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壓強》教案

《液體壓強》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液體壓強》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液體壓強》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液體內部和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瞭解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觀察和探究,鼓勵學生參與探究並積極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關注周圍現象的意識以及密切聯絡實際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液體內部有壓強以及液體壓強的特點,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及實驗。

  【教學用具】裝滿水的薄塑膠袋,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播放影片:潛水艇,提出問題:

  問題:“的裡雅斯特”號深潛器在探測馬裡亞納海溝後出現了什麼情況?(整個外殼直徑縮小了)

  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引入探究課題

  1.出示一個裝滿水的薄塑膠袋。(問題:發生了什麼現象?)

  2.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桶內。(問題:發生了什麼現象?)

  3.將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問題:發生了什麼現象?)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後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並且向各方向都有壓強。

  提問:同學已經知道了液體內部存在著壓強,那麼液體的壓強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二)猜想:

  學生思考:液體的壓強與什麼因素有關並根據實驗現象提出

《液體壓強》教案2

  一、設計意圖

  壓強的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為其概念較為抽象,大部分學生在初二下學習時會感到困難,對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處理的不夠好,不會靈活應用固體壓強、液體壓強的特點來解決實際問題,希望透過本節課的,幫助學生建立起壓強的知識體系、框架,認清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的不同之處,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採用對比法和歸納法,師生討論的方法等。

  二、複習目標

  1. 正確理解壓強,區分固體壓強與液體壓強的不同之處,知道固體壓強等於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

  2. 正確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適用範圍,會用p=F/S及其變形公式解決一些問題。

  3.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掌握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探究液體壓強規律的實驗,這兩個實驗的實驗方法、實驗過程和實驗結論。

  三、複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壓強的概念 ②對固體壓強中受力面積的理解,液體壓強中深度的理解。

  ③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受力面積的關係;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的關係 ④掌握兩個實驗的方法、過程和結論。

  難點:①壓強概念的建立 ②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知識的應用

  四、教具與學具

  氣球與釘板、削好的鉛筆、壓強計等

  五、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準備好八下的物理書和筆記本,在課前已經自己對壓強概念有大致的瞭解,知道探究實驗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點評

  引入課題

  3′

  5′在初二下我們學習了壓強的概念,學過固體壓強、液體壓強和氣體壓強等概念,由於壓強的概念比較抽象,固、液、氣壓強的特點又不同,我們同學在學習時普遍感到困難。這塊知識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也屬於較難的部分。希望透過本節複習課能給與大家一些幫助。本節課我們主要複習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

  (板書)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

  那些同學知道我們在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這部分學習了那些知識?

  一、壓力

  ①什麼是壓力?②壓力產生的原因?③壓力的範疇?

  ④壓力的方向?

  (課件)判斷下列圖中MN面所受壓力

  的大小

  1.概念

  壓力、壓強的概念、單位、計算公式;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2.實驗

  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液體壓強的規律

  3.能力

  ①會利用p=F/S及其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②學會分清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並根據各自的特點解決實際問題。

  ①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②由於物體間相互擠壓而產生的③屬於彈力④垂直於受力面

  甲:F壓=F=100N

  乙:F壓=F+G

  =100N+50N=150N

  丙:F壓=F-G

  =100N-50N=50N

  讓學生歸納知識比教師自己講出來要好,讓學生開動腦筋、組織語言、互相補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注意壓力與重力的區別

  10′二、壓強

  ①壓強表示什麼?

  ②怎樣表示壓強的大小?

  ③壓強的單位及其符號?

  ④壓強的計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義?

  ⑥如何增大和減小壓強?

  現提供實驗器材有:

  海棉、木板、礦泉水瓶、水

  ①選用器材來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關係,寫出相應的實驗步驟。

  ②選出器材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係,寫出相應的實驗步驟。

  想一想:

  實驗中透過觀察什麼現象來感知壓強大小?採用的物理方法是什麼?

  (課件)例題1

  一塊磚長24cm、寬12cm、厚5cm,重24N,怎樣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壓強最大?最大壓強是多大?

