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

  目標:

  1、知道故事的名稱、角色和主要的情節。

  2、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豐富對春天特徵的感受和認識,欣賞有關描述春天的語句。

  準備:

  1、幼兒已在自然角里飼養小蝌蚪,並觀察到了解蝌蚪變青蛙的生長過程。

  2、故事的錄音、圖片或幻燈。

  過程:

  1、出示“小蝌蚪”

  圖片,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師:

  “你們知道這是誰嗎?今天有段好聽的故事,講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媽媽》。

  2、教師講述故事一遍,並提問: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故事中主要講的是誰?

  (2)小蝌蚪把哪些動物當成自己的媽媽了?小蝌蚪為什麼會認錯媽媽嗎?

  3、教師邊演示圖片邊講述故事,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提問:

  (1)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青蛙媽媽生的黑乎乎的卵變成了什麼?

  (2)小蝌蚪找媽媽先碰到了誰?後來碰到了誰?為什麼會把她們當成自己的媽媽?

  (3)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為什麼小蝌蚪和它的媽媽長的不像呢?

  (4)小蝌蚪最後怎麼變成青蛙的?

  4、再次傾聽故事,感受優美的語句。

  提問:“你最喜歡故事中哪一句描述春天的話?

  5、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反思: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匯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之後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透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瞭解小蝌蚪的特徵,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遊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2

  活動目標:

  1、根據《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內容,按故事情節,並參照有關的繪畫資料,合作畫三、四張連環畫。

  2、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學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業。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

  活動準備:

  1、幼兒熟悉故事情節。

  2、教師的範畫。

  3、幼兒在課外練習畫過魚、鴨子、鵝、烏龜等,有一定的基礎。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複述故事中的對話,幫助幼兒分析出故事中的主要情節。

  2、請幼兒討論一下,這個故事可分成幾個畫面?每個畫面應該有什麼角色?

  3、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範畫。

  4、理解詞:連環畫。(我把這些畫按次序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書,這種以圖畫為主的書叫連環畫。)

  5、提出要求:

  我們每一組小朋友一起來完成一本連環畫。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自己畫哪一幅,要求每人都不一樣。並請個別幼兒說說:你選的是哪一幅?這幅畫需要畫哪些東西?

  6、幼兒作業。

  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畫畫,教師巡迴指導,特別指出鴨子和鵝的區別。

  7、講評。

  請畫同一幅畫的幼兒把畫放在一起,選出畫得較好的裝訂冊,加上封面成小型連環畫,放在圖書角上。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合理佈局畫面,獨立製作圖書。

  2、使幼兒體驗分享閱讀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幼兒觀看過圖書瞭解圖書的基本結構。

  2、幼兒自己畫好的《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背景、各種動物媽媽的半成品圖書,人手一本,與故事內容相應的文字幼兒人手一套,教師示一本。

  3、水彩筆、剪刀、膠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提問式匯入主題

  師:這是小朋友們平時畫的畫,這裡面都畫了哪些動物?哪個故事裡的有這些動物?老師把它訂成一本想做成圖書,可是這些畫上還缺少什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做成一本完整的圖書呢?

  二、教師示範講解圖書的製作的要點及具體要求

  1、把與故事內容相關的文字沿虛線剪下貼上在每頁的合適位置。

  2、在每一頁圖書的畫面適當的位置添畫上小蝌蚪,使小蝌蚪與各種動物媽媽能相呼應。

  三、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教師巡迴指導,根據不同能力幼兒的作畫情況及時給予指點和鼓勵。

  四、分享作品

  鼓勵幼兒與同伴互相欣賞圖書、與爸爸媽媽一起閱讀圖書。

  五、活動延伸

  繼續飼養小蝌蚪並記錄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 會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能理解故事情節。

  2.寶寶回憶小蝌蚪找媽媽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知道請別人幫忙時可以使用禮貌用語。

