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精選10篇)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1

  活動目標

  1.提高他們玩沙子時的安全意識。

  2.透過玩沙子豐富孩子的觸覺神經,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3.培養孩子合作交往的能力。

  4.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能夠樂在其中。

  5.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不做“禁止”的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知道玩耍要注意安全。

  難點:在安全玩耍的基礎上開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性思維。

  活動準備

  道具:樹枝、樹葉、花草等等。

  活動過程

  1.匯入課題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我抓出一把沙子),讓同學們猜一猜它是誰?接下來我們將和沙子成為朋友。說明本堂課的任務,讓學生明白。

  2.帶領學生來到沙坑,自己用手捏一捏,認識沙子,學生動手感覺體驗沙子的質感。

  3.安全提示(在以後的玩耍中提高安全意識)

  沙子是很調皮的,它鑽進我們的眼睛就不想出來了,所以我們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將沙子拋灑,扔向其他同學,也不要將玩過沙子的手揉眼睛等。

  4.組織活動

  將小朋友分組,每四人一組(培養他們一起合作的意識,集思廣益),在沙坑裡建立自己自己的“王國”並且提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以用上自己準備的道具。(觀察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做好活動總結)

  5.展示成果

  請各小組選出代表,給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的作品。

  6.活動結束,帶領小朋友把手洗乾淨。

  點評在本次活動中大家的表現,多表揚和鼓勵,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玩沙是小朋友的天性,因此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特別的高,他們高興的挖坑,堆建房屋,用樹葉當小車運沙,有的小朋友將小花、小草栽在房屋周圍,還有的小朋友在房屋前挖一條長長的小河,還將樹葉當小船。這些現象都體現了小朋友們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力,這次活動中沒有出現安全事故,但是有部分小朋友只顧自己玩沙,而沒有與其他小朋友商量合作,在這方面缺乏對學生的引導,還要多改進。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2

  設計意圖

  空氣是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物質,幼小的孩子往往不注意,但與空氣相關的一些現象,孩子常接觸或有體驗,如空氣流動形成風、吹氣能讓氣球鼓起來、憋氣很難受……本次活動,藉助塑膠袋這一材料,再輔以空間圖,幫助孩子化無形為有形,變虛無為實在,使幼兒對身邊無處不在的空氣發生興趣,並引發探究的慾望。

  活動目標

  1.透過找空氣,感知空氣的存在與性質。

  2.初步確立做前思、多試試才知道的科學意識。

  活動準備

  1.大號食品袋若干:數量多於幼兒數,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應至少開啟過一次。

  2.教具:活動室的二維圖一張(事先貼在KT板上),紅色水筆1支~3支。

  活動過程

  一、猜猜、說說,引發第一次認知衝突

  1.用言行吸引幼兒的注意和參與。教師拿出一個食品袋,自顧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張開袋口朝裡看……當幼兒忍不住要問時,丟擲問題:袋子裡面有東西嗎?

  (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孩子會回答“沒有”,極個別的孩子會說“有”,是“氣”“空氣”。)

  2.回應幼兒。教師一邊問“到底有沒有”。一邊慢慢收緊袋口,讓幼兒判斷。

  (剛才回答“沒有”的孩子會出現分化,他們中的大多數會改變初衷,相信袋子裡有東西。)

  3.針對幼兒不同的看法,教師採用不同的回應。比如,讓還是認為袋子裡沒有東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著的袋子;讓認為有東西的孩子說說“裡面是什麼”。

  4.揭示詞語:空氣。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氣的存在與“空氣是看不見的”這—性質,他們的第一次認知衝突得以解決。)

  二、找找、捉捉,引發第二、第三次認知衝突

  1.教師第二次捉空氣,並用誇張的語氣說:“空氣被我捉到袋子裡嘍,我好厲害。”然後,重新拿個袋子,提出問題:“我還能捉到空氣嗎?到哪裡捉?”