  (課件)例題2

  在海灘上的作案現場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腳印,公安人員立即用蠟澆鑄了一隻鞋模,測出鞋模的平均厚度為5cm,質量為1125g,又經測試知道產生與腳印同深度的壓強為3×104Pa,罪犯的體重為多少?若案發現場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腳印,又該如何計算罪犯的體重?

  ①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②壓強等於單位面積上物體受到的壓力

  ③帕斯卡(Pa)

  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頓

  ⑥改變壓力或受力面積的大小

  ①第一次將裝滿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綿上,第二次將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綿上,比較先後兩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將裝滿水的礦泉水瓶正放在海綿上,第二次將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倒放在海綿上,比較前後兩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壓強大小由壓力和受力面積決定,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所以當磚塊豎放時壓強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

  =4×103Pa

  體重G=F=pS,走路時一腳著地,S為一隻腳的面積,可利用鞋模算出:

  V=m/=Sh

  S=m/h

  =1125g/(0.9g/cm3×5cm)

  =2.5×10-2m2

  罪犯體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腳印,受力面積應該是兩隻腳著地的面積。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採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壓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積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積上作用不同的壓力

  ③不同的壓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積上

  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透過被壓物體的凹陷程度來反映,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顯,應當選用海綿,正確選擇實驗器材是做好實驗的基本要求。

  計算時要注意單位換算

  注意行走時是一隻腳著地,站立時是兩隻腳著地。

  液體壓強

  15′

  2′①液體壓強有什麼特點?

  ②液體壓強與固體壓強的區別?

  ③液體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④探究液體壓強規律的儀器?

  ⑤透過觀察什麼而感知液體壓強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體內部壓強大小與深度(密度)的關係時,要控制什麼量相同?如何操作?實驗方法?

  在探究液體不同方向上的壓強是否相等時,又要如何控制變數?

  (課件)例題3

  一段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當注入某種液體時,橡皮膜向下凸出,將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當管內外液麵相平時,橡皮膜凹進管內,則管內所裝液體可能是:

  A、鹽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

  (課件)例題4

  如圖瓶內裝半瓶水,用塞子塞緊,然後將瓶子倒過來,使瓶口向下,這時水對塞子的壓強與未倒置前水對瓶底的壓強相比較 (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無法判斷

  例題5

  將半瓶礦泉水倒放在海綿上比正放時對海綿的壓強大,這是因為 ;倒放時瓶塞上受到的壓強比正放時瓶底受到的壓強大是因為 。

  小結: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佈置作業:見中考指導書由於液體具有流動性,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而固體則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壓強

  液體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用壓強計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

  ①要控制液體的密度相同

  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在同種液體的不同深度處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在不同液體的相同深度處

  ③控制變數法

  ④要控制液體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圖中,橡皮膜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強和管內液體對它向下的壓強的作用,因為橡皮膜向內凹,所以水的壓強大於液體的壓強,又因為液麵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據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內液體的密度小於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內液體可能是煤油。

  答案B

  分析:

  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是液體的密度和深度,當瓶倒置時,液體密度不變,液體的體積不變,但由於細瓶頸在下,故液體深度增加,則瓶塞受到的壓強比原來瓶底受到的壓強大。

  答案A

  倒放時海綿受到的壓強大是因為壓力相同時,減小受力面積可增大壓強。

  倒放時瓶塞受到的壓強大是因為液體密度相同時,倒放時瓶內液體深度增加,液體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體由於重力作用對底部有壓強,又由於具有流動性對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我們透過觀察U型管左右兩管內液麵的高度差來感知壓強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注意在探究過程中應選取密度相差較大的兩種液體

  在探究同一液體同一深度處不同方向的液體壓強時,要注意壓強計的金屬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內凹的情況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兩個壓強的大小關係,利用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來進行比較是關鍵所在。

  判斷深度變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狀,不同形狀的容器倒置後的深度變化是不同的。

  注意分清液體壓強和固體壓強,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

  七、教學資源:重點參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學指導書,20xx全國各地中考試卷

  八、教學評價: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

《液體壓強》教案3

  教學要求:

  1.複習、總結前節實驗課的內容,使學生理解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

  2.使學生掌握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擬帕斯卡桶實驗器。

  教學過程:

  一、複習、總結前節實驗,得出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

  問:上節課,我做過什麼實驗?我做的實驗說明了什麼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1.液體的壓強

  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

  問:為什麼液體對容器底有壓強?對容器壁也有壓強?