  3.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添畫小蝌蚪的快樂。

  活動準備:圖片、青蛙、蝦、烏龜、螃蟹,小蝌蚪找媽媽添畫的紙、黑色墨汁,黑色彩筆等。

  活動重點(或難點):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要學會幫助別人,並能培養幼兒的

  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過程:

  一、1、引導語: 現在是春天了,動物們都要出來活動了,小朋友們都見過小蝌蚪吧,現在小蝌蚪長大了,它們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2、青蛙媽媽的寶寶是誰呢?(小蝌蚪、青蛙)

  3、,小蝌蚪長的怎樣,大大的腦袋,黑黑的身體,細小的尾巴扭一扭。

  教師又指著小蝌蚪說,小蝌蚪正在找媽媽。

  二、展示圖片,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1教師展示圖片一,引導幼兒談談想想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麼

  龍蝦公公是怎麼回答它們的?

  2圖二,小蝌蚪又遊啊遊啊,遇到了誰?

  大螃蟹又是怎麼回答它們的呢?

  3圖三,之後小蝌蚪繼續找媽媽,它們是不是找到媽媽了呢?

  原來是大烏龜,大烏龜又是怎麼說的呢?

  4圖四,最後,小蝌蚪們找沒找到媽媽?它們的媽媽到底是誰?

  三、完故事後教師提問教師設

  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龍蝦公公、大螃蟹、大烏龜是怎麼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3、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麼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麼做?

  4、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有什麼本領。

  5、完整的再聽一遍故事。

  四、讓我們一起動手畫畫小蝌蚪

  1、在老師畫好的圖片上,添畫一些小蝌蚪,使畫面更完整。

  2、評價幼兒作品,鼓勵添畫添的好的寶寶。

  3、最後,青蛙媽媽來了,帶著蝌蚪寶寶們一起去田裡捉害蟲去了。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5

  一、活動目標:

  1、能與同伴共同協商,設計有連續情節的單幅插圖,組成故事連環畫。

  2、能畫出主要角色的特徵。

  3、積極的參與小組討論,分工體驗合作繪畫的快樂。

  重點:與同伴共同協商,設計有連續情節的單幅插圖,組成連環畫。

  難點:能畫出主要角色的特徵。

  二、活動準備:

  1、舒緩優美的音樂。

  2、小蝌蚪找媽媽連環畫六幅,連環畫書小蝌蚪找媽媽,動物圖片,畫紙,彩筆。

  三、活動過程:

  1、和幼兒談話,回憶故事內容。

  師:“小朋友,剛剛看的動畫片叫什麼名字?”“故事裡面都有誰”?小蝌蚪先後都把誰當成了自己的媽媽?為什麼?幼兒說出動物先後的順序特徵,教師同時出示該動物的圖片,加深記憶。

  出示背景圖,請幼兒按順序貼上相應的動物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故事的內容。

  2、教師出示連環畫《小蝌蚪找媽媽》請幼兒觀察,激發幼兒製作連環畫的興趣。

  老師將這個故事畫成了漂亮的連環畫,一共畫了幾幅?(六幅)。

  這六幅畫是根據什麼來畫的?(根據故事情節)。按順序展示每一幅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情節順序。除了根據故事情節來畫你還發現這本連環畫上有什麼?(頁碼和封面)。小朋友想不想畫連環畫呢?

  3、師幼共同討論,引導幼兒共同協商,分工合作,畫出連環畫。

  教師:“這麼長的故事咱們一個人畫肯定需要很長時間,那咱們怎樣才能畫的又快又好?引導幼兒每人畫一張插圖,把故事串連起來。

  教師:“各小組討論一下,看看誰畫哪一幅?怎樣設計封面?頁碼寫在哪裡?看一看哪一個小組分工最明確。”教師在幼兒討論的過程中巡迴指導,向他們提一些啟發性的建議,幫助幼兒協作分工,照顧個體差異。並請一組幼兒說一說自己小組的安排。(誰想畫第一幅,誰想畫第二幅。)4、師幼討論,共同制定繪畫規則。

