地朗誦一遍)

  (2)幼兒整首唸詩歌二遍(邊看圖片邊念,注意引導對話時的語氣和表情)

  (3)以遊戲的方式表演、複習鞏固詩歌,體驗母子親情的愉悅。

  師:“我們來做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你們做小蝌蚪,老師做媽媽。(戴上頭飾)

  師:“你們剛才唸的很好,但是在喊媽媽的時候,可以稍微輕一點,再慢一點,這樣的聲音媽媽才喜歡。

  現在我們再來做一遍,看誰表演最好。”

  師:“現在老師來做媽媽,你們做小蝌蚪。(讓幼兒透過自己的動作、語氣、表情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感受,在對話時,讓配班教師引導喊得好聽一點,這樣媽媽就會很快出來的)

  3、活動,教師扮青蛙媽媽的角色,自然結束活動。

  師:“孩子們,你們剛才表演地真棒,以後媽媽再也不和你們分開了,現在我帶你們到小鴨子家裡去玩嗎,去告訴小鴨子,你們也找到了媽媽。

  (幼兒聽歌曲《小蝌蚪找媽媽》模仿小蝌蚪游泳的動作,走出教室)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3

  活動意圖:

  本次音樂教案講述了一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也教育幼兒們要全面的看問題,不能片面化。全方位考慮問題,找出合理的答案和生活規則。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動作的創造性。

  2、體驗遊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活動重點:體驗表演的樂趣。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創造蝌蚪遊的動作,學說各角色的話。

  活動準備:鯉魚媽媽、鴨媽媽、青蛙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

  活動過程:

  一、欣賞兒歌音樂,學蝌蚪遊。

  1、師:小朋友,老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小蝌蚪在水裡怎樣遊?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遊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範遊。師:小蝌蚪遊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裡遊的。

  二、蝌蚪姐姐帶小蝌蚪找媽媽。

  (1)音樂結束,鴨媽媽出現,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老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樂再起,蝌蚪繼續遊,到最後一句“媽媽,媽媽在哪裡”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起拍手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三、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遊,吃食。

  (1)小節:在音樂伴奏下重複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裡遊。

  (2)小節:老師帶領在xx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遊了那麼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複小節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起游來游去做遊戲吧。

  (4)小節: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上)

  四、學說角色的話。

  1、學說蝌蚪的話及其他角色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麼問的?(學說小蝌蚪的話)它是怎麼回答的?(學說鴨媽媽的話)

  2、學說鯉魚、烏龜的話同上。

  五、遊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幼兒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老師在一旁幫助)其他幼兒做小蝌蚪,老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師:小蝌蚪們,我們在小河裡快樂地游泳、找東西吃、做遊戲,還找到了媽媽,你們高興嗎?那我們下次再來玩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好嗎?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

  2.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3.作品展示,欣賞作品並相互交流,分享成功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重點: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能力。

  難點: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

  活動準備:

  課件,黑色水粉顏料,彩筆,畫紙,抹布。

  環節教師行為

  一、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二、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態。

  三、教師示範講解畫法。

  四、交代作畫要求,教師巡迴指導。

  五、評價欣賞作品。

  六、結束活動

  1、手指歌匯入

  2、猜謎語;小小動物圓溜溜,細長尾巴游啊遊。游來游去找媽媽,長大以後吃害蟲。

  教師

  1、小蝌蚪是什麼顏色?

  2、小蝌蚪的外部形狀是什麼樣的呢?。

  3、小蝌蚪的生活方式是單獨進行活動還是成群結伴?

  4、出示青蛙圖片,引出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示範: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顏x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按在紙上再提起,這樣小蝌蚪圓圓的身體就出來了。

  2、畫尾巴的時候,用彩筆畫上彎彎細細的尾巴,這樣小蝌蚪就在遊動了。

  小結:如果小蝌蚪要往不同的方向遊,只要把尾巴畫在身體的不同地方。

  1、注意點畫方法,畫出不同方向遊的蝌蚪。

  2、畫完後需在抹布上擦乾淨手指,再拿筆添畫。

  3、大膽作畫,保持畫面整潔。

  將幼兒作品佈置到黑板,幼兒觀看作品,教師給予簡單評價。

  幼兒集體唱《我上幼兒園》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於是採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並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範;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於:從最後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範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