  根據學生回答,著重指出是由於受到重力和有流動性。

  問:上節課,同學們從自己做的實驗看到了什麼?能得出什麼結論?哪位同學講講?根據學生的回答和補充,板書:

  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二、講述液體壓強的計算,得出液體壓強的公式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節課文大問號後面的一段楷體字。講:這一節,我們學習液體壓強的計算。

  板書:

  2.液體壓強的計算

  2.讓大家先計算一道固體壓強的題“一根長方體鐵柱,底面的長和寬都是1釐米,高20釐米,立在桌子上,對桌面的壓強多大?”(板畫一根長方體鐵柱如課本圖10-14乙)

  找三、四名學生在黑板上計算,其餘學生在本子上算。

  3.討論怎樣計算水面下20釐米深處的壓強。因為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壓強相等,只要求出20釐米深處豎直向下的壓強就行了。

  可以設想在20釐米深處有個正方形水平面,邊長是1釐米,這個面上方的水柱壓著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壓強就等於上方液柱對它的壓強。(邊講邊畫出課本圖10-14甲)

  怎樣計算這個水柱對這個面的壓強呢?應該先求什麼……

  讓學生討論計算步驟,教師邊總結、邊板書:

  (1)求水柱體積V=Sh,

  (2)求水柱質量=V=Sh,

  (3)求水柱對底面的壓力F=G=g=gSh,

  液體壓強的公式p=gh

  4.引導學生討論公式的物理含義:

  (1)對同種液體,p與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對不同液體,深度一定時,p與液體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積S,所以壓強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積大小沒有關係。

  討論課本中本節後面的練習題2。鞏固對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5.做模擬帕斯卡桶實驗,加深印象。(用塑膠小瓶代替桶,用1米長的乳膠管代替長玻璃管。用刀片在塑膠小瓶壁上豎劃幾條縫,把乳膠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膠管,把膠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縫即被水壓開,水沿縫流出。)

  6.讓學生做課本上本節的例題。

  (1)做題前提醒學生注意統一單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據計算結果進一步強調p與S無關,而壓力與S有關係。

  7.討論節後的“想想議議”。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

  (1)完成本節後面的練習題1,3,4。

  (2)提倡課下閱讀章後的閱讀材料:“開發海洋”。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液體壓強的計算教案示例之二

《液體壓強》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氣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2、瞭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

  3、瞭解生活中跟氣體的壓強與流速相關的現象

  教學重點

  瞭解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並能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難點

  對流體壓強與流速關係的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後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情景引入

  教師敘述幾個生活場景。

  1. 一陣秋風吹過,地上的落葉像長了翅膀一樣飛舞起來。

  2. 冬天,風越刮越大,帶煙囪的爐子裡的火越著越旺,火苗越躥越高。

  3. 居室前後兩面的窗子都開啟著,過堂風吹過,居室側面擺放的衣櫃的門被吹開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同學們思考過其中的奧妙嗎?科學往往就藏在我們身邊,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透過實驗揭示這個小秘密。

  二、學生實驗、確立研究課題

  (一)學生實驗

  教師佈置給學生以下七個實驗,要求學生在15分鐘內,選擇其中一部分,根據要求進行實驗(選擇的實驗越多越好),提醒學生注意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1. 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象(1)。

  2. 將一張紙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紙的下方與桌面之間的空間吹氣,觀察現象。

  3. 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3),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資源庫資源庫4. 在倒置的漏斗裡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後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4),並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資源庫

  (二)現象彙總

  實驗結束後,組織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驗:

  1. 實驗中的研究物件為什麼會運動?(研究物件的兩面存在壓強差)

  2. 什麼原因造成了壓強差的存在?