  (這是第二個衝突點。一般情況下,有孩子會說“捉不到了”,也有孩子會說“能”,並告訴教師到哪裡捉,比如到活動室某個地方。教師順應某個幼兒的參與,到他認為有空氣的地方再捉一次,裝、收口、擰緊等動作要誇張,起到隱性示範的作用。孩子會很期待地關注教師的動作、結果,並會因此而歡呼。這時,教師一定要點撥一句:“到底有沒有,試試才知道!”然後,教師用紅筆在二維圖的相應位置上畫圈做標誌,邊畫邊說:“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氣。”)

  2.幼兒捉空氣。

  教師提問:“你們認為還有空氣嗎?哪裡有?”

  讓孩子先說出他認為有空氣的地方,然後再次強調“到底有沒有——”,讓幼兒跟說“試試才知道”,並要求幼兒到剛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師關注幼兒:一是捉的地點。二是捉的過程。針對個別旋轉著捉或跑起來捉的孩子,多問一句:“為什麼這麼做?”三是有沒有捉到。

  3.幼兒回到座位,組織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嗎?在哪裡捉到的?

  (2)集體交流,並在空間圖上作標誌,可以讓孩子自己畫。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關注孩子的交流語言,提醒、幫助孩子儘可能找對參照物,用對“前後、上下、旁邊”等方位詞。)

  (3)對比觀察,引發思考,讓孩子自己發現“空氣會流動”的特點。

  在捉到以及沒有捉到的幼兒中,各選一人展示他們的成果。請沒有捉到的孩子說說原因,一定要讓其邊說邊演示過程,而後大家一起分析:為什麼沒有捉到呢?讓孩子們從“袋口抓緊與否”的行為中發現秘密,感知空氣的流動性特點。

  三、看看、說說,用孩子的語言表達對空氣的認識

  結合二維圖,師幼一起看看、說說,共同完成詩歌《神奇的空氣》。

  空氣空氣,我看不見你,

  空氣空氣,你在哪裡?

  (以開火車方式讓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調前,

  我在窗臺上,

  我在……

  空氣空氣,我看不見你,

  空氣空氣,我要抓住你,

  (師幼一起邊做邊說——)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這次我要抓緊、抓緊、再抓緊……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師帶幼兒拍著鼓鼓的袋子,由輕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相鄰的數,瞭解相鄰數之間的關係。

  2、透過相鄰數的學習,懂得鄰居之間要相互幫助,養成團結他人,助人為樂的良好的行為品質。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相鄰數的樂趣。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相鄰的數,知道相鄰的數之間相差1。

  活動準備

  1、數字卡片

  2、小動物的家卡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匯入

  1、小朋友們,我們每一個小朋友家都會有鄰居,那麼你們來說一說,你們家的鄰居都有誰?

  2、透過教師的提問進入相鄰數的學習。

  二、學習相鄰數

  1、教師出示1~10的數字卡片,由幼兒讀數。

  2、請小朋友們看一看,這幾個數字和我們的鄰居一樣,是相互挨著的,那麼他們都主誰和誰是鄰居呢?引導幼兒說出每個數字的相鄰數。

  3、讓幼兒仔細觀察1~10的數字,透過教師的引導知道相鄰的數之間的關係是相差數字1。

  4、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材中的內容。

  三、遊戲活動

  1、幼兒手拿數字卡片找鄰居。

  2、小動物找鄰居。

  四、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小朋友都找到了鄰居,真的很棒!那麼我們成為鄰居要怎麼樣做呢?我要成為相互幫助,助人為樂,團結他人的好孩子!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幼兒掌握了相鄰的數以及相鄰數之間的關係,在遊戲活動中幼兒在愉悅的活動氛圍中學習了知識。效果比預期的要好。

  2、在教學活動中有個別的幼兒不能太理解相鄰數之間的關係,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個別幼兒的接受能力,

  3、透過活動了解到關於相鄰數的學習,如果能在活動中新增一些加減法的練習(加1和減1)來輔助相鄰數的學習。

  4、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特別遊戲活動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讓他們更透徹地理解你所表達的內容以及他們應該怎樣去完成你的要求,從而更好的完成活動內容。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探索並記錄鐵罐子、塑膠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3、激發了幼兒對沉浮現象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鐵罐子、塑膠杯、木棒、紙船、指甲剪、石頭、臉盆每組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張。

  重點難點:

  探索記錄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活動過程:

  一、引入

  1、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很多東西,我們來看看有什麼?(展示各種物品)

