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通用11篇)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並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例項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並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透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瞭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於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在學習機械功之後,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後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透過對生活、生產例項的分析,採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並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係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係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例項採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於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採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透過人上樓的例項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徵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於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磅秤、秒錶、刻度尺等。
五、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5分鐘)
問題: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
(1)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認為這兩種上樓做功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麼不同?
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學生思考並回答。
學生所舉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樓(如16層樓)時,乘電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從水井裡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
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增強了生活與物理的聯絡。
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憶以前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啟發同學們思考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時間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時間,P表示功率,則可以把上式寫成P=W/t(板書)
思考:類比速度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應該是什麼?
J/s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用字母w表示,是為了紀念英國的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它們與瓦之間的換算關係是什麼?
換算關係:1kW=103W 1MW=106W
二、功率的測量
上課鈴響了,你和你的同伴都從一樓爬到了四樓,你們倆的功率誰的大?如何測量你們爬樓的功率?
思考:
(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測出人的功率?(在學校裡,人爬樓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階臺階的高度×臺階數進行測量)。
(2)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麼?
(3)計算功率的表示式是怎樣的?
課堂小結(5分鐘)
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麼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2
一、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是第四章第一小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來看,"光的折射"一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之後編排的,是光的傳播規律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光傳播規律的進一步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幾何光學的基本規律。研究這些基本規律並應用這些規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鏡、透鏡等基本元件以及它們的成像原理,就構成了光學的基本內容。這些知識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就本節內容"光的折射"來說,它不但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而且也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
二、學情
1、學生已具備的前期認知基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學習的特點是學習興趣很廣泛,但這種興趣還僅限於一般的直接興趣水平,滿足於被新鮮的生活、實驗現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現象;
②知道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詞
③知道光的折射現象的初步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夠應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過程與方法
①使學生初步掌握正確觀察折射現象以及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②使學生體驗透過實驗探究折射現象、歸納出規律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在自主實驗和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培養細心觀察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與合作精神。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的折射現象及其初步規律。
難點:透過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規律;用光的折射規律解釋一些現象。
五、教法、學法
本節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索、討論等教學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討論、動手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透過多種感知覺參與學習,以啟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滿足每個學生髮展的要求,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學法上主要採用"實驗、探究、觀察、分析、討論、歸納、總結、交流"等方式。
六、教學程式
1、溫故而知新
簡要複習"光的反射現象",設問:光從一種介質射到另一種介質時除了在表面發生反射外,還可能發生什麼現象呢?
2、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先讓學生觀察幾種現象:
現象一:觀察水中的游魚
由看到魚時光的傳播路徑提出"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傳播時又會怎樣呢?"。
現象二:水中斷筷
從以上現象引入,不但可以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學習折射現象的意義,而且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有親切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問:你觀察到什麼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引出課題)
給學生留下懸念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和探索,為下面的自主探索實驗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作好鋪墊。
3、新課教學
(1)課本活動4、1:教師出示並介紹實驗裝置,然後演示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的現象。讓學生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並試問:誰能將所觀察到的光路圖大致畫出來?請一同學上黑板畫光路圖,其餘同學在下面畫,然後互相交流、評價。
(2)課本活動4、2:探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磚的情況。首先由學生進行猜想,然後師生共同探究,並讓學生用觀察到的現象檢驗猜想是否真確,畫出光路圖。同學之間可相互討論、交流。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所畫的光路圖,先由學生評價再與教師事先畫好的規範的光路圖比較,同時介紹折射光線、折射角等相關概念。
(3)分析論證、歸納規律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結合光路圖分析歸納討論結果。師生共同探討分析各組的結論,不斷補充整合,歸納出: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折射光線偏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老師可作適當啟發:除了發現折射光線偏向法線外,還有沒有別的發現?這時候有的同學還可以歸納出: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等相關知識。
(4)。知識遷移、深化理解
設問:如果讓光從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氣,情況會怎樣呢?