  和幼兒共同制定繪畫規則,畫時要大方,整潔,畫面豐富,顏色均勻,並能根據故事情節來繪畫。

  5、幼兒繪畫,教師適時給予指導。

  幼兒伴隨舒緩的音樂繪畫,教師巡迴指導,幫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著重強調幼兒按故事情節進行繪畫。

  6、幼兒互相欣賞、交流作品。

  引導每個組幼兒講述自己組編的故事,激勵表揚幼兒的進步。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咱們的連環畫還缺少一張封面,老師將你們畫的連環畫放到區角里,一會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去合作畫一張封面好嗎?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6

  活動目標:

  1、欣賞童話故事,感受"媽媽們"的熱情和關懷。

  2、瞭解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生長過程和各種動物的基本特徵。

  3、學習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表演故事的基本情節,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學習包書;

  各種"媽媽們"的頭飾、小青蛙的頭飾;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教師邊出示畫面邊配樂朗讀全文,透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2、指導幼兒複述人物對話,要啟發幼兒透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奏表表現媽媽們的不同形象。

  3、組織幼兒分組討論(可邊拿手中的小圖畫書邊討論):

  (1)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對話時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麼好處?

  (2)動物媽媽們的.外形特徵各有哪些不同?

  (3)小青蛙的生長變化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可讓幼兒邊找材料邊求得答案。)

  (4)最後請各組派一人來分別回答這些問題。

  4、引導幼兒自由組合成幾個表演組,自己創設場景表演故事情節,教師當"媽媽"的角色,參與表演,有目的地指導幼兒表演。

  5、讓幼兒自己選擇故事某個情節的畫面作畫。展示幼兒的畫,讓幼兒畫好的作品與其他人分享。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語言活動,講了一則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故事內容簡單,容易讓幼兒理解,易懂,採用的是鼓勵,引導學習方式。

  在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基本上理解了故事內容,並很積極的回答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大膽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對故事的興趣也很高,在回答問題時老師不光讓舉手的幼兒回答,還向沒有舉手,表達能力不太好的幼兒提出了一些很簡單的問題,只要說對一半也進行了鼓勵。

  如果讓我再一次上的話,我會加關於故事的動畫片,光碟上只講了故事 ,沒有畫面。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7

  活動目標:

  1.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識,在實踐中嘗試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積累合作經驗。

  2.能積極、大方地參與遊戲,生動形象地表現角色。

  3.體驗共同表演,合作遊戲的樂趣。

  4.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鍊他們的個人能力。

  5.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活動準備:

  故事中各種動物的頭飾,簡單的池塘環境佈置;熟悉故事,對蝌蚪的生長活動很感興趣,有比較豐富的經驗。

  活動過程

  1. 引起回憶,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師: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在排練一個節目,節目的名字叫什麼?裡面有哪些小動物?

  2.回憶上次遊戲出現的問題,師幼共同商討解決。

  (1)昨天排練節目的時候,我們發現,當音樂開始的時候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鵝媽媽們都能馬上上來,可後面跟著的寶寶們沒有馬上出來,是什麼原因呢?(不聽音樂、注意力不集中)

  (2)今天排練的時候,寶寶們的動作一定要跟著媽媽。

  3.幼兒選擇角色,進行表演。

  (1)我們小朋友都選好了自己的角色,但在表演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什麼呢?

  (2)今天我們表演的時候老師還有一個要求,表演結束後我們要選出6個最佳表演獎,每種小動物中選出一個表演得最好的小演員。

  (3)什麼樣的表演可以評為最佳表演獎?

