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華東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華東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華東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1

  課標內容:

  瞭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係;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

  ④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會盟。

  1、透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透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係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瞭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係,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傑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二、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式:

  匯入新課:

  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佈

  3、唐朝與突厥的關係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後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西達(),東北至()以北和(),南及(),是當時世界上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領(),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在天山以南設立()都護府,()在天山以北設立()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了。

  8、()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

  9、()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裡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教學反思

華東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1)瞭解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觀察北京人、山頂洞人的頭部特徵,進行比較。增強觀察力和比較能力。

  (3)認識中國史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早的國家。

  2、過程目標方法

  ①結合本課的圖片,使學生感知人類早期生活的艱辛;同時體驗到在適應自然與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勞動創造了人與世界,也創造了美。揭示人類的起源,引導學生科學地認知世界。

  ②透過卡通問答、課中題及暢想天地,要求學生在課後試著打製一些石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3、情感價值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教學難點:歸納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項進步。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麼最早的人是怎麼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傳說,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

  新課教學

  (一)人類的起源

  教師提問:你們知道哪些關於人類起源的說法?學生講述後,教師再問:在這些說法中,你最贊同哪一種?為什麼?學生討論發言後,教師又問:科學家是根據什麼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呢?

  教師指導學生認真觀看《從猿到人演化示意圖》,並說明從左至右分別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現代人。教師提問:我們是怎樣知道人類進化的過程的呢?學生思考後,教師指導學生看課本卡通問答,說明主要是根據對考古發掘出來的實物資料進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這些實物資料包括古猿和古人類骨骼化石等。

  教師提問:根據對考古資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學家們對人類的起源做了怎樣的解釋呢?我們來看一段錄影。多媒體播放錄影《人類的起源》,同時教師提出下面兩個問題,要求學生邊看邊思考: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的?什麼標誌著古猿演變成了真正的人?學生討論後,教師提出如下答案供學生參考:

  ①首先是勞動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手腳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滿足勞動的需要。

  ②製造工具是人在勞動過程中的創舉,動物會不會製造工具?不會。所以,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因此說,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教師提問:據科學家考證地球上最早出現人類大約是在什麼時候?學生答出至少在300萬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類的活動。教師講解:有了人,就有了人類歷史。考古發掘證明,中國也是人類發源地之一。請同學們看書,看看我國境內有哪些重要的遠古人類遺址。

  (二)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和遺物最多的國家。

  教師指導學生觀看《中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找出元謀人、北京人的位置。

  教師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遠古人類遺址分佈範圍很廣。北起遼寧,南及雲南,西至陝西,東到安徽,遍佈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百個縣市,其中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多。說明我國遠古人類遺址不僅僅侷限在黃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國曆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並且遠古人類遺址數量多,在我國20多個地方發現有三四百處遺址,是世界上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和遺物最多的國家。

  教師提問:誰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2、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元謀人

  教師講解:元謀人遺址在雲南元謀縣,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的活動揭開了中國歷史的篇章,因此中國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萬年前。究竟元謀人已經開始從事哪些活動了呢?今天的人們是怎麼知道的?多媒體顯示《元謀人遺址圖》,教師講解:他們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用火。科學家在元謀人遺址發現了石器、灰燼。可惜考古資料有限,我們對他們的活動還所知不多。能比較全面地反映遠古人類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遺址。

  多媒體顯示《中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全圖)及兩個提問:北京人遺址是在哪裡發掘的?距今約多少萬年?要求學生在課本上找到答案。

  3、北京人

  ①想像並描述北京人生活的環境。

  ②請一個同學上臺做模特,下面的同學對照投影儀上的北京人站立像及復原頭像,比較北京人的外貌特徵與現代人有哪些不同。

  ③展示仿製的石器、木棒,讓學生說說它們的用途。

  教師作一小結,強調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化過程中起了決定作用。會不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火也是當時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使用對人類的進化意義十分重大。然後說明:在發掘北京人洞穴時,考古學者又意外發現了山頂洞人遺址。

  4、山頂洞人

  多媒體顯示《中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山頂洞人復原胸像》。

  教師提問:山頂洞人生活在什麼時候呢?(距今約30000年前。)經過幾十萬年的發展,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有哪些進步呢?

  多媒體顯示《北京人復原胸像》、《山頂洞人復原胸像》和《山頂洞人磨製的骨針》、《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圖。

  教師提問:人們是如何得知山頂洞人已掌握了磨製和鑽孔的技術?

  學生得出如下結論:骨針、裝飾品的發掘。骨針是用來縫製衣服的,這說明山頂洞人已有了羞恥之心;裝飾品的發掘說明人類還有了原始的愛美意識、審美意識。這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也說明勞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也創造了美。山頂洞人還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術,這進一步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所以,山頂洞人比北京人大大進步了,雖然這個進步還很緩慢。

  五、課堂練習

  1、你能說出北京人與猿類動物有哪些不同嗎?

華東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瞭解歷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透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瞭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匯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匯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透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裡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