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水的浮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水的浮力》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水的浮力》,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教案《水的浮力》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的浮力作用,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感受自然之力的強大,體會事物的相對性。
3、聯絡生活,節約用水,養成正確的用水習慣。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水的浮力作用,感受自然之力的強大。
難點:理解水的浮力作用,體會事物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每桌一大盆水、紙杯、封閉的紙盒、鐵片、木塊、蘋果、紙製小船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展開討論
1、教師出示一組關於水的圖片,幼兒觀察。
有大海、小河、下雨、溫泉、海嘯、洪水、冰川、海難、等。
2、教師提問:你喜歡哪些圖片,不喜歡哪些圖片?
要求幼兒自由選擇來分類,將圖片放入相應的圓圈中。
喜歡
不喜歡
4、根據分類提問:你喜歡它的哪方面,為什麼?
幼兒回答:對於幼兒不同觀點,教師要尊重,從科學的方面進行解釋,如:有的幼兒喜歡海嘯,教師應從自然災害和水力資源兩方面談它的利弊。
二、提出問題,展開探索
1、教師講述:小朋友們從這些圖片我們知道水是有力量的,即使它看起來很安靜,但它仍然有強大的力量。現在你們面前有一盆水,我們來試試它的力量。
2、幼兒自由選擇測試物品,放在水中進行探索。(提醒幼兒注意有水濺出時,用抹布擦掉)
教師提問:你發現水的力量了嗎?它有多大?
幼兒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點評(幼兒的疑問很多,教師要引導幼兒去發現而不代替幼兒講述。)於此點出“浮力”一詞,並歸納定義
三、針對疑問,進行相對力量的探索
1、請發現相對特點的幼兒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和疑問,引起多數幼兒探索的興趣。
教師提問:為什麼會這樣?你們找找原因?
幼兒探索、討論,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原因。
2、引導幼兒歸納:物體大、輕——水的浮力大。
物體小、重——水的浮力小。
物體大小相同輕的浮力大。
重的浮力小。
3、播放音樂幼兒自由測試。
四、播放關於全球水資源缺少、惡化的圖片
1、教師講述圖片來源,幼兒討論解決方法。
2、提出保護水資源的辦法。
節約用水,關好水龍頭。
不向水裡扔垃圾,不向水裡倒汙水。
用洗手的水沖廁所。
用雨水澆花。
多種樹、草。
教學反思
水是我們常見的液體,幼兒從小就對它感興趣,玩水成為主要的遊戲之一。怎樣玩,從玩中學到知識,啟發智慧。幼兒《綱要》中提到“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本課充分運用幼兒身邊最見的水,用試驗的方式讓幼兒體會到探索的樂趣,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兒去解答問題,應堅守幼兒才是探索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指向標,在幼兒深陷謎團時給予點撥。教學中幼兒積極參於,大膽提問,自由探索的目標很明確,對自己的發現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可能表達不是很準確,但發現的過程足以讓幼兒對科學活充滿好奇,激發出潛在的探索慾望。
由於本課操作居多,課程的條理性要求很高,從觀察——體驗——總結,發現的過程就是在成長,幼兒的自主討論能力得到提高,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好奇,和幼兒一同去尋找答案。同時將環保意識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幼兒,我們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機,同時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啟發幼兒熱愛生活,從自己做起,保護環境。
幼兒園大班教案《水的浮力》 篇2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透過實驗認識浸入水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關。瞭解浮力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
二、教學準備:
平衡尺、鐵塊、木塊、繩、水槽、測力計等。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將一些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些什麼現象?有的沉有的浮。
2、這些物體為什麼有的會沉有的會浮呢?
(二)學生自主學習。
1、透過平衡尺認識浸在水中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
(1)認識浮在水面上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師演示:
a、當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塊浸入水中,你會看到什麼現象?
b、演示前學生假設、猜想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B、彙報觀察到的情況。
C、學生分析這是為什麼?
D、師生共同小結:
浮在水上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
(2)認識沉在水中的物體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兩端都掛上鐵塊,將一端的鐵塊浸入水中,平衡尺還平衡嗎?
B、學生分組實驗研究。
C、得出結論:沉在水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結論:放入水中的物體,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還是沉在水中,都會受到水的浮力。這個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導學生透過實驗,認識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關係。
(1)請學生設計實驗,怎樣測量浮力的大小?
(2)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設計方案。
(3)分組實驗。
(4)彙報實驗結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測量水的浮力大小的變化。要求依次測量鐵塊在空氣中、剛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時的讀數,透過比較,你發現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
(7)學生分組實驗。
(8)彙報實驗結果。
(9)得出結論:物體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3、指導學生了解浮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
(1)學生閱讀P10的內容。
(2)讓學生交流在生產、生活中是怎樣應用和使用浮力的?
(三)小結本課:
怎樣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四)作業:
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為什麼還會有的沉有的浮呢?
幼兒園大班教案《水的浮力》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實驗的方法,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讓有些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2、瞭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教學準備
1、前期幼兒經驗:知道有些物品會浮於水面,有些物品會沉在水底。
2、人手一個雞蛋、半杯溫水、一根筷子、糖、鹽、味精、水、抹布、臉盆。
3、大記錄紙一張。
4、死海的錄影。
重點
有序進行實驗。
難點
瞭解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讓有些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教學過程
一、猜測沉浮的物品
師: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會浮起來?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會沉下去?
對於幼兒答案中提到的有現成的,教師進行實驗。
二、實驗猜測
1、提問:如果把雞蛋放在水裡是沉還是浮起來呢?
2、教師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解讀。
3、當場把雞蛋放進水裡驗證:雞蛋沉入水底。
三、幼兒進行實驗
1、有什麼辦法能讓雞蛋浮起來?
2、出示記錄表,讓幼兒猜測,並記錄猜測結果。
3、把幼兒分成三組,一組給予鹽、一組給予糖、一組給予味精,並告知幼兒。
四、揭示實驗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表,分別讓不同實驗的幼兒回答實驗結果,並幫助幼兒進行記錄。
2、教師進行實驗:臉盆裡裝水加鹽攪拌,雞蛋浮起來
3、實驗後得出結論,放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雞蛋浮起來。
五、拓展活動:死海的秘密
提問:放了鹽的水能讓雞蛋浮起來,那人可不可以浮起來呢?”
教師播放PPT,介紹“死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