  2.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3.作品展示,欣賞作品並相互交流,分享成功的快樂。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5.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影象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重點:

  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能力。

  難點: 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

  活動準備

  課件,黑色水粉顏料,彩筆,畫紙,抹布。

  環節教師行為

  一、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二、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態。

  三、教師示範講解畫法。

  四、交代作畫要求,教師巡迴指導。

  五、評價欣賞作品。

  六、結束活動

  1、手指歌匯入

  2、猜謎語;小小動物圓溜溜,細長尾巴游啊遊。游來游去找媽媽,長大以後吃害蟲。

  教師:

  1、小蝌蚪是什麼顏色?

  2、小蝌蚪的外部形狀是什麼樣的呢?。(出示小蝌蚪圖片讓幼兒比較)

  3、小蝌蚪的生活方式是單獨進行活動還是成群結伴?

  4、出示青蛙圖片,引出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示範: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按在紙上再提起,這樣小蝌蚪圓圓的身體就出來了。(春天來了,青蛙媽媽坐在荷葉上看它的寶寶小蝌蚪游泳呢!)

  (2)、畫尾巴的時候,用彩筆畫上彎彎細細的尾巴,這樣小蝌蚪就在遊動了。

  小結:如果小蝌蚪要往不同的方向遊,只要把尾巴畫在身體的不同地方。

  1、注意點畫方法,畫出不同方向遊的蝌蚪。

  2、畫完後需在抹布上擦乾淨手指,再拿筆添畫。

  3、大膽作畫,保持畫面整潔。

  將幼兒作品佈置到黑板,幼兒觀看作品,教師給予簡單評價。

  幼兒集體唱《我上幼兒園》

  活動反思:

  在上好一節課時,我們一定要做好活動準備,包括了物質準備,我做了40個小蝌蚪的頭飾,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模仿蝌蚪的樂趣、畫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圖,讓每個孩子在視覺上體驗美的樂趣,受到美的薰陶。同時要做好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瞭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製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並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隻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瞭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裡養幾隻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瞭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絡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麼。老師也要有經驗準備,做好預設問題,熟記教案,把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要預想到,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方案。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興趣很濃厚,尤其是讓兩個孩子到前面做示範,畫蝌蚪,兩個孩子都不想回去了,所以很好奇,興趣很高。美術活動,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確,畫畫要求,衛生要求,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要想到,對幼兒要提出要求。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6

  活動目標:

  1、 教幼兒練習向指定的方向跑,並鍛鍊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 培養幼兒觀察力,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並努力與同伴間保持距離。

  3、 激發幼兒熱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告訴幼兒今天學做小蝌蚪,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戴上頭飾,教師也戴上小蝌蚪的頭飾)

  2、 啟發幼兒一起學習小蝌蚪遊。

  3、 告訴幼兒帶他們到有趣的地方玩,幼兒隨音樂學做小蝌蚪遊,做不同的游水動作。

  二、基本部分

  1、 請幼兒圍坐在草地上,提問:知不知道媽媽是誰?想不想找媽媽?想一想媽媽在什麼地方?

  2、 教師示範怎樣找,對幼兒說明向指定方向怎樣跑。

  3、 提問:我是怎樣找媽媽的?

  4、 幼兒分組練習。

  5、 集體練習向指定方向跑,到處找媽媽。

  6、 遊戲:《小蝌蚪找媽媽》。利用幼兒園的大型裝置和設施,從場地的不同地方找尋媽媽3-4次,增加運動量。

  7、 最後老師換頭飾變成小青蛙,告訴小蝌蚪:"媽媽在這兒。"

  三、結束部分

  1、 和幼兒交流心情,與幼兒親一親,抱一抱。

  2、 讓幼兒找同伴樂一樂。

  3、 帶小蝌蚪隨音樂回家。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7

  活動目標:

  1、體味體育遊戲的樂趣。

  2、能配合手臂和腿的動作進行爬行及跳躍。

  3、培養幼兒不畏艱險的意識。

  活動準備:

  圓圈數個、小椅子數把、青蛙的生長過程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與幼兒一起聽音樂進行熱身運動(跳、爬……)

  二、基本部分:

  教師:“小朋友們,青蛙媽媽找不到她的寶寶,很著急,你們想不想去幫助她?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青蛙媽媽的寶寶長什麼樣子 。(重點講述青蛙的生長過程)教師:“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看,好嗎?“

  教師帶領幼兒來到‘池塘邊’(用小椅子搭成)

  幼兒模仿小蝌蚪爬過‘池塘’,幼兒邊爬邊把小蝌蚪的圖片撿起來。教師:“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請幼兒模仿跳躍動作從擺成‘之’字型的圓圈中循序跳過,幼兒依次進行。

  對能力強的幼兒予以表揚,能力弱的幼兒予以鼓勵。

  體育遊戲可反覆進行,教師可隨機增加難度。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蝌蚪找到媽媽啦!它邀請小朋友和它一起跳支舞。”幼兒聽音樂做各種動作表示愉快的心情。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8

  一、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池塘裡遊淶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正如《綱要》中所說的,“即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故事中小蝌蚪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的動態變化使我想到,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我想如果我能用這個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為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那麼將會增加活動的樂趣,調動幼兒的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

  二、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小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幾個目標:

  (1)觀察小蝌蚪生長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透過看圖說話為幼兒的說話,增強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安靜的聽老師講故事。並在活動中,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生活情境、語言遊戲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教學準備:小蝌蚪、故事書和圖片。

  四、教學過程:

  開始部分(老師把圖片準備好)

  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淶游去,十分快活。出示圖一

  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

  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評: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遊淶游去,並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於幼兒的語言訓練。

  五、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在本活動中,教師不僅僅要用生動的語言,神秘的動作來感染幼兒以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於是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探索法: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兒根據教師準備的小蝌蚪進行探索。

  2、交流討論法:進行了探索操作,我創造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透過介紹小蝌蚪變成青蛙,讓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深化了幼兒各自的認識。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創造性、娛樂性、教育性。在音樂遊戲的環節中,我引導幼兒和教師進行一問一答的表演遊戲,幼兒在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故事中的語言。

  4、提問法:設計提問,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語言教育的任務之一。

  六、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情感,在本活動中,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方位的參與: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明確的指出,“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看看,說說方式的參與,對小蝌蚪變成青蛙產生了興趣。

  2、師幼合作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的提高。為了讓幼兒對小蝌蚪有進一步的認識,我採用了教師和幼兒合作對答法,給幼兒提供了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積極對答教師的活動中,理解並學習了故事的語言。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9

  設計意圖:春天來了,池塘裡遊淶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故事中小蝌蚪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的動態變化使我想到,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我想如果我能用這個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為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那麼將會增加活動的樂趣,調動幼兒的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

  教學目標:1、教幼兒練習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跑,鍛鍊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教學準備: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為小蝌蚪,一面為小青蛙。

  4、音樂帶。教學過程: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淶游去,十分快活。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甦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遊淶游去,

  活動身體。〔評: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著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遊戲前的準備活動〕

  中間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著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著媽媽一邊呱呱叫,跟著媽媽一邊學蛙跳。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裡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後,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著音樂自由舞蹈。自我評析:小班幼兒的模仿性強,喜歡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著做什麼,適合開展集體性的遊戲,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教師也和幼兒一起扮演著同樣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帶領幼兒活動,以角色的情緒影響著幼兒情緒,使幼兒自然而然的跟著活動,活動的情節性既主動的迎合幼兒又不失教學目標,活動中有一定的運動量,強度適合小班,整個活動中幼兒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情緒參與遊戲,遊戲中的音樂使得孩子們更加投入,也使遊戲增添了一份吸引力。遊戲中的對話既鍛鍊了幼兒的語言又培養了幼兒自覺使用禮貌語言的良好習慣。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10

  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池塘裡遊淶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故事中小蝌蚪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的動態變化使我想到,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我想如果我能用這個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為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那麼將會增加活動的樂趣,調動幼兒的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

  教學目標:

  1、教幼兒練習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跑,鍛鍊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3、願意參與體育遊戲,體驗在遊戲中奔跑、追逐的樂趣。

  4、培養競爭意識,體驗遊戲帶來的挑戰與快樂。

  5、促進幼兒手腳和全身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教學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為小蝌蚪,一面為小青蛙。

  4、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

  (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來游去,十分快活。

  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甦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游來游去,活動身體。

  [評: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著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遊戲前的準備活動]

