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比較物體的粗細.厚薄

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比較物體的粗細.厚薄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教案:比較物體的粗細.厚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會運用感官比較兩個以上物體的粗細、厚薄2.知道物體的粗細、厚薄是相對的。

  重點和難點

  重點:物體量差異的相對性。

  難點:詞與概念的匹配。物體量差異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教具:厚薄不同的書、紙、布若干。粗細不同的毛線、小棒、筆若干。

  學具:每個幼兒一份厚薄不同的紙、布。粗細不同的毛線、小棒筆。每個幼兒的物品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換使用。彩色的籃子若干只。數學角內放粗細、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類盒。(分類盒上用形象的圖畫表示物體的粗細、厚薄。)活動流程分類->指認->命名->分類

  活動過程:

  1.透過分類活動使幼兒積累有關粗細、厚薄的感性經驗。

  (1)在來園活動區域活動時讓幼兒用數學角里的材料進行分類活動。教師可透過提問了解幼兒的分類水平,如:"為什麼把這支筆放在這個盒子裡?"等。

  (2)該分類活動是個別進行的,教師應儘可能瞭解每個幼兒的操作情況。

  2.透過指認活動幫助幼兒在詞和有關概念之間建立聯絡。

  (1)幼兒每人一份粗細、厚薄不同的物品。

  (2)聽指令取出相應的物品。如"找出一張厚的紙。""把粗的毛線舉起來。"指令可由教師發出,也可讓幼兒發指令,以提高幼兒活動的興趣,並向命名過渡。

  (3)要求幼兒說出完成指令的方法(即採用什麼方法比較出物體的粗細、厚薄的)。

  3.透過命名活動使幼兒完成概念與詞的匹配。

  (1)讓幼兒說出教師出示的物體的粗細、厚薄。

  (2)讓幼兒按指令介紹自己盒子裡的物品的特徵。如:"請說說你盒子兩根小棒的不同"。

  4.透過分類活動讓幼兒體驗物體量差異的相對性。

  (1)讓幼兒根據語言標記分類。如:"請把粗的`小棒放在紅的籃子裡。"(2)向幼兒展示分類結果,讓幼兒思考分得對不對。

  5.透過討論使幼兒理解物體的粗細、厚薄是相比較而言的。

  (1)檢查分類結果。如:"紅籃子裡的小棒是否都是粗的?"(2)討論:為什麼大家都把自己盒子裡粗的小棒放進去,現在卻是有的粗有的細。

  6.透過變化粗細、厚薄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進一步理解物體量差異的相對性。

  (1)讓幼兒按指令作變化粗細、厚薄的操作,如:"請你讓盒子裡的毛線變細"。

  (2)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用分解的方法使毛線變細,也可找出比它粗的毛線作比較。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7.透過智力遊戲發展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

  (1)智力遊戲"誰更粗?"毛筆、鋼筆和鉛筆比粗細。鋼筆比鉛筆粗,毛筆比鋼筆粗,毛筆和鉛筆哪個粗?為什麼?

  (2)這個遊戲是讓能力強的幼兒跳一跳,即使他們答不出,也會使他們在頭腦中留下疑問,這對發展他們的推理能力,理解傳遞關係是有益的。

  活動結束:

  小朋友一起探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