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9.2液體的壓強教案1(新人教版)

八年級物理下冊9.2液體的壓強教案1(新人教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下冊9.2液體的壓強教案1(新人教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整體設計說明

  透過複習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的壓強產生的原因,提出新問題:液體也受重力,在容器中的液體對容器底有沒有壓強呢?繼而用實驗來直觀地觀察液體產生的壓強,再對液體的壓強產生的原因及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展開討論與探究,最後進行整理總結。這樣的安排使知識學習過程過渡自然,不是突兀地提出液體的壓強,並能自然地瞭解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對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探究,使學習過程成為在探究中學習的過程,既學到知識,又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協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壓強在液體中的表現。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較少,已有的感性認識少,使得本節知識比較抽象,加上學習本節內容需要用到密度和重力的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液體壓強是固體壓強知識的延深,並是浮力產生的原因,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因而要重視本節的教學。

  教法建議

  探究、實驗、分析討論法。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固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壓強的因素,並具有密度知識,這為學習液體壓強打好了基礎。

  在我們的生活中,能體驗到液體壓強的事件很少,就是游泳,由於水不會太深,也難以覺察到水的壓強的存在,造就了液體的壓強這一知識比較抽象。教學過程中多用現象比較直觀的實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學法引導

  自學與互學總結歸納實驗探究。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瞭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知道計算液體壓強的公式。

  (3)認識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瞭解生活和生產中的連通器。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探究串聯、並聯電路電壓的關係,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2)能運用實驗法、資料分析法歸納總結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利用實驗,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接受科學態度的培養。

  (2)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3)透過船閘的學習,激發愛國情懷。

  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實驗認識液體壓強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利用物理模型推導公式。

  難點:液體壓強與深度及密度的關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2分鐘)

  1、如下圖所示,木塊放至杯底,木塊因受重力作用,對杯底有壓強;若向杯中倒入水,水對杯底有壓強嗎?__________,方向,產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杯子中的水,如果杯壁突然消失,會出現什麼情況?說明水具有性。有杯壁的存在為什麼水就不流散呢?說明杯壁對水力的作用,同時水對杯壁力的作用,即,水對杯壁壓強,產生的原因是。

  3、如果水的壓強只是向下或側向的,如下圖所示,那麼浸在水中的物體(“一定”或“不一定”)向下運動而不向上運動,浸在水中的物體都是下沉的嗎?說明什麼?

  【設計意圖】利用知識的遷移能力,合理推理出結論,使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鍛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又為學習浮力打下基礎。

 二、新課講解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1、探究液體是否存在壓強(約4分鐘)

  教師:請同學們設計一個實驗或裝置,能夠直觀地觀察到液體有沒有壓強。提示:利用力的作用效果。方案1:利用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方案2:利用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2分鐘左右的討論,學生有沒有設計出方法或裝置不要緊,關鍵是給學生一個思維的時間與空間,對有效思路給予以表揚)

  討論過後,展示老師採用的裝置,如下圖。玻璃杯的底是用橡皮膜來製作的。倒入水後,如果有壓強,橡皮膜將發生形變(側橡皮膜先不提及,實驗時將它背向學生)。

  老師演示,倒入水後,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提問:看到什麼現象?說明什麼?方向向哪?為什麼?

  然後老師假裝不經意將側膜轉向學生:這個玻璃筒側壁也開了口,讓我用橡皮膜堵住了。

  如果有學生髮現此處橡皮膜外凸,就勢引導提問,如果沒有學生髮現,老師故作才發現,引導提問,引發思考與討論。

  問題:裡面的水所受的重力是豎直向下的,對容器底部有向下的壓力,底部的橡皮膜向下凸出理所當然,這側橡皮膜怎麼也外凸了呢?說明什麼?什麼原因呢?(如果學生想不到,提示比較固體液體有什麼不同的特性)

  【實驗結論】

  A.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

  B.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於液體受到重力作用;液體具有流動性。

  【設計意圖】各知識點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連貫性強,同時增加了趣味性。

  2、探究液體內部是否存在壓強(約2分鐘)

  提問:液體對容器底的容器壁都有壓強,液體的內部有沒有壓強存在呢?比如我們將一個物體浸在液體中,

  這個物體受不受液體的壓強呢?