  二、展開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小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小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小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評: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游來游去,間或停下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於活動節奏的控制]

  三、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著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著媽媽一邊呱呱叫,跟著媽媽一邊學蛙跳。

  [評:這裡表現小蝌蚪愛媽媽的情感同時又加大了幼兒腿步肌肉的活動強度]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裡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後,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著音樂自由舞蹈。

  [評:這裡的自由舞蹈即為一種放鬆運動]

  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的模仿性強,喜歡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著做什麼,適合開展集體性的遊戲,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教師也和幼兒一起扮演著同樣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帶領幼兒活動,以角色的情緒影響著幼兒情緒,使幼兒自然而然的跟著活動,活動的情節性既主動的迎合幼兒又不失教學目標,活動中有一定的運動量,強度適合小班,整個活動中幼兒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情緒參與遊戲,遊戲中的音樂使得孩子們更加投入,也使遊戲增添了一份吸引力。遊戲中的對話既鍛鍊了幼兒的語言又培養了幼兒自覺使用禮貌語言的良好習慣。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11

  活動目標

  (1)掌握用棉籤畫小蝌蚪的方法。

  (2)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

  (3)讓幼兒關愛小動物。

  (4)在創作時體驗色彩和圖案對稱帶來的均衡美感。

  (5)喜歡參加藝術活動,並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重點難點

  重點:怎樣正確使用棉籤畫畫

  難點:掌握用棉籤畫小蝌蚪的方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一幅大的池塘背景畫、幼兒每人一幅A4紙的池塘背景畫、為每個幼兒準備一個小蝌蚪的頭飾、青蛙媽媽的頭飾一個、棉籤若干、黑色水粉顏料、調色盤若干、籃子和手紙若干、鋼琴、魚缸和幾隻小蝌蚪。

  (2)經驗準備:幼兒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瞭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製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並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隻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瞭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裡養幾隻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瞭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絡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麼。

  活動過程

  一、謎語匯入,引出小蝌蚪

  (1)師:孩子們,今天李老師跟小朋友一起猜個謎語“大腦袋,長尾巴,從頭到尾黑黝黝,游來游去找媽媽。(打一小動物)。(謎底:小蝌蚪)

  幼:孩子們一起說的:“小蝌蚪”。

  (孩子們很喜歡猜謎語,他們喜歡這種文字遊戲,感覺很神秘,平時在休息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經常猜謎語,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綜合反應能力,開發智力,他們很開心這個時間段。在謎語匯入過程中,我故意把語氣放慢,邊說邊做相應的動作,動作可以誇張可愛些,小班孩子們看的、聽的很認真,加上以往的謎語遊戲訓練,孩子們應該都能猜到是什麼動物——小蝌蚪。用謎語匯入,為了增加課上的趣味性,挺高孩子們的興趣。)

  (2)師:那你們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

  幼:聽過

  師:到最後小蝌蚪找到它們的媽媽了嗎?

  幼:找到了。

  師:那誰是小蝌蚪的媽媽?

  幼:青蛙。

  (在課前經驗準備的時候,有一部份孩子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有一部分沒有聽過,我就讓所有的孩子一起欣賞了這個動畫片,也讓家長在家給孩子講了講這個故事,讓孩子們在課前有對蝌蚪和青蛙的初步瞭解,不至於在上課時感到陌生。因為小班的上課時間是十五分鐘,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就需要把故事的內容在課前準備好,起初本以為孩子們應該都聽過這個故事,沒想到一部分孩子真沒聽過。應該組織家園聯絡,讓家長每晚給孩子將一個睡前小故事,同時可以讓孩子慢慢複述故事,從小班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二、瞭解小蝌蚪身體特點

  (3)師:孩子們,你們看今天李老師把誰請到我們小三班了?(從紙箱裡面拿出魚缸,裡面有很多條小蝌蚪。)

  幼:孩子們興奮的都站起來了,特別高興,都在喊:“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有幾個小孩下坐到前面一起來看。

  師:我環繞每個桌子和座位,讓孩子們仔細觀看蝌蚪長什麼樣子。

  幼:有的說小蝌蚪是黑色的、有的說小蝌蚪長著圓圓的大腦袋、小蝌蚪後面有尾巴、小蝌蚪長的不像青蛙、小蝌蚪的尾巴是彎彎的等等。

  師:老師跟著孩子一起總結小蝌蚪有一個大大圓圓的腦袋,腦袋後面還長著一條細細,彎彎曲曲的尾巴,小蝌蚪的身體是黑色的。老師一邊總結一邊在黑板上用彩筆做示範,畫出一個小蝌蚪,加深孩子對蝌蚪的印象。

  師:好了,孩子們,小蝌蚪累了,說要回去休息一下,我們一起小聲的和他們說再見,不要吵到他們休息好嗎?