  4.幼兒體驗遊戲。

  師:小演員們都準備好了嗎?演出就要開始了。請欣賞表演遊戲《小蝌蚪找媽媽》

  幼兒進行表演。

  5.評價和小結。

  (1)師:你們覺得今天的表演中,誰可以獲得"最佳表演獎"?為什麼?(從聲音、動作、表情等進行評價)

  (2)剛才的遊戲中遇到了什麼困難?該怎麼辦?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8

  教學目標:

  1、透過情境遊戲,引導幼兒學習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看分合式列算式。

  2、訓練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準備:寫有5的加減算式卡片若干、背景圖一張、活動圖片鴨子、魚、烏龜、大白鵝、青蛙各一張,小蝌蚪六張(大小顏色等各有不同)。

  教學過程:

  1、複習5的組成(出示背景圖)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匯入,讓幼兒觀察有幾隻小蝌蚪,分別有什麼不同的特徵,並由此列出5的分合式。

  5

  1 4

  2 3

  3 2

  4 1

  2、幫小蝌蚪找媽媽

  分別遇到鴨子、魚、烏龜、大白鵝、青蛙,要求小蝌蚪分別根據自己身上的特徵(大小及有無蝴蝶結),列出5以內的算式,只有回答正確,才告訴它們該去哪找媽媽。

  鴨子1+4=54+1=5

  魚5-1=45-4=1

  烏龜 2+3=5 3+2=5

  大白鵝 5-2=3 5-3=2

  3、“開火車”遊戲

  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到了媽媽,它們也長大了,變成了小青蛙,和媽媽一同坐上小火車,去農田裡捉害蟲保護莊稼”

  幼兒扮演小蝌蚪,人手一張火車票(5以內算式題卡),算出得數,坐上相應數字的“車廂”,排成4路縱隊“開火車”。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9

  活動目標:

  1、再熟悉故事的基礎上,根據故事的發展表現有情節的畫面。

  2、學習表現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徵,大膽添畫與情節有關的事物。

  3、與同伴協商,在分工與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完成任務。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5、對方形、圓形,線條等塗鴉感興趣,並嘗試大膽添畫,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幼兒看過連環畫故事書,瞭解什麼是連環畫。

  2、幼兒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對股市情節比較熟悉。

  3、故事磁帶和動畫片,圖畫書《小蝌蚪找媽媽》。

  4、圖片:鴨、魚、龜、鵝、青蛙。彩色筆、紙、訂書機等。

  活動過程:

  1、幼兒觀看動畫片並討論。

  教師:故事裡有哪些動物?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小蝌蚪找媽媽時先遇到了誰?後遇到誰?是在什麼地方遇到的?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最後他們找到媽媽了嗎?

  2、請幼兒欣賞圖畫書,邊思考邊討論繪畫方法。

  教師:這麼長的故事我們可以怎麼畫呢?小組合作時怎樣分工?一共要畫幾張?有哪幾張?每幅圖上可以畫些什麼?怎麼畫?除了動物,還能畫什麼?

  教師出示一本圖畫書u,提醒幼兒製作完整的連環畫。

  3、播放故事,幼兒創作,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注意提醒幼兒根據情節的發展表現完整的畫面。

  難點:與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4、幼兒之間互相欣賞、交流,教師評價。

  教師:你們小組是怎麼合作製作連環畫的?哪一組的連環畫畫得最好?為什麼?你們是怎麼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的?

  活動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達標測試中,我共安排了abe三組練習,讓學生任選一題完成,結果在製作幻燈片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生會直接的從第二題開始解答,導致教學有些被動。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裡?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開啟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

  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緻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感受時,要能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透過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透過對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激發起他們培養誠實、善良品質的自覺性。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裡遊,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讓學生思考到底誰說得對?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意見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自發的形成一種研討學習的氛圍。最後的出結論: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並且能夠簡要地說出原因。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字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麼?”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字、感悟文字,同時又超越文字,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0

  活動目標

  在活動中發展和培養幼兒的事物的興趣,獲得觀察力,想象力。

  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知道要保護小動物。

  透過具體活動,讓孩子們得到快樂,從而熱愛學習。

  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故事,能細緻的觀察畫面。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知道青蛙的成長過程,知道小蝌蚪長大後就是青蛙。能根據老師的演示覆述故事。

  活動準備

  魚缸、水、(紙做的)小魚、小黃牛、小烏龜、荷葉、小蝌蚪、青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

  1、 孩子們,當你放學回家沒見著媽媽時,你會怎樣?今天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好不好?我要看誰聽得最認真,誰最棒!