  【實驗探究】(1)液體內部是否存在壓強;

  (2)液體內部的各個方向是否存在壓強。

  【實驗器材】

  【探究步驟】

  (1)介紹壓強計:先觀察U形管液麵的高度差,然後讓學生用手輕輕壓一壓探頭的橡皮膜,觀察U形管中液麵出現的高度差有什麼變化。小幅度地變化壓力大小,觀察液麵高度差的變化。由觀察可知:橡皮膜受到的壓強越大,U形管中液麵高度差越大,或者說,U形管中液麵高度差越大,說明橡皮膜受到的壓強越大。(轉換法)

  (2)將探頭浸入水中,觀察U形管中液麵的高度差。

  (3)隨意變換橡皮膜的朝向,觀察U形管中液麵的高度差是否還存在。

  【實驗結論】液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約8分鐘)

  【實驗器材】

  【實驗步驟】

  (1)討論猜想: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將合理的猜測寫到黑板上。提示:依據生活經驗及相關知識猜想,不可亂猜。

  ①淺水潛水戴水鏡氧氣瓶就可以,深水潛水就需要穿防護裝備→→深度

  ②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由於受到重力,相同體積條件下,液體密度越大,所受重力越大→→液體的密度

  ③液體內部各個方向都存在壓強→→方向

  (2)討論實驗方法:經討論、引導,得出實驗方法——控制變數法。

  (3)保持探頭浸入水中的深度不變,將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觀察U形管中液麵高度差有什麼變化。

  (4)將探頭浸入的深度逐漸加深,在不同的深度停留一下,觀察U形管中液麵高度差有什麼變化。

  (5)保持探頭浸入深度不變,分別將探頭浸入清水和鹽水中,觀察U形管中液麵高度差有什麼變化。

  【實驗結論】(綜合以上三個實驗)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壓強相等;同種液體中,深度越大,液體的壓強越大;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設計意圖】將課本的實驗拆分開來,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的認識由少及多,逐步掌握,而不是一股腦全湧出來。

  (二)液體壓強大小的計算方法(約7分鐘)

  【問題】我們知道了液體的壓強與深度、密度有關,到底和深度、密度有什麼定量的關係呢?能否找到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呢?

  【提示】同一液體同一深度處,各上方向的壓強都相等,那麼只需要計算某一個位置豎直向下的壓強就可以了。

  【探索過程】按老師設計的問題探索。

  液體某深度處豎直向下的壓強是由於該位置受到上方液體的壓力產生的,壓力大小等於上方液體的重力。要計算壓強,需要設上受力面積。設液體中深度為h處有一受力面積s,液體密度為ρ,如下圖所示:

  1、s上方液體柱的體積是多少?

  2、s上方液體柱的質量是多少?

  3、s面受到的壓力是多少?

  4、s面受到的壓強是多少?

  液體壓強計算公式是?

  註釋:這種方法是模型法。

  加強理解:1、公式中各個字母代表什麼物理意義?(強調h的含義)單位分別是什麼?

  2、根據公式說出液體壓強的特點。

  3、根據公式說出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設計意圖】用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模型,讓學生自主推導公式,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與掌握,並增加學生的成就感,提升教學效果。

  (三)連通器(約6分鐘)

  【實驗演示】將U形管從壓強計中拆下來,讓學生觀察裡面的液麵特點;然後將U形管傾斜再觀察;向里加一點水,減一些水,觀察兩側液麵特點,將水倒入連通器後觀察。

  【實驗現象】兩側的液麵總是相平。

  【分析論證】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引導著做出解釋:如果不相平,液麵高的一側產生的壓強大,會把水壓到液麵低的一側,如果相平了,兩側壓強相等,達到平衡。

  【實驗結論】(這種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連通器裡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麵高度總是相同的。

  【應用】先試著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連通器,然後介紹幾例典型,最後介紹船閘。

  【設計意圖】由一系列演示所觀察到的現象,激發學生好奇心,學會認真觀察實驗、分析實驗。

  三、課堂小結(約2分鐘)

  讓學生歸納本節課學到的內容,最後由教師系統地總結。

  四、課堂例題(約5分鐘)投影

  1、利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攔河大壩為什麼修成上窄下寬的形狀?潛水員潛水的深度不同,防護裝備有什麼不同?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液體內部沒有壓強

  B.液體對容器底有壓強,對側壁沒有壓強

  C.液體內部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壓強相等

  D.液體的壓強跟深度有關,跟液體的密度無關

  3、如圖所示,攔河壩高30m,水庫水位23m,距水底7m處的A點所受水的壓強是多大?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快速瞭解、掌握主要知識點,第3題強化“深度”的理解。

  五、達標測試(約8分鐘)

  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單獨完成達標測試的8道題,對學易錯題進行重點講解。

  六、佈置作業(約1分鐘)

  動手動腦學物理。

  學生對液體壓強自身體驗比較少,在教學安排上做了大幅度的重新設計,並在討論和實驗中,透過觀察實驗現象來增加感性認識,透過分析論證促進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驗與討論,儘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參與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動手能力;課堂安排透過簡單現象發現液體壓強的特點,然後利用控制變數法,對知識進行了定性的研究與分析,經歷了實驗探索和分析論證階段,這是科學研究所經歷的一般過程。連通器的學習是從例項抽取模型,再應用於例項。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歷程及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