  幼:孩子們逐漸小聲的和小蝌蚪們不捨得說“再見”了。

  (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於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於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餘孩子都跟著效仿,以至於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於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這是我提出了要求:“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孩子們看的很認真,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們都很積極踴躍的回答,並且回答的都很棒。)

  (4)用棉籤畫小蝌蚪

  師:小蝌蚪生活在哪裡?

  幼:水裡面。

  師:好,小朋友請看這裡,這是一個池塘,裡面有幾條小蝌蚪,看看還有什麼?

  (出示一幅老師畫好的池塘背景圖)

  幼:有荷葉、有荷花、有小蝌蚪。

  師:小蝌蚪喜歡群體生活,但是池塘裡面只有幾隻小蝌蚪,我們一起把它們的其他同伴畫出來,好不好?

  幼:好好

  師:但是今天我們不用筆,而是用它來畫(出示棉籤),你們看這是什麼?

  幼:棉籤

  師:平時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到棉籤?

  幼:打針前用、掏耳朵用等等。

  師:不錯,我們都會在打針前用棉籤消毒皮膚,還有如果小朋友用棉籤掏耳朵可要小心,必須爸爸媽媽在的情況下才可以用,否則自己掏耳朵會有危險的。

  但是今天李老師要用棉籤來畫小蝌蚪,怎麼用棉籤畫畫呢?首先,棉籤你們看是沒有顏色的,我們把棉籤蘸一下黑色顏料,看,棉籤變成黑色的了,在池塘裡畫出小蝌蚪圓圓大大的黑腦袋,之後在後面畫出一條細細彎彎曲曲的長尾巴,看,小蝌蚪游出來了,有的向右遊、有的向左遊、有的向下遊、有的向上遊,什麼方向遊的小蝌蚪都有。誰想到前面來試一試?

  幼:王浠濱,馮泳琪

  (當我在前面講解怎樣用棉籤畫小蝌蚪時,馮泳琪小朋友因為好奇,不自覺的走到前面來了,於是我說:“誰想到前面來試一試?”就讓王浠濱,馮泳琪來前面畫一畫。兩個小朋友特別愛畫,畫完一個還想畫。)

  師: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把手弄上了顏色,可以用籃子裡面的手紙擦擦手,然後再放進籃子裡面。如果小手很乾淨,就不用手紙擦了。還有如果畫完一個蝌蚪後,棉籤沒了顏色,再到調色盤中蘸蘸顏料繼續畫小蝌蚪,小朋友要注意不要把棉籤碰到自己的身上和其他小朋友的身上,畫完後把棉籤一定要放進調色盤中,不能亂扔。好了,孩子們我們一起試一試吧。

  師:每位小朋友發紙、調色盤、籃子。

  (在上美術課前,一定要在課上把要求提好,在課前要預想很多問題可能發生,比如有的會用棉籤掏耳朵,所以要告訴棉籤不能隨便使用會有危險的、在孩子用棉籤畫畫時,就會用完隨意扔到地上,所以要提出要求,不要隨意亂丟亂放,要放回到調色盤中、幼兒可能在用棉籤畫畫時,不小心蹭到手上和臉上,或衣物等其它地方,這時就需要用到手紙,不要隨意亂摸。要在行為和衛生習慣提出要求,養成好習慣。孩子們畫的興趣很濃,課堂紀律特別好,都在認真地用棉籤畫畫,體驗用不同的繪畫工具帶來的繪畫樂趣,每個孩子畫的都特別好。)

  活動展示:

  把孩子們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

  (讓孩子們講述自己畫的小蝌蚪,由於年齡小,小班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好,只有王浠濱說的較完整:“這是蝌蚪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它們一起出去尋找其它的小蝌蚪了。”最後,我讓孩子們彼此看一看其它小朋友畫的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互相欣賞。)

  師:好了,孩子們,我們一起和小蝌蚪去找媽媽好不好?