  3. 這些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三)確立課題、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這些實驗都是研究了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實驗現象歸納出實驗結論:在氣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三、設計實驗、解釋現象

  放手讓學生運用結論,利用身邊的器材再自行設計一兩個小實驗。

  比如,“吹硬幣”、乒乓球被水流吸住、電吹風向上對著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實驗。

  (這個實驗也可演示,由學生解釋現象)

  實驗後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 在火車站或地鐵站的站臺上,離站臺邊緣1 m左右的地方標有一條安全線,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地方候車,這是為什麼?

  2. 為什麼風暴常常會把房子的頂部掀掉?

  3. 觀察課題引入的三個場景,解釋現象。

  四、拓展創造

  1. 閱讀教科書上“飛機的升力”,根據製作的機翼模型進行實驗。分析現象原因。

  2. 與飛機的機翼相似,鳥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於鳥的翅膀的柔韌性好,它們拍動翅膀時不僅產生升力,而且還會帶著鳥兒往前飛。

  3. 像機翼、鳥的翅膀的這種形狀的應用很多,比如跑車的車頭呈流線型,當跑車跑得太快,車會有什麼危險?(發飄、不穩)怎樣避免這種危險?

  學生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能不能根據機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維的創造方法來思考):

  在跑車的尾部安裝一隻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當車速很大時,作用在這隻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壓強大,這樣可以增強車輪的著地效能。實際上,這種翅膀已被採用,叫氣流偏導器。

  1. 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象(1)。

  2. 將一張紙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紙的下方與桌面之間的空間吹氣,觀察現象。

  3. 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3),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資源庫資源庫4. 在倒置的漏斗裡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後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4),並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二)現象彙總

  實驗結束後,組織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驗:

  1. 實驗中的研究物件為什麼會運動?(研究物件的兩面存在壓強差)

  2. 什麼原因造成了壓強差的存在?

  3. 這些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三)確立課題、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這些實驗都是研究了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實驗現象歸納出實驗結論:在氣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三、設計實驗、解釋現象

  放手讓學生運用結論,利用身邊的器材再自行設計一兩個小實驗。

  比如,“吹硬幣”、乒乓球被水流吸住、電吹風向上對著乒乓球

  一、情景引入

  教師敘述幾個生活場景。

  1. 一陣秋風吹過,地上的落葉像長了翅膀一樣飛舞起來。

  2. 冬天,風越刮越大,帶煙囪的爐子裡的火越著越旺,火苗越躥越高。

  3. 居室前後兩面的窗子都開啟著,過堂風吹過,居室側面擺放的衣櫃的門被吹開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同學們思考過其中的奧妙嗎?科學往往就藏在我們身邊,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透過實驗揭示這個小秘密。

  二、學生實驗、確立研究課題

  (一)學生實驗

  教師佈置給學生以下七個實驗,要求學生在15分鐘內,選擇其中一部分,根據要求進行實驗(選擇的實驗越多越好),提醒學生注意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1. 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象(1)。

  2. 將一張紙折成∩形(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紙的下方與桌面之間的空間吹氣,觀察現象。

  3. 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3),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資源庫資源庫4. 在倒置的漏斗裡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後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4),並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資源庫

  (二)現象彙總

  實驗結束後,組織學生分組彙報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驗:

  1. 實驗中的研究物件為什麼會運動?(研究物件的兩面存在壓強差)

  2. 什麼原因造成了壓強差的存在?

  3. 這些實驗共同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三)確立課題、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這些實驗都是研究了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實驗現象歸納出實驗結論:在氣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三、設計實驗、解釋現象

  放手讓學生運用結論,利用身邊的器材再自行設計一兩個小實驗。

  比如,“吹硬幣”、乒乓球被水流吸住、電吹風向上對著乒乓球吹、越吹越不跑等實驗。

  (這個實驗也可演示,由學生解釋現象)

  實驗後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 在火車站或地鐵站的站臺上,離站臺邊緣1 m左右的地方標有一條安全線,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以外的地方候車,這是為什麼?