教師引導學生猜想,畫出猜想的光路圖。
問:怎樣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請同學們實際做一做試試看。
學生接著繼續探究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的情況,並透過充分討論很容易得出結論:光從玻璃或其它介質中斜射入空氣,也會發生折射現象,並且折射光線偏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師生共同歸納小結得出光折射時的特點。並介紹光的可逆性。
為了加深對摺射規律的理解,實驗結束後,要求學生作出光透過玻璃磚時的折射光路圖。
5、規律應用、首尾呼應——師生共同解釋現象(滲透STS思想)
現象一:水中斷筷的現象(學生分析+多媒體動畫解釋說明);
現象二:折射使水中物體看起來變淺的現象(安全教育);
現象三:影片演示說明雨後美麗的彩虹、海市蜃樓、大氣的折射等現象的原因。(書本p86生活、物理、社會)
課堂練習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達標測評題"並指導學生完成以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7、小結: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小結,
8、佈置作業。
1、複習本節課文。
2、練習冊相關習題。
3、預習第二節"透鏡"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
(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透過遊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透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遊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佈置。
1、遊戲引入:
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遊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乾淨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遊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透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透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透過生生交流學會,透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數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資料分析,而對於學生的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數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範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穫。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透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透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透過例項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繫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的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透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穫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佈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並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實驗資料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於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小明家最近買了一處新樓房,三樓。想把洗手間、廚房裝修一下,需把沙子運到三樓。請同學們根據需要,選擇器械幫助小明家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選的辦法?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於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於什麼?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麼?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總功中所佔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學中,用機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總功中所佔的比例。(板書機械效率:有用功在總功中所佔的比例)表示機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總表示總功。那麼,機械效率應該怎樣表示?
根據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於1,常用百分數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透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麼關係?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麼關係?)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資料。
分析實驗資料,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五)小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六)作業
1、根據生活中你使用的機械,想想: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結合自己的學習實際,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2、動手動腦學物理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瞭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2)瞭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3)瞭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過程和方法
1)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瞭解宇宙的資訊。
2)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顏色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透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3)透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 光的直線傳播的內容。
2、 分析解釋有關現象。
3、 知道顏色、顏料之迷。
教學器材:
鐳射源、玻璃杯、水、煙霧、三稜鏡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①我們為什麼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
入我們的眼睛。例如:陽光、日光燈、電視等。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進行新課:
1、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例如:學生舉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幾種型別?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傳播
演示試驗①:圖片陽光穿過樹林
演示試驗②:鐳射在水中穿過
演示試驗③:鐳射在煙霧中穿過
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影、排隊、射擊、日食、月食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部分現象要解釋)
3、光的速度:
討論:光有沒有速度?
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4、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問答:
(1)我們為什麼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麼是光年?它是什麼物理量?
5、顏色:
(1)、試驗:光的色散說明什麼問題?
結論:白光是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後會變成其他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分散的過程叫光的色散。
(2)、顏色之迷: 不透明物體:
透明物體:
(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4)、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
3、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 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1、 完成物理套餐內容。
2、 課本後練習。
教學後記:
本節課在怎樣顯示光路、光的傳播上採用了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課堂反應比較好,以後應加強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較多時間的課時上,不要只顧進度,要避免出現學生的滯後情況。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是有強弱的;
2.知道電流的單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單位還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確讀出在電流表的示數。
二、能力目標
1.透過用電流的效應來研究電流的強弱,提高學生用間接研究問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透過連線電路的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透過電流表的讀數,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準確讀數的技能。
三、德育目標
1.透過學生連線電路的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2.在學生對電流表讀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電流表,並能準確讀數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正確連線電路,正確使用電流表
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觀察法、點撥法
教學用具
手電筒、玩具小汽車、電池、開關、導線、小燈泡、電路示教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實驗情境,引入新課
[師](出示電路示教板)這是一個由池、燈泡、開關、導線構成的電路,當閉合開關時,同學們看到了什麼?
[生]燈泡亮了。
[師]說明了什麼?
[生]電路中有了電流。
[師]你看到電流了嗎?你怎麼知道電路中有了電流?
[生]電流倒是沒看見,但燈泡發光了。
[師]對。如果用手摸燈泡,還會感覺到熱,這說明電路中通有電流時會產生各種效應,如給燈泡通電後,燈絲會發熱,熱到白熾狀態就會發光,這叫電流的熱效應,除此之外,電流還有磁效應和化學效應等。本來電流是看不見、聞不出、聽不到的,但我們可以利用電流產生的效應來認識它、研究它。
[生]我們周圍的空氣也看不見、摸不著,只有颳風時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道理?
[師]很正確,你的思維比老師還快。實際上這是一種間接研究問題的巧妙方法。
二、新課教學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桌上的小燈泡,看燈泡上標有什麼?
[生]有數字和符號。
[師]燈泡上一部分是它的電流值。I是電流這個物理量的符號,0.2A是同學們實驗時用的小燈泡的正常工作時的電流值。電流I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下面我要問大家了,0.2A表示什麼意思?
