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廢品》教案

《回收廢品》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回收廢品》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透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運算過程中,藉助學具的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正確地列式並進行計算。

  3.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目標:

  1.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正確地列式並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藉助學具的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正確地列式並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法: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

  學法:

  小組討論交流

  教具:

  瓶子

  學具:

  小棒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們看老師的手裡拿的是什麼?(出示一個空瓶子)這種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會腐爛,對環境的危害可大了,同學們說說該採取什麼措施呢?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師組織學生觀察:圖上給我們什麼數學資訊?

  2.小組合作交流。

  3.學生代表彙報: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小青收集了多少個?

  同學們提的問題很好,如何解答呢?請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並用你的小棒擺一擺吧。

  4.先擺小林的13個,小紅的比小林多3個,就再擺3個,結果小紅就是13加上3個共16個,算式是13+3=16(個)。

  5.用小棒擺一擺小青收集數量。說出是怎樣擺的,小青有多少個?

  先擺小林的13個,小青的比小林少4個,就再擺4個,結果小青就是13減去4個共9個,算式是13-4=9(個)。

  6.小結: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用加法;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用減法。

  第二課時(練習)

  教學過程

  鞏固練習:

  1.“練一練”的第二題。

  做完後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怎樣解決的。

  2.出示口算卡“接龍練習”完成第5題。

  做完後集體訂正。

  3.完成第1題:指導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組織交流,並寫出算式的得數。

  做完後集體訂正。

  4.完成第3題:指導學生看圖.笑笑比淘氣多折了6顆,應當用加法計算。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有什麼收穫呢?

  作業佈置:蒐集關於環保的知識。

  板書設計:

  回收廢品

  小紅收集了多少個?

  分析:比小林多3個,就是比13多3

  13+3=16(個)

  小青收集了多少個?

  分析:比小林少4個,就是比13少4個

  13-4=9(個)

  課後反思:

  《回收廢品》是一年級下冊解決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該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1.結合“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2.在學具的操作中,能正確列式並進行計算。

  從學生身邊的情境進入主題,學生很熟悉,就很容易進入到情境中。以前我在設計情境的時候,總是把情境設計得過於複雜,用很多文字來表述,學生聽的時間太長,有的學生的注意力就開始分散了,本來想的是像講故事一樣更能讓學生進入情境,但常常是得到相反的效果,反而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情境可以適當簡單一些,儘快進入知識點的學習,利用好學生有限的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這節課的教學能感覺到重點在哪裡,但是不夠突出,更重要的是突破重點難點知識的策略沒有落到實處,就是擺圓片這一環節,知識點沒有滲透進去,只是淺淺地沾邊,所以導致了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另外,這是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節課,在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忽略了一點,就是沒有讓學生找數量之間的關係,這樣對學生理解題意非常不利。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教會學生把題目做正確,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數學課的一個顯著而重要的特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