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教案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口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理解乘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口算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複習。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學的口算乘法練習。

  二、新授。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

  2、教師提出問題:賣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3、教師板書學生的方法,並問:12×3怎樣計算?

  4、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5、出示第二個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6、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怎樣計算:15×3

  與12×3有什麼不同

  7、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三、練習。

  完成P3第1~4題

  1、 2題可獨立完成。

  2、 4題對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可適當的輔導。

  四、評價。

  你覺得這節課學得怎樣?哪些地方還需要提高?

  學生聽算,做完後集體訂正。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說圖片中的數學資訊。

  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並列出算式:1、12+12+12=361、 12×3

  學生獨立思考後,指名回答計算方法。教師板書:10×3=30 2×3=6所以12×3=36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並嘗試解答。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可以用筆算的計算順序來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須掌握紮實,多複述。

  做完後小組交流

  學生自評、互評。

  板書設計:

  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30+6=36 30+15=45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道1噸=1000千克,能進行噸和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2.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透過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計重量的能力。

  3.學生能在數學實踐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與同學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並透過學習滲透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對噸和千克進行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若干只裝有10千克水的塑膠桶。可容納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膠桶1只。

  課前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體重,並組織每個學生提一提裝有10千克水的塑膠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創設情境:出示4個動物過橋圖: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邊,發現小橋邊有一個標誌,是什麼呀?(限重1噸)

  師:“限重1噸”表示什麼意思?

  師:你對“噸”有什麼瞭解?

  2.同學們說得對不對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出示課題,板書)

  (二)新授:

  1、直觀感受一噸水的重量

  (1)估計:剛才每個同學都提了這樣的一桶水,你估計這桶水有多重?為什麼?(10千克)

  (2)經歷:現在我把這樣的4桶水倒入這隻桶內,這隻桶中的水大約有多少千克?誰認為自己能提起這40千克的水?

  (3)學生排隊嘗試

  (4)這樣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這樣的水是40千克,100桶這樣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5)誰聽清楚了1噸就是( )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裝了1噸的一桶水讓你提,你能提得起來嗎?

  2、直觀感受學生體重,加深對1噸的印象。

  (1)找個喜歡的同學相互做背一背的遊戲,瞭解對方有多重。

  (2)彙報:你背的是誰?有多重?

  (3)如果按每個同學25千克計算,4個同學有( )千克,( )個同學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噸。

  (4)讓40個學生站立,相互觀望,感受40名學生的群體。

  3、聯絡生活,強化對“噸”的認識

  (1)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重量用“噸“作單位。下面這些物體的重量都是1噸,你能用噸來說一句話嗎?

  一頭牛重500千克,2頭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噸。

  一頭豬重100千克,10頭豬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2)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用噸來作單位?

  (3)老師也蒐集了一些用噸作單位的東西。課件出示:

  藍鯨大象大型機床

  萬噸貨輪一車皮的煤一大堆木材

  出示: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一般用噸來作單位名稱。

  4、在具體情景中進行單位化聚(注意讓學生說出推理過程)

  (1)常見的拖拉機載重2噸,也就是( )千克。

  (2)T是“噸”的國際單位制符號。有段路路口有一個限載重5T的標誌,這個路口最多能讓一輛載重( )千克的車透過。

  (3)當年曹衝稱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噸。

  (4)(課件出示地磅、車輛衡圖片)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我們現在可以用地磅、車輛衡直接稱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衝當年那麼麻煩了。

  (三)解決問題

  1、我們一共學了幾個質量單位?他們分別怎樣使用?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一塊橡皮重約10( )

  (2)1頭豬重約120( )

  (3)1袋水泥重約50( ),1拖拉機水泥約重2( )

  (4)中國舉重運動員張國政在雅典奧運會上將160( )的槓鈴舉過了頭頂。

  2、課件出示情境圖:“還記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馬一同來到了一座小橋邊想過橋的事嗎?他們能同時過橋嗎?怎麼過橋?”

  3、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4、如果我們全班同學每人每天節約1千克水,大約多少天就能節約1噸水?