  2、出示裝水的魚缸,裡面有一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老師講述:有一隻小蝌蚪,在找他的媽媽。

  3、接著出示一條小魚。老師說:小蝌蚪遊啊遊,看見一條小魚,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魚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有四條腿。小蝌蚪說,哦,並急得哭了。

  4、接著又出示小黃牛,邊演示邊說:小蝌蚪遊啊遊,看見了小黃牛,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黃牛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在水裡。小蝌蚪哭著說,噢。

  5、接著又出示小烏龜,邊演示邊說:小蝌蚪遊啊遊,看見一隻小烏龜,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烏龜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是穿的綠衣裳,也沒有尾巴。小蝌蚪說,噢,知道了。

  6、出示小青蛙,邊演示邊說:孩子,我在這兒呢!小蝌蚪聽見有誰在叫他,一看,荷葉上坐著一隻青蛙,正捉住了一隻害蟲,小蝌蚪急忙游過去,邊叫著媽媽,邊跳上荷葉,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二、師:現在小蝌蚪已經找著他的媽媽了,誰知道小蝌蚪為什麼叫青蛙是媽媽?(小蝌蚪長大後就是青蛙)

  三、拓展。老師演示,請孩子複述故事。

  四,延伸

  師:小蝌蚪長大後就是青蛙,青蛙是有益的動物,專吃害蟲,我們要保護他,不要傷害他,要保護大自然。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節活動課,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培養幼兒語言發展的好材料。反思自己設計的這節活動課,雖然有成功的一面,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覺得這節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匯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之後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透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瞭解小蝌蚪的特徵,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遊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大班教案11

  活動目標:

  1、請幼兒把故事中的一個情節畫成一幅畫,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讓幼兒注意畫面安排,注意遠近、大小關係。

  3、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4、感受色彩對比。

  活動準備:

  1、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對故事內容要很熟悉,語言要生動、形象,特別是講到動物的形狀、色彩、動態時,更要仔細具體)

  2、每個一盒蠟筆、油畫棒、彩色鉛筆和一張紙。

  活動過程:

  1、啟發談話:小朋友,今天我們要畫“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圖畫,怎樣畫呢?不是看著老師的畫再畫,而是聽了老師講的故事以後再畫。小朋友,你們會畫嗎?認真聽老師講故事的小朋友,就一定會畫。現在聽老師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小池塘邊,長著許多水草,在草叢裡,青蛙媽媽生了許多小寶寶。小寶寶長大了,變成了大腦袋、尖尾巴的小蝌蚪。許多小蝌蚪你追我趕地遊呀遊呀。小蝌蚪要回家了,可是媽媽呢?媽媽不見了,快快找,小蝌蚪找媽媽,游到西,游到東,游到荷花旁邊,看見一條金魚,眼睛圓又大,忙叫:“媽媽!媽媽!”金魚說:“你們認錯了,我是金魚,白肚皮的才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問問這個,這個說“不是”,問問那個,那個也說“不是”。“呱呱呱”,青蛙媽媽游過來了,說:“孩子,好孩子!我是你們的媽媽呀。”小蝌蚪看看青蛙:大眼睛,白肚皮,四條腿,樣子怎麼跟我們一點兒也不像呢?青蛙媽媽說:“好孩子,你們還小呢,等你們長大了,就像媽媽了。”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

  小朋友,故事講完了,請小朋友把故事裡的事畫給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看好嗎?不要忘記故事裡講到的地方,是哪裡?(在池塘裡)那裡有什麼呀?(有水草、荷葉、荷花,還有各種小魚……)更不要忘記小蝌蚪是去幹什麼呀?(找媽媽)……

  2、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安排好畫面,注意遠近、大小關係。

  3、講評:結束後,將幼兒的圖畫張貼起來,讓幼兒觀看和相互學習。

  活動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

  《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裡?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開啟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

  (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裡遊,就追上去。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

  “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