  2. 為什麼風暴常常會把房子的頂部掀掉?

  3. 觀察課題引入的三個場景,解釋現象。

  四、拓展創造

  1. 閱讀教科書上“飛機的升力”,根據製作的機翼模型進行實驗。分析現象原因。

  2. 與飛機的機翼相似,鳥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於鳥的翅膀的柔韌性好,它們拍動翅膀時不僅產生升力,而且還會帶著鳥兒往前飛。

  3. 像機翼、鳥的翅膀的這種形狀的應用很多,比如跑車的車頭呈流線型,當跑車跑得太快,車會有什麼危險?(發飄、不穩)怎樣避免這種危險?

  學生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啟發學生能不能根據機翼的作用,用逆向思維的創造方法來思考):

  在跑車的尾部安裝一隻倒置的翅膀,弧形朝下,當車速很大時,作用在這隻翅膀上的方向向下的壓強大,這樣可以增強車輪的著地效能。實際上,這種翅膀已被採用,叫氣流偏導器。

  1、回顧本節學習內容

  2、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液體壓強》教案5

  【 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公式,能用該公式簡單說明一些物理現象;

  (2) 透過觀察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體壓強公式解釋帕斯卡實驗,培養學生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透過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實驗,引導學生初步學習替代的思想,瞭解它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之一。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對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的推導,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邏輯性強、科學嚴密的特點;

  (2)透過帕斯卡實驗的學習,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 教學重點 】

  用液體壓強公式解決相關問題。

  【 教學難點 】

  液體壓強公式的推導。

  【 教學過程 】

  活動設計

  一、液體壓強的大小 [來 ]

  1.提出問題設計方案

  演示簡易壓強計的實驗,引導學生回憶上堂課實驗得出的結論。 回憶並回答液體壓強的特點。

  強調:得到的這個規律是定性的,我們能不能具體測出液體內部一點上的壓強是多大呢?

  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方案? 對於定量測量,開始時,學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師提醒下大膽猜想,慢慢接近主題:

  提出方案環節銜接不上時,教師適當分解問題,如:

  (1)橡皮膜凹進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體給它向上的壓力被壓進玻璃管中去。

  (3)能否從受力平衡入手來測量液體給橡皮膜的壓力?

  (4)可以給膜施加一個向下的力與壓力平衡。測量這個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體壓力的大小。

  (5)壓強怎麼計算?

  (6)壓強=壓力 / 膜的受力面積;往管內加一定的水或沙,它們的重力等於壓力。

  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實驗方案。 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綜合思考形成設計方案,寫在設計卡片上。

  請學生報告自己的實驗方案或對各個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適當點評和改進。 交流討論實驗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選方案,推導公式 畫出燒杯、玻璃管的結構圖,帶領學生對橡皮膜進行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確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匯出液體壓強公式。

  進行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平衡時管內水面與燒杯水面的關係。

  提示:加入水時,水柱的高度就等於膜到液麵的距離,即對應位置的深度。

  這也和我們以前得到的結論“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終管內水柱與液麵相平。

  最終明確公式中常用的 h 即為液體該處的深度。

  3.推廣結論 推廣得出:液體內深度為 h處的壓強為: P= gh

  意識到公式中的 h 是液體的深度,該公式適合於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

  指出推廣公式的物理意義,適合於任何密度均勻的液體。結合公式,分析影響液體壓強的幾個因素。 知道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該處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實驗 一定量的水改變深度將會得到不同的壓強值。帕斯卡實驗剛好驗證了這個結論。

  演示以下實驗: 觀察現象,關注實驗現象及結論。

  用輸液軟管連線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氣球。把連線氣球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漏斗置於較低位置時加水。讓學生觀察現象。氣球變大變薄,但沒有破(將破未破)。問學生:改變漏斗位置會發生什麼?

  緩慢提高漏斗,達到一定高度時,氣球破裂(課前注意反覆試驗,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時再加水)。 針對教師問題積極猜想:

  (1)提高漏斗,不會有變化;

  (2)提高漏斗,氣球會破。

  提問:氣球怎麼破的?是什麼使它破的?