[生]小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電流是0.2安培。
[師]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安培是怎麼來的?
[師]安培是法國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化學、數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安培在電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被後人稱為“電學中的牛頓”。為了紀念他,物理學中用安培作為電流的單位。希望同學們能向安培學習,刻苦鑽研,勇於開拓和創新。
[生]電流還有其他單位嗎?
[師]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本中另外兩個電流的單位,並完成下列問題:
[投影]
1.電流的單位還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號分別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電流單位的換算關係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資料》中計算器中電源的電流值、半導體收音機電源的電流值,手電筒中的電流值分別換算為以安培為單位的電流值。
[師]同學們閱讀了一些電器的電流值,為什麼都不一樣呢?
[生]說明電流有強有弱。
[師]大家看我手裡有手電筒和一隻玩具小汽車,當它們的燈發光時,你能判斷誰的電流強,誰的電流弱?再換一輛不同的汽車呢?
[生]燈泡發光越亮,電流越強。
[實驗]怎樣連線電流表。
[師]現在請同學們用你桌上的燈泡、導線、電池組成電路,先用一節電池供電,再用兩節電池供電,注意觀察燈泡的亮度。
[生]用兩節電池供電時燈泡亮一些,說明電流大。
[師]現在每組發一個能直接測出電流值的電錶——電流表。在剛才的電路中,再接入電流表,就可以測出燈泡的電流值。不過,大家要先閱讀課本,討論一下,要注意什麼原則才算正確連線電流表。
討論之後,總結出以下幾條規則:
規則1:電流表必須和被測的用電器串聯;
規則2:電流必須從“+”接線柱流進去;“-”接線柱流出來;
規則3: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學生用電流表有兩種量程,電流值小時用標著“0.6”的接線柱和“-”接線柱;電流值小於0.6A時用標著“3”接線柱和“-”接線柱;
規則4: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師]掌握電流表的連線後,兩人一組開始把你的電流表接入電路中,要注意規則。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幫助和指導)
[閱讀課本]怎樣在電流表上讀數
讀數時,要看清兩點:看清所選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電流值;看清測量時錶針停在哪個大格、哪個小格上。
學生讀數後,教師讓幾個小組把測得的燈泡電流值報上來,討論出現的問題:
[生甲]我們組測得的值與燈泡上標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們討論後認為是導線上消耗了一部分電能,所以電源的電能輸送給燈泡時達不到燈泡需要的正常電流值,燈泡也就不如正常時的亮。
[生乙]我們組連線電路都正確,但讀數時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別的組不一樣。經過認真檢查後,改正了錯誤。
[生丙]我覺得連線電路時關鍵要注意電流表“+”接線柱是“0.6A”接線柱還是“3A”接線柱,確定之後就好辦了。
[生丁]我有一個問題,這個實驗中的小燈泡上標有“0.2A”於是我們選“0.3”接線柱,如果燈泡上不標電流值呢?
[師]經過兩節的電路學習,同學們對電路不再陌生。實驗時很認真,實驗後又能很好地總結。現在,又提出了問題,我非常高興!這個問題可以用試觸法解決,你把兩根導線和電流表的兩個接線柱只要一接觸(不要固定),就可看出電流表的錶針是否超過你估計的量程。如錶針正好在你估計的量程內,你只要把導線固定好讀數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計的量程內呢?
[生]換成另一量程的兩個接線柱即可。
[師]對。這種試觸法在以後的電學中還會用到,如用電壓表測電壓值等。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可以用電流來表示電流的強弱。
2.正確連線電流表:電流表與被測用電器要串聯;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接線柱進,“-”接線柱出;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不要把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3.正確讀出電流表的讀數。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液體內部和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瞭解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觀察和探究,鼓勵學生參與探究並積極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關注周圍現象的意識以及密切聯絡實際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液體內部有壓強以及液體壓強的特點,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及實驗。
【教學用具】
裝滿水的薄塑膠袋,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播放影片:潛水艇,提出問題:
問題:“的裡雅斯特”號深潛器在探測馬裡亞納海溝後出現了什麼情況?(整個外殼直徑縮小了)
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引入探究課題
1.出示一個裝滿水的薄塑膠袋。(問題:發生了什麼現象?)
2.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桶內。(問題:發生了什麼現象?)