  幼:好,好。

  師:唱歌曲《小蝌蚪找媽媽》

  (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蝌蚪的頭飾,戴在頭上,老師戴青蛙媽媽的頭飾,把老師圍在中間,一起唱跳《小蝌蚪找媽媽》的歌曲。由於教師空間比較狹窄,跳的比較擁擠,但是孩子們唱的跳的還是特別開心。)

  教學反思

  1、教師自我評價:

  ①優點:在上好一節課時,我們一定要做好活動準備,包括了物質準備,我做了40個小蝌蚪的頭飾,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模仿蝌蚪的樂趣、畫好了40幅彩色的池塘背景圖,讓每個孩子在視覺上體驗美的樂趣,受到美的薰陶。同時要做好經驗準備,課前我問孩子們,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和故事嗎?沒想到有的幼兒從來沒有看過、也沒聽過這個故事,雖然是少數的孩子,但是在課前需要孩子們都能瞭解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這個動畫片,還是我小時候看的上海製片廠的水墨畫的動畫片,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非常認真地觀看,並且要求再看一遍,連我都和他們一起重溫了我的童年了。現在的孩子只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之類新的動畫片。我問孩子們見過小蝌蚪嗎?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從動畫片、圖畫書上見到過,所以我決定在上課時要給孩子們拿幾隻活的小蝌蚪,他們一定很感興趣、很開心。感覺孩子接觸活的動物太少了,接觸大自然的也太少了。我讓家長回家帶孩子瞭解小蝌蚪進化青蛙的過程,有條件的話,家裡養幾隻小蝌蚪,讓孩子親身觀察,沒有的話可以看圖書和上網瞭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活動目標的內容,但是透過這個活動,可以加強家園聯絡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如何教育孩子,都教育什麼。老師也要有經驗準備,做好預設問題,熟記教案,把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要預想到,做好相應的準備和方案。孩子們上課積極性很高,興趣很濃厚,尤其是讓兩個孩子到前面做示範,畫蝌蚪,兩個孩子都不想回去了,孩子沒有用過棉籤畫畫,所以很好奇,興趣很高。美術活動,一定要把要求提明確,畫畫要求,衛生要求,把可能發生的問題都要想到,對幼兒要提出要求。

  ②缺點:在課前預設問題時,沒有想到再拿出活的蝌蚪時,孩子們那麼的興奮,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於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於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餘孩子都跟著效仿,以至於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於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這是我提出了要求:“讓孩子們仔細觀察,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孩子們看的很認真,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們都很積極踴躍的回答,並且回答的都很棒。由於班級面積比較小,加上課的尾聲比較急,最後的歌表演有些倉促了。

  2、總的來說這節課上的挺滿意,預設的活動目標都完成了。就是課後怕時間緊張,歌表演《小蝌蚪找媽媽》唱的太倉促了。

  3、課上有出乎意料的事發生,在課前預設問題時,沒有想到在拿出活的蝌蚪時,孩子們那麼的興奮,課前準備時,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沒見過活的小蝌蚪,他們也很希望能見到,於是我找來了活的生物,這樣更能提起他們的興趣,觀察的更仔細,當時孩子們都很興奮,以至於課堂都有些混亂了,有的孩子還下坐看,其餘孩子都跟著效仿,以至於都到前面來擁擠了,當時有些慌張,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老師提的要求孩子們也聽不進去了,但是回頭一想,這說明孩子們對蝌蚪的興趣很高,很喜歡它們。於是我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以靜制動,很難過的說:“小蝌蚪好像很害怕了,你們都在前面擁擠,大聲說話,嚇到它們了,這時有的小朋友回到了座位,我提出要求:“讓孩子們都回到座位上,不要嚇到小蝌蚪,老師保證輪流讓每個小朋友都能看清它們,這個方法還真挺管用,每個孩子都安靜的回到座位上了。

  4、如果再重新上一次這節課,我會讓孩子們嘗試用手指畫蝌蚪,體驗不同的樂趣。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12