  2、今天我們要來當一當小小科學家,來做一個關於沉與浮的實驗,我們要把這些東西一個一個地放到水裡面,來看看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哪些東西會沉下去。

  二、猜測

  在做實驗之前,我們先來猜一猜。(分別記錄幼兒對各種物體沉浮狀態的`猜測結果)

  三、幼兒自主探索

  現在請小朋友自己來做一做這個實驗,把桌上的東西一樣一樣地放到水裡,要輕輕地放,如果這個東西能浮在水面上,我們就在這個東西的圖片旁邊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檢驗猜測

  將猜測結果跟幼兒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然後教師與幼兒一起來驗證這個猜測結果是否正確。

  五、總結

  1、你們知道為什麼有的東西在水裡會沉下去,有的會浮上來嗎?

  2、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水裡面有一種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輕的東西舉起來,讓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東西,它就舉不動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動建議:

  1、記錄表中多一行空格,讓幼兒填寫自己的猜測,當幼兒做完實驗的時候可以自己進行對比。

  2、在講到沉與浮的時候要向幼兒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片語的搭配,有的幼兒會弄不清楚。

  3、在幼兒實驗之前,要引導幼兒去發現怎麼樣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這樣幼兒在實驗的時候會有條理一些。

  4、實驗的材料儘量做到每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兒鑽空子。臉盆裡的水要多一些,讓幼兒可以明確看到沉與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東西也會感覺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片語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

  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後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透過探究活動,初步瞭解知了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2、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3、初步瞭解知了的小常識。

  4、培養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教師自制關於知了的《是誰咬死了果樹》童話PPT課件,知了標本(每組一個),知了的圖片。

  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課前一起上尋找與知了有關的圖片,並幫助幼兒簡單瞭解一些知了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等知識。

  活動過程:

  一、師幼談話,引出問題

  1、師:小朋友們在哪裡見過知了?知了長什麼樣子?

  2、出示知了標本。“你們知道知了的身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它有什麼特點呢”

  (給幼兒自我展示的平臺,然後出示相關圖片,告訴幼兒知了的身體是由頭、胸和腹組成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對透明的翅膀,尖尖的細管是它的嘴,會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

  二、觀看《是誰咬死了果樹》課件,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知了

  1、請幼兒觀看課件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看了這個童話,你知道是誰最終害死了果樹呢?為什麼呢?

  (引導幼兒說出因為知了吸取了樹根的汁液)

  師:小朋友們很聰明,知了在吸取汁液的時候就會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所以它是害蟲還是益蟲呢?(害蟲)

  師:那為什麼有的知了會叫,有的不會叫呢?

  2、再次出示雌知了和雄知了的圖片,進一步進行比較

  師:我們一一看,它們一樣嗎?

  (不一樣,有的肚子上有兩個半圓,有的沒有。)

  師:這個半圓叫發聲器。有發聲器的才能叫,是雄知了;沒有的是雄知了,不會叫。

  (在自由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孩子的支持者與引導著,透過開放式的提問使幼兒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對知了的特徵及生活習慣有進一步的瞭解。)

  活動延伸:

  可組織幼兒製作相關工具,去戶外粘知了,透過實際行動進一步增加對知了的瞭解。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6

  活動目標:

  1、在遊戲中感知左、右,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

  2、透過遊戲,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

  3、在遊戲中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培養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4、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透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活動準備:

  音樂磁帶《健康歌》、小動物貼絨教具及活動器具貼絨教具若干、金牌,銀牌,銅牌各一枚、遊戲操作題每位幼兒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激情匯入,感知左右。

  1、(放錄音健康歌)這首歌好聽嗎?喜歡這首歌的小朋友請舉手。

  2、請不要把手放下,看一看你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給舉右手的粘上愛心)一起做右手遊戲(如:舉起你的右手擺一擺……)

  3、認識左手並一起做遊戲。(貼上蘋果)

  2、區別左右腳。

  (1)交流身體上除了左手、右手,還有什麼有分左和右的?