3.將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問題:發生了什麼現象?)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後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並且向各方向都有壓強。
提問:同學已經知道了液體內部存在著壓強,那麼液體的壓強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二)猜想:
學生思考:液體的壓強與什麼因素有關並根據實驗現象提出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是:初速度方向為水平,只在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2、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3、理解平拋運動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並且這兩個運動互不影響。
4、會用平拋運動的規律解答有關問題。
二、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難點:對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推理歸納
四、教學用具:
平拋運動演示儀、多媒體及課件
五、教學過程
引入:粉筆頭從桌面邊緣水平飛出,觀察粉筆頭在空中做什麼運動,這種運動具有什麼特點,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一)平拋運動
1、定義: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丟擲,不考慮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舉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離開桌面,小球所做的運動就是平拋運動,並且我們看見它做的是曲線運動。
分析:平拋運動為什麼是曲線運動?(因為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拋運動的特點
(1)從受力情況看:
豎直的重力與速度方向有夾角,作曲線運動。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勻速運動,速度為V0。
c.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沒有初速度,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體運動。
總結:做平拋運動的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由於不受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豎直方向上物體的初速度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等於g
(二)、實驗驗證:
【演示實驗】用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時,A球向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而同時B球被鬆開,做自由落體運動。
現象:越用力打擊金屬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無論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總是與B球同時落地。
(2)、用課件模擬課本圖5—16的實驗。
結果分析: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是自由落體運動,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並不影響平拋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而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且不受豎直方向的運動的影響。
(3)、利用頻閃照相更精細地研究平拋運動,其照片如課本圖5—17所示
可以看出,兩球在豎直方向上,經過相等的時間,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豎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體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透過相等的時間前進的距離相同,既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由此說明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是同時、獨立進行的,豎直方向的運動與水平方向的運動互不影響。
(三)、平拋運動的規律
1、丟擲後t秒末的速度
以丟擲點為座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則
水平分速度:Vx=V0
豎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t的位置座標
以丟擲點為座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則
水平位移:x=V0t
豎直位移:
合位移:
運用該公式我們可以求得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座標並找到物體所在的位置,然後用平滑曲線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得到平拋運動的軌跡,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四)例題分析
例1.如圖(結合課件),樹枝上的一隻松鼠看到一個獵人正用槍對準它,為了逃脫即將來臨的厄運,它想讓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離樹枝的瞬間子彈恰好射出槍口,問松鼠能逃脫厄運嗎?
答:不能。因子彈和松鼠在豎直方向都是自由落體運動,豎直方向的位移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彈的射程內,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難逃。
例2.一艘敵艦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飛機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擊。為擊中敵艦,應提前投彈。求飛機投彈時,沿水平方向它與敵艦之間的距離多大?若投彈後飛機仍以原速度飛行,在炸彈擊中敵艦時,飛機與敵艦的位置關係如何?
解:用多媒體模擬題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例題解答——書寫解題過程。
飛機投彈時,沿水平方向它與敵艦之間的距離位744m,由於飛機和炸彈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彈擊中敵艦時飛機在敵艦正上方。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
1、什麼是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3、平拋運動的規律。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9
【課標要求】
透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透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透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透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並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透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鬆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並設疑:乒乓球為什麼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並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鬆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並提出實驗要求。
巡迴指導。
學生報告資料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麼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彙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並板書浮力大小的表示式及浮力的方向。
透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並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衝突。
學生透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並記錄資料。
