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貞觀之治一課教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貞觀之治一課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冊貞觀之治一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下冊貞觀之治一課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瞭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

  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七年級歷史下冊貞觀之治一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唐朝相關多媒體、唐太宗、武則天人物圖

  [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隋朝大運河開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匯入新課: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3、講授新課:

  一、唐朝建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2、繼唐高祖之後,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4、唐太宗以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著稱。他任命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他們是“房謀杜斷”。

  5、唐朝時沿用並發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6、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二是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

  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師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然後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親眼目睹隋朝的覆滅,親身參加反隋鬥爭,認識到君民關係如同舟水。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後,教師小結: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則天: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則天掌權,高宗死後,武則天做了皇帝,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她還破格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後來的姚崇、宋就是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郭沫若這樣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

  三、開元盛世:

  武則天之後玄宗即位後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四、全課學完後請學生就本課內容,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五、教師小結:

  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六、問題探究:

  想想上學期所學的歷史知識,比較一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麼共同之處?

  七、作業:

  製表:設計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附:板書設計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都:長安。

  2、繼唐高祖之後,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時沿用並發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4、 “貞觀之治”。

  二、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七年級歷史下冊貞觀之治一課教案3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透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匯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徵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曆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作業:課後作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