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七年級地理教案

《海陸變遷》七年級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海陸變遷》七年級地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海陸變遷》七年級地理教案1

  一、設計理念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關鍵是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透過聯絡生活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比如讀圖探究、角色扮演、發揮想象等,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訓練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資訊的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以圖憶文,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陸的變遷"一節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原因,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舉出例項說明海陸變遷,讓學生樹立起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念。

  (2)瞭解大陸漂移學說產生的背景,知道海陸分佈格局的形成過程。

  (3)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有關地理現象的成因。

  (4)閱讀地圖,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佈規律,說明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透過讀圖、閱讀、討論等,培養學生的讀圖、動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2)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說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帶的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教學難點: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成因。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四、教法選用、學法指導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以啟發探究為主,輔以讀書指導法、講解法和直觀演示法等。

  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為:自主讀圖探究和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前出示吐瓦魯舉國遷移的新聞資料。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匯入新課。新聞的匯入方式,海陸變遷的疑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用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課堂上來。

  2、出示課時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進行學習。

  (二)探究新知

  A、滄海桑田

  【提出例證、質疑探究】

  展示圖片資料

  1、學生小組合作,根據現象推斷變化並簡要解釋。

  2、交流彙報,體會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教師附以課件簡圖,師生總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在教學中,選擇反差大的材料,讓學生產生疑問,保持學習興趣,養成善於動腦思考、敢於開口提問合作學習的習慣。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層層遞進的分析解決重點。

  B、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設疑過渡,觀察猜想】

  海陸是不斷變遷的,那麼我們腳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嗎。同學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來觀察一下世界地圖。(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觀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特點,大膽進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經連在一起?

  引出:大陸漂移。

  環環相扣,層層設疑的學習過程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角色扮演、證實假說】

  讀材料瞭解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假說。

  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同時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說明觀點、看法。

  讓學生自主參與、動手體驗、反思交流。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

  C、板塊運動

  【觀察動畫,圖說地理】

  1、動畫演示:大陸漂移

  2、學生觀察,描述,教師課件引導。

  3、暢所欲言: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多媒體演示大陸漂移,增強其直觀性,暢所欲言的活動,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

  【設疑過渡】

  大陸為什麼會漂移?人們經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立了板塊構造學說。質疑大陸漂移學說,引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

  【合作讀圖、理解學說】

  1、引導學生讀圖,自主發現地理資訊,合作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透過讀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分析歸納的能力,發揮合作學習的功效,突出重點。

  2、直觀演示理解板塊運動學說

  (1)打雞蛋,理解地球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板塊構成的。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箭頭,透過動動手活動,輔以動畫演示,理解板塊運動的模式,產生的現象。

  透過聯絡實際的小實驗,形象的計算機動畫演示擠壓運動、張裂運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理解板塊運動的內容,突破難點。

  3、學以致用

  由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

  透過運用板塊運動學生解釋地理現象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讀圖思考、由表及裡探究竟】

  1、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瞭解兩大火山地震帶。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絡。

  教師並聯系生活實際,煮裂雞蛋,蛋清冒出來的例子。透過讀圖歸納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從表層資訊獲取地理知識內在聯絡的深層資訊,並聯系生活突破難點。

  【走進生活中的地理】

  瀏覽汶川地理圖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透過汶川地震的圖片資料,感染學生,激發探究的慾望,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愛國情感。

  (三)課堂總結

  1、學生自主小結質疑。

  2、教師總結,激勵探索。

  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地震的發生,海陸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要不斷探索,有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為人類造福。讓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

  激勵學生不斷求索達到課雖盡,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書設計

《海陸變遷》七年級地理教案2

  一、學習和導學目標

  1、知識積累與疏導: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和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瞭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

  2、技能掌握與指導:運用地圖說明大陸漂移、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

  3、智慧提高與訓導:透過教材的組圖和資料補充,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煉與開導:透過課堂活動,用例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探究興趣。

  5、觀念確認與引導:通過了解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過程,使學生得到一次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二、學程與導程活動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海陸變遷的資料。

  (一)創設場景引出問題用南通由海成陸的例項引出問題。(從當地由海成陸的例項引出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到好奇,也為今後原的形成和鄉土地理埋下伏筆。學生透過思考產生疑問,進而引出“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話題。這就形成了教學的問題場。)

  (二)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1、“滄海桑田”原為什麼意思?原意為海陸的變更,後人用此成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學生活動1:看教材圖3、9——圖3、11分別反映了哪些地理現象?從閱讀材料和圖3、11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啟示?對學生的科學史和科學觀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應在教學中給予充重視。

  (圖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學資源,也是教學媒體。利用好這些資源進行教學活動,這是教學情景場的主要表現形式。)

  (三)合作學習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陸輪廓是怎麼形成的?

  學生活動2:參考教材和課外知識分小組討論,找出(1)科學依據(2)科學理論,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瞭解海陸變遷的發現過程,從中領悟到科學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認識科學成果的形成是科學家們不斷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

  (四)看圖釋文形成概念

  學生活動3:看圖3、12——圖3、13說出六大板塊的分佈、板塊運動、山系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規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師進一步引導,深化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教學的情境場。這給學生一個很好的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強化,形成個體意境場,這為下面的探究活動創設了因人而宜的個體意向,形成了個體意向場。)

  四、筆記與板書提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