比較資料: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透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麼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並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後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迴指導。
聽取學生彙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後得出結論。並點出這一結論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資料,透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透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穫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穫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並表達能力。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電流的磁效應是學習電磁現象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儘可能讓學生認識到電流及其周圍的磁場是同時存在而密不可分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在做奧斯特實驗的時候,要讓學生親手做實驗,把小磁針放在直導線附近,透過觀察導線通電時和斷電時小磁針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初步認識電與磁之間存在某種關係。
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是本節的重點之一,因此,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方向之間的關係,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探究結束後,讓學生自己歸納、判斷通電螺線管的極性和電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師生相互交流的氣氛中引導學生得出安培定則。
【學情分析】
學生已研究了簡單的磁現象,知道了磁體周圍存在磁場以及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知道磁場是有方向性的,並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針發生偏轉;對條形磁鐵的磁場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教學重點】
認識電流的磁效應,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分佈,通電螺線管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係。
【教學難點】
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係並總結得出簡單的判斷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認識電流的磁效應,初步瞭解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絡。
(2)知道通電導體周圍存在著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相似。
(3)會判斷通電螺線管兩端的極性或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
2.過程和方法
(1)觀察和體驗通電導體與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瞭解電和磁之間有某種聯絡。
(2)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奧斯特的圖片、事蹟介紹,感悟奧斯特善於發現問題,勇於進行科學探索的精神;透過體驗電和磁之間的聯絡,形成樂於探索自然界奧秘的習慣。
【課程資源】
教具準備:電腦平臺、實物投影儀、學生電源、螺線管演示器、小鐵釘、長直導線一根、乾電池3節(帶電池座)、小磁針4個、導線若干、多媒體、鐵屑、紙杯(內裝 9 V 電池、小電磁鐵組成的電路)。
學具準備:鐵釘、鉛筆(或木筷)、鐵屑一小包、小磁針四個、長直導線一段、乾電池三節(帶電池座)、塑膠圓筒一個、導線若干。(分12個學習小組)
【教學流程圖】
魔術引入課題──探究奧斯特實驗──介紹奧斯特實驗,對學生進行物理史教育──由現象設疑,如何增強通電導體的磁場──學生探究活動:纏繞螺線管──學生探究活動:檢驗螺線管通電後產生磁場──學生探究活動:探究螺線管的磁場分佈──學生探究活動:探究改變螺線管磁場的方法──師生探討得出安培定則──學生課堂練習──知識回顧──佈置作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實驗興趣和求知慾)
教師: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紙盒吸鐵,然後提問學生:此盒中可能是什麼?你猜想的依據是什麼?
教師斷開開關,再去接觸鐵屑,由不能吸引鐵屑引起學生思維衝突,此時教師將紙盒開啟,讓學生明白,剛才產生的磁可能跟電有關。
二、探究新課,釋疑解惑(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獲得相關知識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1.探究奧斯特實驗──通電導體周圍有磁場
教師提問:我們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磁性呢?
學生回答:看他能否吸引鐵屑。利用磁體間的相互作用來檢驗。
教師:一個電池能吸引鐵屑嗎?我們怎樣做才有可能產生磁呢?
學生回答:要有電流……要形成一個電路,電路閉合才有電流。
教師: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實驗來檢驗你的猜想?
小組討論後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所述對該實驗進行演示。
學生實驗,並將觀察到的現象向全班交流。
過渡:其實我們今天研究的問題早在1820年丹麥偉大的物理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實驗中就發現了電和磁之間是有聯絡的,他是怎樣做這個實驗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影片吧!
2.播放奧斯特實驗的操作方法。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的教育
教師提問:看了這個實驗後,大家覺得與我們剛才做的實驗相比,有哪些不同嗎?
影片中的小磁針偏轉的角度那麼大,而我們實驗的時候卻那麼小,可能是什麼原因形成的?
學生思考後回答。
教師:在實驗中利用短路獲得較強的電流來增加磁性。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用什麼辦法來增強通電導體的磁場呢?
設定問題過渡:
人們在生產實踐中把導線彎成各種形狀,發現把導線繞成一圈一圈的螺線管狀,磁場就會強得多,這樣在生產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們也來製作一個螺線管,怎樣做呢?
3.探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探究1:製作螺線管
教師:針對教材內容演示螺線管的纏繞方法。
教師提問:下面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器材製作兩個螺線管,為了纏繞方便,請大家一個纏繞在鉛筆上,一個纏繞在鐵釘上,比一比,看誰繞得即快又好。
教師:你認為可能有幾種纏繞的方法?
學生製作螺線管教師巡查,學生展示。(對展示的予以肯定和鼓勵)
教師:你認為可能有幾種纏繞的方法?
探究2:通電螺線管吸引鐵屑
教師:很好,大部分同學都非常成功地繞好了螺線管,下面請每個小組給螺線管通電,然後去吸引鐵屑,看哪一個螺線管吸引的鐵屑最多。
學生實驗。教師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組討論解決,可以請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忙(透過吸引鐵屑的多少讓學生內心明瞭用鐵釘的實際意義)。
探究3: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分佈情況
教師設問:剛才同學們的探究已經證實了通電螺線管能產生磁場,它的磁場以前研究的哪種磁體的磁場相似?說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據。
學生回答。
我們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它的磁場分佈情況呢?(教師播放幻燈片,讓學生透過對比找出判定辦法。)
教師:要求學生按照教材圖示進行實驗並在圓圈中畫出小磁針,把小磁針的N級塗黑。
教師:演示用鐵屑研究螺線管磁場分佈的實驗。
教師將用鐵屑做的演示螺線管磁場的分佈投影到銀幕上並播放螺線管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的磁場對比圖,引導學生分析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形狀。即: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與條形磁體的磁場相似。
探究4: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係
教師提問:如何改變螺線管的極性?