  5、節水教育:在我國西北地區,是嚴重缺水的'地區,出示圖片。倡導學生“節約用水。”

  (四)課堂作業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教案3

  第3課時:練習一

  教學內容:練習一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透過聯絡,鞏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

  2、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在能夠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練習。

  2、一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3、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二、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6題。

  1、教師組織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組織學生看圖,思考,列式,計算,寫答語。

  第2問有學生自己提問題並解答,教室可組織小組進行交流

  3、先出示題目,問學生應該先做什麼,再比較,哪些題還有其他方法?

  4、本題數字資訊較多,問題由簡單到複雜,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後再個別輔導。

  5、先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然後再解答。

  6、爸爸的年齡學生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媽媽的年齡,可給與一定的提示。

  三、課堂評價

  你覺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樣,你能解決那些實際問題?

  學生聽算,集體訂正,並與同伴交流計算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並說說計算是要注意什麼。

  先觀察圖片從中獲取數學資訊,然後思考問題,列出算式最後解答。

  學生提出問題後自己解答,並在小組內交流。

  比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結果,也可觀察因數的變化。

  學生先觀察圖片,獲取資訊,再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資訊進行解答。可以請求教師幫助。

  學生弄清楚運算順序後再解答,最後訂正。

  先獨立思考,在完成題目。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可與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幫助。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複習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第58~60頁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第61~62頁教學周長的含義;第63~65頁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第66~69頁是單元練習和實踐活動。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點。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首先是瞭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點。教材讓學生觀察教室裡的物體,指出一些形狀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引出本單元的研究物件。

  教材希望學生主動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徵,因此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內容、線索,並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拿幾張(注意:不是一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折、量、比,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特點。第58頁的幾張照片,起啟發和鼓勵學生操作的作用。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是學生透過對幾個圖形的操作後發現的,是在交流中呈現的。學生的發現往往是點滴、無序、不繫統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交流時經歷“無序——有序”“零散——完整”的過程,兩個小卡通的對話是眾多學生的發現經過整理後的概括。在學生分別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後,教材要求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嗎?引導他們比較這兩種圖形,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角並且都是直角,都有四條邊並且對邊相等。教材組織學生進行比較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鞏固對圖形特點的初步認識,至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只要求學生知道這兩種圖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現在還不講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想想做做”圍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設計安排。第1題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曾經在釘子板上圍過這兩種圖形,那時他們是憑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觀認識圍的,現在再次圍這些圖形,要緊扣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思考和操作。可以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圍的、怎樣想的,圍成的圖形有什麼特點。第3題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圖示的方法折、剪,並問學生“剪出的是正方形嗎?為什麼?”要求學生根據正方形的特點以及折、剪的過程作出解釋。這道題再次讓學生感受長方形與正方形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第4題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或大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的特點。其中用小正方形拼一個長方形,答案是開放的,各有兩種不同拼法,有助於學生髮展空間觀念。

  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也是本節教材的知識。第59頁先告訴學生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然後在“想想做做”中練習。第5、6題再現了什麼是長方形的長和寬、什麼是正方形的邊長,並結合度量和估計突出長、寬與邊長都是線段的長度。第7題是一道綜合性的題,透過畫圖形並說出圖形每條邊的長度,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長、寬與邊長等知識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這部分學習內容的認知結構。

  2、聯絡實際事例教學周長的含義,初步建立周長概念。

  圍成的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叫做它的周長。教材中沒有出現抽象的周長定義,只要求學生聯絡實物與圖形理解周長的含義,能透過自己的操作表達對圖形周長的理解。

  第61頁例題,先出現一個兒童游泳池,池的上口一圈邊線用粗黑線表示,教材透過卡通說出“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裡的“池口黑色邊線的長”直觀形象地描述了周長的屬性——圖形一週的長度。例題中又畫了一雙手在用繩子沿樹葉的邊圍一圈,並把繩子拉直放到直尺上量長度,其中前一幅圖突出“一週”,後一幅圖突出周長是長度。再次讓學生感知什麼是樹葉的周長,同時還讓他們看到可以“拉曲成直”,便於度量周長。