  (摸摸耳朵,捂捂眼睛,踏踏腳)

  (2)競賽遊戲:點鼻子。(遊戲中增加難度,說相反:我說左眼,你點右眼等

  二、探索交流,熟悉左右。

  師:說左、右。其實,不管什麼時候在我們的左、右兩邊,都有人或東西,比如現在:×××的左邊是×××,×××的右邊是×××……你們說說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師:小朋友真聰明!你們知道嗎?今天森林裡要開運動會了。瞧!運動員進場了。誰是運動員?幼:小貓、小狗、小兔、小猴師:它們要比賽什麼?

  幼:羊角球、繩子、乒乓球、皮球。

  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當裁判員,把小動物的比賽器具擺好。

  師:請把羊角球放在小貓的左邊。(請一幼兒上來演示)師:把繩子放在小狗的右邊。(請一幼兒上來演示)師:小兔的右邊放乒乓球。(請一幼兒上來演示)

  師:小猴左邊放皮球。(請一幼兒上來演示)師:比賽開始了,我們一起給它們喊“加油”。

  師:比賽結束了,誰是第一名?(幼兒猜測)站在左邊第二個的小動物是第一名。

  幼:小狗是第一名。

  師:請小朋友給小狗帶上金牌。(請一幼兒上來演示)師:第二名的小動物站在右邊第一個。

  幼:第二名是小猴。(教師給小猴帶上銀牌)師:第三名小動物站在左邊第三個,請小朋友給它帶上銅牌。

  (三)進一步區分左右。

  師:現在小動物餓了,你們可以幫他們找吃的嗎?

  師:(出示操作題)現在每個人都有一個小樓子,簍子裡小動物喜歡吃的東西,請小朋友把蘋果放在左邊的盤子裡,把橘子放在右邊的盤子裡。

  幼:全體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巡視,幫助個別幼兒。

  師:講評幼兒的作品。

  (四)加深對左右的區別。

  師:小朋友真聰明,下面我請你們再來玩一個遊戲。請小朋友在地上隨便找一個圓點站好。

  師:請小朋友聽老師喊口令,你們跟著口令做動作。(向左轉、向右轉)幼:聽口令做左、右、不同方位的動作。

  (五)教師帶幼兒跳出活動室。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7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學習歌曲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良好的衛生習慣。

  2.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3.引導幼兒聽歌曲間奏較自如地為歌曲伴奏、演唱歌曲、並能創編簡單動作。

  4.讓幼兒知道少吃甜食,注意口腔衛生。

  5.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重點:

  學習歌曲,培養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

  活動難點:

  幼兒聽歌曲間奏較自如地為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保護牙齒的知識。

  2.物質準備:圖譜、歌曲磁帶,響板、手偶、牙齒模型、牙刷。

  教學模式:

  以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牙齒,師生共同討論刷牙方法——牙醫講解正確的刷牙方法——引導幼兒學說兒歌,為學習歌曲做鋪墊——新授歌曲——出示圖譜,學唱歌曲——分析觀察圖譜——師生共同清唱歌曲——打擊響板看圖譜唱歌——有情感的表演——教育幼兒保護牙齒,養成天天刷牙的習慣。

  活動過程:

  一、以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1、師生互動,與客人老師問好。

  2、手偶遊戲《我說你做》

  拍拍你的頭,摸摸你的臉,

  捏捏你的鼻子,噘噘你的嘴。

  摸摸你的耳朵,挑挑你的眉,

  瞪大你的雙眼,張大你的嘴,啊!

  提問:嘴裡都有什麼呀?

  3、引出牙齒,師生共同討論刷牙方法。

  手偶表演牙疼,提問:東東為什麼牙疼?引導幼兒討論刷牙方法。

  4、牙醫講解正確的刷牙方法。

  引導幼兒學說兒歌,為學習歌曲做鋪墊。

  兒歌《刷牙》

  小牙刷,手裡拿,擠點牙膏把牙刷,

  上面刷,下面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

  牙齒刷的白花花。

  二、新授歌曲

  (一)教師有感情地清唱歌曲。提問:你聽到了什麼?

  (二)出示圖譜,學唱歌曲。

  1、觀察圖譜,理解歌詞。

  (1)分析觀察圖譜。提問:你看到了什麼?