  聽取學生的解釋,適當總結。 一些同學能夠根據壓強公式解釋現象。

  引入資料講解書上例題。 積極思考例題計算過程,對實驗現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問:生活中有沒有類似帕斯卡實驗的現象發生?我們是怎樣利用液體這個特性的 ? 展開討論,舉出類似的例子。或在教師提示下將關注並收集相關資料。

  三、課堂小結 (1)液體內 h 深度的壓強公式;

  (2)定量計算及定性解釋帕斯卡實驗。

  四、課堂練習 討論完成“發展空間”中“自我評價”的第3題。

  【 實踐活動 】

  (1)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動手做一做帕斯卡實驗,加深液體壓強公式的理解。

  (2)收集關於三峽大壩的相關資料,包括壩體的形狀、高度、寬度等資料及壩體設計原理等,形成小型書面總結。

《液體壓強》教案6

  (一)教學目的

  1.知道液體壓強的產生。

  2.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資料,能透過對資料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教具: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三)教學過程

  一、舊課複習

  1.什麼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麼?15帕斯卡表示什麼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後由教師評講。

  二、新課引入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於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三、進行新課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麼現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麼現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於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麼規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透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麵出現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麵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麵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透過實驗要研究什麼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麼方向,並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麵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資料和U形管兩管液麵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5)實驗完後,請同學們對實驗所記錄的資料進行分析,液體內部是否有壓強?液體內部壓強有什麼規律?分別請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一組同學說一說,在同一深度處,U形管兩管液麵的高度差,兩部分同學所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麵的高度差不同,說明了什麼問題?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麼?(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麵出現高度差)

  問:出現這個高度差,說明什麼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麵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麼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麼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釐米、6釐米、9釐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麼不同?又說明什麼問題?(學生答:6釐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釐米處大,9釐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麵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麼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後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四、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課透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生和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同學們很有收穫,今後還要繼續努力,發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課堂練習

  1.演示第三節課文後練習第1題和章後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最後由教師進行小結。

  六、佈置作業

  1.課後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後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課後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本上。

《液體壓強》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瞭解液體壓強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3.認識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瞭解生活和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絡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液體壓強的特點

  教學難點:

  液體壓強的特點

  教學用具:

  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連通器、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播放影片:潛水艇,引出本節課的課題-----------§13.2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突破難點的方法: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透過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歸納、推理、總結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

  1.用塑膠袋裝水時,它會脹起來,讓學生感知液體會產生壓強,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用側壁開有幾個小孔的筒裝有水,讓學生觀察到水從小孔流出來,且處於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來的射程都不一樣,用液體壓強計測出不同深度的壓強大小,讓學生感知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壓強計測量深度相同時,各個方向的壓強的大小有何特點,讓學生感知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播放影片:液體內部的壓強

  4.演示同一深度,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且液體的密度越大,液體的壓強越大。

  播放影片:深水壓強

  播放影片:一杯水的威力

  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1)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體的壓強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叫做連通器。

  2.連通器裡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3.舉例分析連通器:茶壺、鍋爐的水位計、花灑、水塔與自來水管。

  4.播放影片:介紹連通器的應用

  船閘

  連通器的應用(過路涵洞)

  連通器的應用(噴泉)

  三、小結: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連通器裡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液體壓強》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鞏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知識;

  2、在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的基礎上學會對液體壓強的計算,記住液體壓強的公式,並能利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液體壓強的應用、常見的連通器;

  4、瞭解帕斯卡原理和液壓機的工作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體驗感悟連通器和液壓機的工作原理與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物理與現代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絡,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連通器的特點; 2.帕斯卡定律。

  【教學難點】

  帕斯卡定律。

  【教學準備】

  連通器模型、液壓機模型(掛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2、液體壓強的規律有哪些?

  a. 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

  b.液體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c.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在同一深度液體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e.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3、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

  P=pgh

  4、如果物體在二力作用下處於靜止狀態,這二力應具備什麼條件?