  “試一試”引導學生繼續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透過“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各是多少”和“你是怎樣算出來的”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認知遷移,以對物體表面周長的認識來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學生在說、量、算等活動中,理解平面圖形一週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是圖形的周長,這裡面既有周長的概念,又有計算周長的基本方法,兩者有機融合成一體。教學的時候,首先要學生說說什麼是三角形的周長,什麼是四邊形的周長,明確這些圖形一週的長是它們的周長。然後要學生說說怎樣得到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可以用細線沿圖形的邊圍一圈,拉直了量一量;也可以分別量出圖形各條邊的長,再相加。

  “想想做做”第1~3題起鞏固周長概念的作用,其中第2題透過描出各個圖形的邊線,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周長是圍成平面圖形一週的邊的長度總和。第4、5題測量或計算圖形的周長,第4題特意在各個平面圖形中設計了長度相同的邊,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計算各圖形的周長,為以後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打下基礎。第6題引導學生把對周長的認識應用於現實生活,是一道實踐活動題。

  3、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過程,加深對周長的理解,初步形成計算周長的能力。

  第63頁例題計算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籃球場的形狀是長方形,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是研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鼓勵學生想想算算,希望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根據周長的含義,採用把各條邊的長度連加的方法求得周長。有些學生可能聯絡長方形的特點,或者先分別算出兩條長的和與兩條寬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長;或者先算出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教材要求學生交流各自的演算法,並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由於學生尚未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所以求長方形周長暫時應分步列式計算。教學這道例題時要注意三點:第一,先讓學生說說什麼是籃球場的周長,求它的周長就是求什麼,為尋找演算法確定方向。第二,在交流演算法時首先要抓住是怎樣求各條邊長度總和的,其次才是比較各種演算法的特點。因為各種演算法的式子雖然不同,但本意是一致的,都是根據長方形周長的意義列出來的。差異在於有沒有利用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個特徵。第三,能想到先算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這種方法的學生不會多,對這種演算法的講評要多一些,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這種方法。

  教材第64頁“試一試”透過求手帕的周長這個實際問題,繼續讓學生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預計學生不會有困難。無論是長方形周長還是正方形周長,教材中都沒有出現計算公式,主要原因是鼓勵學生探索、尊重學生的創造,逐步從演算法多樣到演算法同一。至於計算公式,在以後的教材中會適時總結的。

  “想想做做”共六道題,第1~3題以鞏固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方法為主要目的,學生或是利用題中給出的長、寬或邊長的資料求周長,或是先量出長、寬與邊長的長度後再算周長。第4、5題解決與周長有關的實際問題,透過這些題使學生明白,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不僅僅是數學中的問題,在生活中還有廣泛的應用。第6題是答案開放的題,能使學生看到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個長方形的周長是不相等的。

  練習六是全單元的整理與綜合,包括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周長的意義,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等各個內容。練習設計避免過多的純計算訓練,注重周長的實際應用、估計圖形的周長以及圖形的拼合變化。第7題在方格紙上設計周長20米的花圃,教材舉了一個長方形為例,學生的設計不要侷限於長方形。什麼形狀的圖形、畫在方格紙的什麼位置上都可以,只要圖形是封閉的、周長是20米都是正確的設計。

  4、實踐活動富有基礎性、操作性、開放性和合作性。

  《周長是多少》這次實踐活動的五個內容都是圍繞周長的含義與計算設計的,這些內容中既有長方形、正方形,又不侷限於這兩種圖形。分別讓學生圍、搭、拼、量、算、估,透過這些活動加強對平面圖形周長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

  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線圍自己喜歡的圖形,用小棒搭、用小正方形拼自己想的圖形,方法和答案都是開放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活動效益。“量一量”要求計算兩個圖形的周長,教材透過“你量了哪幾條邊?是怎樣算的”啟發學生尋找比較簡單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培養空間觀念。

  實踐活動中的各個內容都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完成,要求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同時加強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把問題解決得更好,從而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互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