  (2)教師講解圖譜。

  2、看圖譜師生共同清唱歌曲。

  3、隨音樂打擊響板看圖譜唱歌。

  4、隨音樂的有情感的表演。

  三、總結結束。

  1、喊出手偶師生共同回顧刷牙方法。

  提問:東東那去了?他還牙疼嗎?我們喊他出來,問問他。

  2、教育幼兒保護牙齒,養成天天刷牙的習慣。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8

  活動目標

  1、瞭解報紙的用途,嘗試用各種方法玩報紙,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2、培養幼兒的平衡、跨跳等能力和動作協調性。

  3、透過報紙的多種玩法,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和探索能力。

  4、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5、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6、讓幼兒學會聽口令玩遊戲,鍛鍊反應能力和傾聽能力。

  重點難點

  1、培養幼兒的平衡、跨跳等能力和動作協調性。

  2、透過報紙的多種玩法,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給幼兒一個溫馨自由的活動空間

  2、材料準備:廢舊報紙若干

  活動過程

  1、熱身活動

  2、出示報紙,請幼兒說說在哪見過?有什麼作用?

  3、幼兒自由玩報紙。請幼兒把自己的玩法介紹給大家。

  4、教師簡單小結後,引導幼兒繼續探索新的玩法。請有創意的幼兒演示玩法,組織集體練習。

  5、結伴玩幼兒結伴展示不同的玩法,教師對幼兒創造的方法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1)練習輕輕落地跳請能力強的幼兒示範,用單腳或雙腳在報紙上跳,不把報紙弄破,幼兒自主練習,教師重點指導能力差的幼兒輕輕落地跳。(2)練習跳遠將大報紙對半折後平鋪在地,請練得好的幼兒示範,可隨意調節距離,幼兒分散練習,教師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儘量跳得遠些。

  小結遊戲情況,整理活動場地。

  教學反思

  1.教師即不是幼兒遊戲的主宰者,也不是遊戲的局外人。幼兒在遊戲時,我的主要任務是觀察,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去的時候,當孩子出現糾紛與行為問題時;當遊戲無法深入時;當幼兒發生創造性的行為時,我及時給予鼓勵。

  2.能力弱的孩子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畏懼情緒和自卑感,最後導致對整個遊戲失去興趣。對於這些孩子,我一方面要對他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對自己的表現有信心,另外請能力強的孩子與他共同遊戲,讓他也體驗遊戲的成功。

  3.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蒐集更多的活動設計內容來進行,覺得本節課設計的活動有些單一了,如果玩法要是再多樣化一些,活動會開展的更好。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9

  【活動目標】

  1、探索讓小球站穩的多種辦法。

  2、鼓勵幼兒願意講述自己的想法。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球類材料:乒乓球、玻璃球、彈力球、網球。

  2、其他材料:毛巾、卡紙、瓦楞紙、紙盒、紙杯、玩具、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碟、羽毛、毛線、積木。

  3、工具:照相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球,感知小球在不同材質上滾動的特點。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好玩的東西。就藏在我這個盒子裡,請你們猜猜看,會是什麼?

  幼:玩具、氣球……

  師:小朋友請看,這是什麼?

  幼:是球、乒乓球、網球、還有玻璃球……

  1、幼兒在地板上玩球。

  現在,請到我這裡來拿一個你喜歡的小球在地板上玩一玩。(自由玩球)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你剛才是怎麼玩的小球?

  幼:我是滾著玩的、拍著玩的、跳著玩的、打著玩的……

  師:原來你們有這麼多玩法,想法可真多。看看我這裡還有什麼?

  2、出示毛巾,幼兒在毛巾上玩球。

  師:你有沒有試過在毛巾上玩小球呢?

  (1)幼兒在毛巾上玩小球,感知小球在毛巾上玩和地板上玩的不同。

  (2)引導幼兒說出不同:誰能告訴大家小球在地板上玩和在毛巾上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討論:為什麼小球在毛巾上滾得慢,一會兒就站穩了呢。

  (3)出示毛巾讓幼兒摸摸看,感知毛巾的粗糙。

  師:小朋友,摸摸毛巾你有什麼感覺?

