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活動童謠兩則教案

大班語言活動童謠兩則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語言活動童謠兩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語言活動童謠兩則教案1

  活動目標:

  1、透過欣賞和學習,感受兩首童謠的不同趣味,初步學念其中一首童謠。

  2、能運用簡單的輔助材料,邊打節奏邊念童謠。

  3、對趣味童謠感興趣。

  4、透過多媒體教學,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

  5、初步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中語言的重複性特點。

  活動準備:

  1、"字寶寶樂園"教學掛圖(字詞:烏龜、小鳥)。

  2、響板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一、欣賞兩首童謠,感受童謠的不同特點的樂趣。

  1、教師: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來欣賞兩首童謠,仔細聽一聽,看看兩首童謠有什麼不同?

  2、教師有節奏地朗誦第一首童謠或播放教學CD,引導幼兒自由講述聽到了什麼,有什麼發現。

  3、教師再次朗誦童謠,引導幼兒發現每一句的後兩個字是下一句的前兩個字。

  二、教師引導幼兒欣賞繞口令《花鴨和彩霞》。

  1、教師放慢速度,有節奏地朗誦童謠你聽到了什麼?

  2、教師:小朋友,你覺得這是一首什麼?(教師再次朗誦,引導幼兒發現繞口令的特點)。

  3、討論:這兩首童謠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瞭解童謠的句式不同,第一首童謠句式工整,第二首句式有變化,所以念起來節奏也不同;第一首是頂真童謠,第二首是繞口令童謠)。

  三、幼兒選擇學習自己喜歡的童謠。

  1、教師根據幼兒的自由選擇分組引導學習。

  2、兩組幼兒相互欣賞所學的童謠。

  四、出示響板,引導幼兒為兩首童謠配上合適的節奏。

  1、鼓勵幼兒按照童謠的節奏,嘗試配上合適的響板節奏。

  2、幼兒嘗試進行練習。

  3、按照學習小組編排表演。

  五、幼兒分組進行表演。

  1、幼兒按組別,集體跟著響板的節奏進行朗誦。

  2、嘗試加快速度進行朗誦,體驗挑戰的樂趣。

  教學反思:

  幼兒非常喜歡聽故事,一聽老師說要講故事,都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極渴慕地望著老師,都希望快一點聽老師講故事。在完整的`欣賞了故事後,孩子們不由的發起了感慨,為此,教師讓孩子們互相說說自己對故事的看法,給幼兒創設了自由表達的空間,幼兒都積極發言,用語言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隨後結合掛圖,分段欣賞故事,加深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大班語言活動童謠兩則教案2

  活動目標:

  1. 欣賞並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2. 初步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 透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 課件《小蝌蚪找媽媽》。

  2. 小蝌蚪、小鴨、小魚、烏龜、小鵝、青蛙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 . 討論

  教師播放課件圖片欣賞和影片欣賞,豐富幼兒對小蝌蚪認識。

  教師:你們見過小蝌蚪麼?它們長得什麼樣子?

  二 . 故事《小蝌蚪找媽 媽》

  1. 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欣賞,幼兒邊看課件邊欣賞故事。

  2. 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教學,教師請幼兒觀察畫面回憶故事或者指向 " 小蝌蚪第一次遇到了誰 " 等文字按鈕。

  教師: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都遇到誰了?它們怎麼說的?小蝌蚪最後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長什麼樣子?

  三 . 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幼兒根據故事討論小蝌蚪是怎麼長大變成青蛙的,教師可結合課件成長影片來開展這一活動。

  活動延伸:

  幼兒分角色進行情景劇表演。

  活動反思: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匯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之後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透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瞭解小蝌蚪的特徵,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遊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