《液體壓強》教案9

  【設計理念】

  1、本節課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體現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

  2、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類比的方法。先把液體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組成,然後,用“大量、密集”的關鍵詞,搜尋生活中的例項,把液體類比成“大米、蘋果”等。針對一袋子大米,進行擬人類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展開討論,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然後再利用象徵類比,把“大米”的感受“無奈”,關聯到生活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學生最熟悉的。對學習狀況的研究得出:學習的感受與給學生的壓力有關,與自己的“名次”有關,與所在的集體有關。根據這些類比,可以建立液體壓強規律的假說。然後,用實驗驗證假說,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材分析】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實驗:

  用一個塑膠袋裝滿水,用一個釘子從底部扎一小孔,水就會從底部流出。

  (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底部有壓強。

  老師用釘子從袋子的四周紮上一些小孔,水就會從四周噴出。

  (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側面有壓強。

  如果塑膠袋子裝的是別的液體,實驗現象是一樣的。

  拓展: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

  (組織學生討論)液體有重力,所以對底部有壓強;液體與固體不同,有流動性。容器壁阻擋著它流動,它就會對容器壁有壓強。

  二、進行新課

  水對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水的內部是否有壓強?有。

  為什麼說有?

  就像我們在吃火鍋時,在中間有一個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開了。假如設想一下,把隔板的一邊的水拿走,另一邊的水對側壁就有壓強。因此,我們都同意當隔板還在時,兩邊的水對它有壓強,那麼,把隔板拿走,水的內部有壓強。

  (一)提出問題

  液體壓強有什麼規律?或者說,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引導類比

  咱們先看能不能把液體分成若干小液滴,(邊畫示意圖,邊講解)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

  在這個描述中,關鍵詞是“大量、密集”。

  1、直接類比

  請找出日常與“大量、密集”有關的事物,請同學們想得越多越好,儘可能多地告訴我。

  街上走的人群、亂哄哄的蒼蠅、箱子中的蘋果、一袋子大米……

  我們從一大箱蘋果開始研究。

  2、擬人類比

  現在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隻只蘋果,被裝在箱子中。這時,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難、憤怒、受到擠壓、掙扎、無奈……

  3、象徵類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無奈地承受。現在以“無奈地承受”為題,說說日常哪些現象是這樣的?

  在圈中的羊、在網中的魚、同學們的學習狀況……

  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我們學習狀況是如何無奈地承受?

  各方面的壓力,如家長、同學、親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後對於個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樣的成績在不同的班級或不同的學校感覺也不同。

  可見,由於學習的狀況造成的無奈與壓抑,來自各個方面,並與名次、學習環境都有關係。

  (說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從而使陌生的問題變為熟悉的問題。該環節是學生思維最獨特、最發散的環節。在以上的這三個環節中,學生的想法很多,發散思維得到從沒有過的訓練,他們的好多想法來自生活,他們更熟悉,更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這幾個環節中,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為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切不可為了趕進度,匆匆而過,使學生來不及思考討論,在最能鍛鍊學生能力的環節,達不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三)適用問題

  對應學習的無奈,你能否體驗液體中的每個液滴的感受?

  每個小液滴感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作用,這種作用與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關,也與液體的種類有關。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說

  根據剛才的討論,請你談談對液體壓強有關因素的看法。

  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不同的深度壓強不同,不同的液體中同一位置的壓強也不同。

  (五)檢驗論證

  我們用實驗來驗證,現在有這樣一種測液體壓強的儀器──壓強計(教師簡介:我把手指壓在橡皮膜上,在右側的“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我們看到“U”形管中出現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壓強)。

  請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交流。

  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體、同一深度壓強是相等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六)評估

  今天的實驗只能到此為止。讓我們回顧一下今天的實驗:

  ①實驗設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沒有失誤?

  ③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

  知識應用:

  請同學們閱讀書上材料,瞭解液體壓強規律的應用(邊閱讀,邊討論)。

  請一位同學說明什麼是連通器?舉幾個連通器例子。

  三、小結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有哪些收穫?