引導學生思考:在電路不變的情況下,將螺線管掉頭,看看螺線管中哪些因素髮生了變化?
學生:實驗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教師:我們知道通電螺線管兩端的極性跟螺線管中的電流方向有關,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請大家看畫面中螞蟻和猴子是怎麼說的,我們能否受到某種啟示呢?
學生合作學習:學生看螞蟻和猴子說的話,小組討論。
教師給予適當提示:如果我們自己沿著電流方向走,北極在哪一邊?你能用右手來概括通電螺線管的北極與電流方向的規律嗎?
教師:偉大的物理學家安培透過實踐發現在我們的右手上找到了規律,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總結的規律規定為安培定則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吧!
安培定則:右手握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電螺線管的N極。並教會學生安培定則歌:右手握住螺線管,四指順著電流轉,拇指指向N極端。出示投影,讓學生熟記安培定則歌。
學生練習:將長直鋁導線纏繞在黑色的膠管上,假設電流從螺線管的左流入右流出,應該怎樣判斷?如果電流從螺線管的右邊流入左邊流出呢?再改變螺線管的纏繞方向試試看?
教師投影,檢驗學生掌握情況。
三、交流小結、隨堂練習、總結評估(幫助鞏固知識,讓物理走向應用、走向社會)
1.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有哪些新的體會。
2.佈置作業:
(1)反饋練習:動手動腦學物理:
(2)知識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樓的電動門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麼控制門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通電螺線管在生活中的應用。
(3)走進生活:研究牽牛花、菜豆的莖纏繞的方向與生長的方向之間的關係。觀察葡萄、絲瓜的卷鬚的纏繞方向與生長的方向之間的關係。看看與我們研究的磁場與電流方向之間有沒有某種聯絡。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11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學習光的色散。學習本節內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識為基礎,進一步學習因不同單色光折射本領不同引發的光的色散現象、三原色光和物體的顏色之謎。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各種顏色,而對彩虹類的現象見之不多,對其成因較難理解。透過小組實驗、討論,交流,知道有複色光與單色光的區別,並嘗試解釋彩虹形成原因,體會三原色組合應用,瞭解物體的顏色之謎。
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動手樂趣及學習活動中的實際操作,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能力層次,感受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感悟觀察、實驗、推理對形成概念和發現規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現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體的顏色成因。
(4)初步學會觀察與光的色散有關的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把白光分解為各種色光的實驗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實驗過程。
(3)經歷研究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顏色成因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色散的各種事實,瞭解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體驗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顏色成因”的實驗過程,萌發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學習的興趣,樹立尊重他人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難點:色散的原因。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手電筒、裝有水的圓形燒瓶、三稜鏡、玻璃磚、彩色透明紙、三色陀螺、計算機等。
2、演示實驗器材:強平行光源、三稜鏡、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等。
3、自制模擬演示PPT幻燈片。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體的顏色等兩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關於彩虹傳說的flash動畫和探究小實驗為基礎,以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現象。透過“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學生實驗,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最後透過“透明物體顏色的成因”和“不透明物體顏色的成因”等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得到物體顏色的成因。
本設計要突出的第一個重點是白光的色散。方法是: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和實驗現象兩方面資訊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實施教學時,創設情景引入,利用傳說匯入彩虹現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慾,並鼓勵他們利用現有的器材設法找到類似彩虹的彩色條紋,活動中讓學生在沒有框定的情況下以多種方法去探索尋找,從而全方位釋放學生的思維活動,體驗活動中的愉悅及成功的滿足感。緊接著在同學間交流中加強協作,擴大視野。透過播放錄影和動畫等多媒體資訊讓學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現象和原因。七彩光復合成白光的實驗對環境和實驗器材都要求很高,為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這一現象,在課前可將這一實驗過程拍成錄影,教學時播放這段錄影資訊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然後運用多媒體動畫解釋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識的首尾呼應。
本設計要突出的第二個重點是三原色光。方法是:先讓學生觀察電腦顯示屏,引入三原色光。然後透過感受三色陀螺(顏色比例不同)旋轉時的不同顏色,體會三原色的組合應用。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對色散原因的理解。方法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轉為直觀的影象資訊,以解決初中物理知識中沒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學生難以從理論上理解的問題。
本節課考慮到多媒體能為學生展現不能直接和明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提供生動活潑的直觀形象思維材料,且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故選其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