  設計意圖: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遊戲是兒童活動的中心。”分析《小蝌蚪找媽媽》這則故事,在較長的故事篇幅中,最主要讓幼兒瞭解的就是青蛙媽媽的外貌特點,因此,我根據故事中的情景及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小蝌蚪找媽媽”遊戲的形式讓幼兒瞭解故事內容,讓欣賞活動變得生動有趣。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並學習複述故事中的對話。

  2、學習安靜的傾聽故事,瞭解青蛙媽媽的外貌特徵以及蝌蚪變青蛙的初淺知識。

  活動準備:

  1、幻燈片

  2、圖片:兩隻大眼睛;圖片:嘴巴寬又大;圖片:四條腿;圖片:白肚子;

  活動過程:

  一、師幼一起扮演小蝌蚪,遊進活動室。

  (播放背景音樂)你們是誰呀?那我是誰呀?咦,我們的媽媽呢?姐姐帶你們去池塘裡找找媽媽吧。

  二、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1、幻燈片(鴨媽媽的形象)

  (1)我們看誰來了?我們問問看鴨媽媽看見過我們媽媽嗎?(鴨媽媽,鴨媽媽,你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鴨媽媽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鴨媽媽說我們的媽媽長得怎麼樣?(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

  (3)出示圖片:兩隻大眼睛,嘴巴寬又大。

  2、幻燈片(大金魚的形象)

  (1) 遊呀遊,找呀找,這是誰呀?大金魚長得怎麼樣?(兩隻大眼睛,嘴巴寬又大)。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金魚,大金魚,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金魚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 大金魚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麼樣的?(媽媽有四條腿)

  (3) 出示圖片:四條腿。

  3、幻燈片(大烏龜的形象)

  (1)遊呀遊,找呀找,你們看誰來了?大烏龜長了四條腿,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烏龜,大烏龜,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烏龜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2)大烏龜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麼樣的?(媽媽肚皮是白的)

  (3)出示圖片:白肚子

  4、幻燈片(大白鵝的形象)

  (1)遊呀遊,找呀找,你們看誰來了?白白的大白鵝我們問問看它是我們的媽媽嗎?(大白鵝,大白鵝,你是我們的媽媽嗎?)

  (播放大白鵝的話: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快去找她吧。)

  (2)大白鵝是我們的媽媽嗎?它說我們的媽媽是怎麼樣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

  (3)指出:綠衣裳。

  5、幻燈片(青蛙的形象)

  (1)遊呀遊,找呀找,我們看看青蛙長的怎麼樣?(她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四條腿,白白的肚皮綠衣裳。)

  (2)我們問問看,它是不是我們的媽媽?(好孩子,我是你們的媽媽)

  三、完整欣賞故事至唱起歌來呱呱呱……

  1、噢,我們的媽媽終於找到啦!現在請小蝌蚪們回到池塘邊的椅子上休息一下,聽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邊聽邊想,我們的媽媽到底長得什麼樣?

  2、咦!你們發現了嗎?我們的媽媽怎麼跟我們一點也不像呢?我們來問問看,(媽媽,媽媽,我們怎麼一點也不像你呢?)(播放青蛙的話:好孩子,你們會慢慢的長大,會先長出兩條後退,再長出兩條前腿,你們的小尾巴呢也會不見的,還會穿上綠衣裳)

  四、結束部分。

  1、遊戲:小蝌蚪的轉變:在池塘裡,小蝌蚪們一天天長大,慢慢的伸出後退,伸出前腿,穿上綠衣服,呱呱呱的叫。

  2、呱呱呱跳出活動室,去草地上玩。,小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13

  活動目標

  1.練習原地轉圈和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跑。

  2.用眼睛尋找目標後能快速行動。

  3.遵守遊戲規則,奔跑時能夠避免碰撞。

  4.幼兒能自主結隊進行遊戲,學會與他人協作,提高團結協作能力。

  5.讓幼兒初步具有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體驗健康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青蛙、鴨子、白鵝頭飾各一個。

  2.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學會表演“小蝌蚪”。

  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引起興趣。

  幼兒跟著教師學小蝌蚪做操:“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做操吧!點點頭呀點點頭,伸伸臂呀伸伸臂,蹲一蹲呀蹲一蹲,彎彎腰呀彎彎腰,踢踢腿呀踢踢腿,跳一跳呀跳一跳,抱一抱呀抱一抱。”