《液體壓強》教案10

  [設計理念]

  液體的壓強是一個比較抽象、難於理解、卻又非常重要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加深理解,獲得深刻影響,特在課本P81的演示實驗上增加學生分組探究實驗。透過本節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液體壓強的特點,認識到液體壓強只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本節課首先透過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經驗的相關情景,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獲得初步印象,然後讓學生猜想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並設計實驗,自主探究。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學習的協作精神。同時還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瞭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

  (2) 知道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3) 理解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知道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式和方法。

  (2)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進行操作的能力,透過實驗分析,概括出物理規律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2) 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主動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3) 密切聯絡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側壁開口的玻璃管、壓強計、盛液筒兩個、小燒杯兩個、水、鹽水。

  學生用:盛液筒、壓強計、玻璃管、橡皮膜、水、鹽水。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是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兩個因素。

  難點: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歸納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景,引入課題

  1、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茶杯對桌面存在壓強是由於茶杯受到重力作用,並提問:液體也受到重力,液體對容器底有沒有壓強呢?

  2、 用多媒體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氣炎熱,不少同學喜歡游泳,當你站在齊腰深的水中時,有什麼感覺?

  學生回答後,提出探究課題,板書課題。

  二、根據情景進行猜想,透過實驗得出初步結論

  1.上述例項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對人有沒有壓強?水對池底和游泳池側壁有沒有壓強?

  現在,我們把游泳池搬到課堂上來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出示一個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兩端開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塊小橡皮,讓學生觀察底部橡皮膜的形變。

  2.教師提問:用這樣的一個器材如何研究液體對容器底部有沒有壓強?學生回答後,設計

  實驗驗證,將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觀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並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提問: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檢驗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怎樣用一種器材來探究液體對容器側壁有沒有壓強呢?按照學生回答的思路,設計一個實驗,在側壁開口的玻璃管的側壁開口處紮上橡皮膜,並向其中倒水,讓學生從看到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並進一步分析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的原因。

  3.教師問:剛才我們認識到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那麼,液體內部有沒有壓強呢?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向大家介紹一種儀器——壓強計。教師透過類比的方法介紹壓強

  計。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一個結論:橡皮膜上承受的壓強越大,液麵的高度差越大,若兩次高度差相同,則說明橡皮膜承受的壓強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轉動橡皮膜的朝向,看兩邊的高度差有無變化。學生從現象中歸納出結論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三、學生分組探究,驗證猜想

  前面,我們透過實驗發現了兩條初步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同學發現橡皮膜有時候凸出得多,有時候凸出得少,這說明液體壓強有大有小,那麼,液體壓強的大小究竟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情景三:當洪峰來臨,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有時會發生決堤的事故。

  1、學生討論

  從日常生活的事例出發,利用已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2、教師板書一些學生可能出現的猜想,比如:

  (1)與深度有關

  (2)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或與其它的一些因素有關

  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後,教師進行整理,用實驗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進行篩選、整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的猜想,都是從已有知識或生活經驗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確與否,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3、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檢驗猜想

  (1)教師介紹實驗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小組根據猜想選擇某一課題進行實驗,並設計表格記錄資料。

  (3)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巡查,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

  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並強調合作學習,通力協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評價,總結出變化規律

  1、各小組派代表將實驗記錄結果用投影儀展出,交流經驗成果,教師對每一組學習的效果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引導學生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透過各小組合作,討論得出實驗結論3: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2、提出部分實驗小組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能應用的改進意見。

  3、在螢幕上逐條顯示本節課透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五、拓展訓練

  利用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可以解釋、解決很多生活以及技術上的問題。

  1、人站在齊胸深的水中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2、投影顯示潛水服,提問:在不同深度潛水時,為什麼潛水員穿的潛水服對裝備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師把攔河壩設計成什麼形狀?為什麼這樣設計?當洪峰來臨時,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漲,超過警戒水位時,為什麼有可能發生決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相關資料:1998年洪水過後,荊江大堤的相關堤段進行了整險加固,使重點堤段的防洪能力從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課堂小結與評價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和評價,談學習體會。學生的學習收穫,可以從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進行交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