  小結:原來小球在光滑的表面上不容易站穩,在粗糙的表面上能夠很快站穩。

  (筒析:先在地板上玩球是為了讓孩子感知後面毛巾的粗糙,在操作中有的孩子會拿著毛巾拍球玩,這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孩子“你可以試試看在毛巾上滾著玩球”,這樣幼兒才能透過操作去感知、觀察和比較。)

  二、探索阻力能讓小球很快站穩。

  師:小球是不是在所有粗糙的表面都能站穩呢?我們來試試看。

  1、出示斜坡,鼓勵幼兒猜測結果。

  師:我這裡有一個斜坡,現在你們猜猜看小球(自由滑落)能站穩嗎?

  2、藉助材料,嘗試讓小球在斜坡上停住。

  師:誰有辦法可以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呢?我給大家準備了斜坡和很多材料,你可以用手也可以用材料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實驗成功了,你要告訴大家你是用的什麼辦法讓小球站穩的。

  (1)幼兒分組進行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告訴小朋友,你是怎麼讓小球在斜坡上站住的。

  小結:有的小朋友是用紙盒幫小球站穩的,有的是用手幫小球站穩的,大家想出的都是阻擋的辦法,要想讓小球在粗糙的斜面上站穩,就要用手或者用材料阻擋小球。

  (簡析:這一環節,教師可先請個別幼兒嘗試操作,再讓幼兒分組用多種材料去操作,特別要關注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使他們也能透過自己的辦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三、引導幼兒探索用卡紙讓小球站穩的方法。

  師:我這裡有一張卡紙,你們能不能用一張紙就讓小球站穩?

  1、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法,教師將幼兒的做法拍下來。

  2、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做法,並即時播放拍攝的幼兒操作的照片,供幼兒交流分享。

  小結:剛才有的小朋友用紙團住小球,有的把小球像糖果一樣包了起來,只要我們把光滑的紙變成粗糙的,或者是把紙做成能固定小球的東西,就可以讓小球站穩了。

  (簡析:這一環節是幼兒自主操作,嘗試用紙透過捏、搓、團、折以及包糖果、折小船的多種方法讓小球站穩。一開始很多孩子把小球放在紙上,小球不動,就認為它站穩了。在這裡,教師並沒有指導幼兒怎樣操作,而是巧妙引導幼兒讓紙變一變,啟發幼兒思考並實踐。教師在觀察、拍攝時要善於發現閃光點,以便最後評價時有意識地展示給大家看。)

  四、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師:我這裡還有球、紙杯、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碟、羽毛、毛線、積木,你們覺得它能讓小球站穩嗎?請小朋友們再去試一試。

  五、教師巡迴指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結束活動。

  (簡析:幼兒透過前幾次的操作有了一定的經驗,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有利於幼兒自由發揮,教師只需要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膽嘗試、探索。)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教案10

  教學目的

  1、瞭解有關春節的文化、歷史,欣賞不同地區不同習俗,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熱愛生活、體會美好生活的情趣。

  2、嘗試著採用多種材料和工具來製作春節的小禮物,表達自己美好心願。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將記憶中春節的美好景象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畫面要體現出春節的喜慶氣氛和熱鬧場面。

  4、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5、透過討論,激發過節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過節。

  教學重點

  瞭解有關春節的歷史、、文化習俗,加深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瞭解。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材料製作各種小禮物。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把學生帶到事先佈置好的教室裡,請學生們欣賞陳列在教室裡和他們自己帶來的工藝品,觀看有關春節喜慶的場面,各地不同習俗的錄影。

  提問:

  ①春節有關知識。

  ②春節有關習俗。

  學生討論

  二、講授新課

  (一)提問:

  1、你認為春節令你最難忘的、有趣場面有哪些?

  2、你準備這樣去表現它才能表達出節日美好、、歡樂喜慶場面?

  (二)慶個別學生示範其他同學看書、欣賞其他同學的美術作品。

  書中的圖給你什麼啟示

  (三)學生對示範作業進行評價:

  這些美術作品有哪些值得你學習和借鑑的?

  (四)透過討論來完善自己將要繪製的作業構思。

  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交流經驗。

  三、學生創作

  1、可採用多種繪畫形式。

  2、可以組為單位畫一幅長卷。

  四、展評交流

  學生互評、教師點評。

  哪些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形象生動,色彩鮮豔?

  五、擴充套件延伸

  你還想了解哪些關於節日方面的知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