  2.玩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介紹遊戲規則。

  “小蝌蚪”邊念兒歌邊自由地游來游去,當唸到“轉個圈想一想,媽媽媽媽在哪頭”時,就原地轉圈仔細想;當唸到“快去找媽媽”時,首先看清媽媽在哪裡,然後趕緊跑到媽媽身邊。

  (2)教師與配班教師分別帶上青蛙、鴨子、白鵝不同的頭飾,組織幼兒遊戲。

  (3)請一名幼兒扮演“青蛙”進行遊戲。

  注意提醒幼兒在奔跑時注意避讓,防止碰撞。

  3.放鬆活動——我是快樂的小青蛙。

  教師帶領幼兒模仿小青蛙,放鬆並整理各種動作。

  教學反思:

  從這個活動中,我認識到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以孩子為主體,同時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不斷地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讓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準確地掌握知識。帶領幼兒遊戲時,要顧及到絕大多數的孩子,將個別示範與分組遊戲、集體遊戲相結合,可以根據幼兒的課堂情況不斷地變換遊戲形式,從而提高每個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14

  活動目標:

  1.體驗遊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幼兒動作的創造性。

  3.能簡單複述故事內容,並進行角色表演。

  4.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重難點:重點:

  體驗表演的樂趣。難點:鼓勵幼兒創造蝌蚪遊的動作,學說各角色的話。

  活動過程:

  一.欣賞音樂,學蝌蚪遊。

  1.師:小朋友,老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麼樣子?小蝌蚪在水裡怎樣遊?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遊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範遊。師:小蝌蚪遊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裡遊的。

  二.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遊,吃食。

  (1)[1~8]小節:在音樂伴奏下重複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裡遊。

  (2)[9~12]小節:老師帶領在xx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遊了那麼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複[1~8]小節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起游來游去做遊戲吧。

  (4)[9~12]小節: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13~16]上)

  三.蝌蚪姐姐帶小蝌蚪找媽媽。

  (1)音樂[13~16]結束,鴨媽媽出現,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老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樂再起,蝌蚪繼續遊,到最後一句“媽媽,媽媽在哪裡”時鯉魚出現,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烏龜出現,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音樂起,蝌蚪遊。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起拍手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學說角色的話。

  1.學說蝌蚪的話及其他角色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麼問的?(學說小蝌蚪的話)它是怎麼回答的?(學說鴨媽媽的話)

  2.學說鯉魚、烏龜的話同上。

  五.遊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幼兒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老師在一旁幫助)其他幼兒做小蝌蚪,老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師:小蝌蚪們,我們在小河裡快樂地游泳、找東西吃、做遊戲,還找到了媽媽,你們高興嗎?那我們下次再來玩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好嗎?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個篇幅比較大,相對比較複雜的故事。而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對於此類情節複雜、角色較多的故事是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雖然在平時的課間活動中我們有講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但是,要讓託班的幼兒記住故事中的語言,把它表演出來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對故事進行了精簡,考慮到託班幼兒對於重複的語言對話比較感興趣,也容易讓他們理解和記憶,我們把小蝌蚪的對話都設計為:你是我們的媽媽嗎?而其他動物我們也同樣遵循這個特點:“不是,你的媽媽是……”,這樣的設計不僅簡單,易理解,也為後面幼兒的角色表演減低了難度打下了基礎!

  小百科:蝌蚪古時寫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體,又稱蛤蟆蛋蛋。剛孵化出來的蝌蚪,身體呈紡錘形,無四肢、口和內鰓,生有側扁的長尾,頭部兩側生有分枝的外鰓,吸附在水草上,靠體內殘存的卵黃供給營養。以群居為主。當蝌蚪成熟了,它們開始脫變,漸漸長出四肢,然後(對於蛙和蟾蜍)則透過細胞凋亡(控制細胞死亡)逐漸退化了它們的尾巴。

小蝌蚪找媽媽小班教案15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徵;

  2、啟發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慾望和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麼樣子的,象什麼?"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並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並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裡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著。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後,小蝌蚪便從卵子裡鑽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並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文章。出自大。考。吧幼。師網。"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後,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幹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裡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為什麼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裡,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麼呢?(昆蟲、蚯蚓、蜘蛛、蝸牛……)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為什麼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隻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後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裡?(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裡。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於是採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並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範;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於:從最後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範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