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力的大小教案範文

測量力的大小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測量力的大小教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測量力的大小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2、能力目標: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3、情感目標:樹立細緻、有步驟的工作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準備:

  1、為小組準備:彈簧測力計、小物體若干、鉤碼一盒、實驗報告單。

  2、教師準備:拉力器。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引出課題

  老師請二位學生上來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1、拉拉力器

  (1)誰的氣力大一些?你是怎麼判斷的?(生:彈簧的長度)

  能準確測量力的大小嗎?(生:不能)

  (2)聰明的人們利用彈簧發明了一種可以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彈簧測力計。

  2、板書課題,測量力的大小。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實驗一:彈簧測力計的構造

  1、學生分組觀察。

  2、彙報交流,介紹各部分的作用特徵。

  提環:當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指標:(在“0”刻度左右)指示彈簧伸長了多少,結合刻度板,指出力的大小。

  刻度板:標明力的刻度,方便讀出力的大小。

  掛鉤:掛測量的物體。

  彈簧:(彈簧測力計的主要部件)用伸縮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實驗二: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1、分別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分別有多大。

  2、慢慢地用力拉彈簧,增大拉力,看彈簧的長度有什麼變化。

  3、慢慢減小拉力,看彈簧的長度又有什麼變化。

  4、思考:彈簧測力計為什麼能測量力的大小。

  學生彙報:用力大小與彈簧長度的聯絡,認識到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在彈性限度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性來測量力的大小的。

  實驗三:你還發現了什麼

  1、介紹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2、左右對應的數值不一樣(師:兩邊的數字有什麼對應關係?)1牛≈100克力。

  3、生介紹一大格、一小格分別是幾牛,最大測量值是多少。

  4、應用讀數。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

  實驗四: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1、師:同學們,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什麼?(生回答,師總結。)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標是不是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標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2、生齊讀,加深印象,提高操作的準確性。

  3、估力並使用彈簧測力計。

  要求:

  (1)測量時,各小組分工要明確(一生估數,一生測量,一生讀數,一生記錄,完成表格。)

  (2)先估計,再實測;在記錄表中算出估計值和實測數兩者相差多少,看哪組估計值和實測數相差最少。

  (3)小組測量並做好記錄。

  (4)學生交流彙報。

  4、分析資料

  (1)師:為什麼測量同一種物體時,各小組的資料會出現偏差呢?

  (2)生提出可能:沒調零;讀數時沒平視指標;彈簧測力計本身不準;測量物體本身存在偏差等。

  四、總結全課,暢談收穫

  小結: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小組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你們表現最成功的地方是什麼?

  五、佈置作業

  製作橡皮筋測力計

  板書設計:

  測量力的大小

  彈性限度內,

  受力大,伸長長

  彈簧彈簧測力計

  1N≈100克力

  注意:調零、平視、估力

  測量力的大小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緻、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鉤碼、橡皮筋、回形針、長條形硬紙板。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談話: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件非常重要的測量工具,我們要比一比誰最會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2、出示《我們的小纜車》的記錄表,提問:在這個表格中,我們是用什麼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問:那麼2個、3個、5個墊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們能不能測量出來?

  4、揭題:測量力的大小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學生交流彙報:用彈簧測力計

  2、提問:彈簧測力計你見過嗎?讓我們一起來見見它。

  3、課件出示:彈簧測力計。引導:請你仔細觀察,你能從彈簧測力計上獲得哪些資訊?

  學生觀察各小組的彈簧測力計:提環、指標、刻度板、掛鉤。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

  1、教師出示彈簧測力計

  引導語:剛才我們透過觀察認識了彈簧測力計,那你用過彈簧測力計嗎?你會用它來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2、學生嘗試使用測量一個砝碼的重力大小。

  3、彙報測量資料,發現問題,引出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因注意: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標是不是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標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4、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重力,並記錄在78頁表格。

  5、交流彙報

  6、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動文具袋的力。

  四、製作彈簧測力計

  1、討論製作方法。

  2、如何畫出測力計的刻度。

  測量力的大小教案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認識測力計的各個部分,知道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

  2、技能目標:經歷測力計產生,改良的過程。科學規範地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標:體會到工具的產生源自於生活的需求,又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教學重點:

  經歷測力計的產生,改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科學地使用測力計。

  教學準備:

  小組(橡皮筋,回形針、硬紙板,砝碼,等。)

  教學過程:

  一、看一看,你知道了多少?

  回顧前一天傍晚教師發給學生的學習資料(由於是四年級的學生,對各種力的瞭解幾乎沒有所以安排了提前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說一說,看看學生的瞭解情況。

  二、猜一猜,說說理由。

  1、出示鈴鐺、捲尺。

  2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所產生的重力更大?說說你判斷的理由。(預設學生會根據大小,材質等進行猜測。)

  三、想一想,小組之間比一比。

  1、前面我們對鈴鐺和捲尺的重力進行了猜測,那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大致地比較出來嗎?

  教師展臺出示橡皮筋,回形針。

  2、小組之間討論一下,能不能利用教師提供的這兩個實驗材料比較出這兩個物體哪個產生的重力更大。

  3、學生彙報測量比較的方法。(預設:將物體掛在回形針上,利用橡皮筋的拉伸度進行比較。)

  四、做一做,我們的工具更好了嗎?

  1、前面的裝置是能初步的比出鈴鐺和捲尺哪個所產生的重力更大,但總覺得有缺陷,能比較出來但不夠準確。

  2、如果讓我們製作一個能比較準確測出力的大小的工具,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對這個工具進行改良?(小組討論並填寫實驗記錄單1)

  3、彙報交流改良的建議(預設:需要刻度比較,安裝提環方便測量等。)

  4、教師提供活動材料,小組合作完成改良簡易測力計的活動。並畫出你們小組的測力計。

  5、展臺交流各組的測力計,提出意見。

  五、認一認,實驗室裡的測力計。

  1、教師出示實驗室的測力計,PPT出示彈簧測力計各個部分的名稱與作用。

  2、對比自己設計的測力計,進一步加深感受。

  六、用一用,測測身邊的物體產生的力的大小。

  1、PPT出示使用測力計的注意事項,學生自主學習。

  2、測一測身邊的物體所產生的重力。(PPT出示測量要求,完成實驗記錄單表格3的填寫。)

  3、交流測量結果。

  七、總結

  透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還有什麼想和大家分享的。

  教學反思:

  我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意圖是基於科學核心概念的教學,本課是科學工具的教學課,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認識、學會使用工具,學生可能透過本課的學習能較好地掌握測力計的使用,但教學失去了深度。每一種工具的出現,肯定是順應時代的要求,經過人們不斷地嘗試和改良才最終形成的。基於如此,本課的科學核心概念目標定為:學生經歷測力計的產生、改良完善的過程。體會到工具的產生源自於生活的需求,又最終服務於人類的生活。

  基於科學的核心概念本課設計了猜測“兩個物體重力大小”、“想辦法比較重力大小”、“設計改良我們的測力計”等環節,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工具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測力計又安排了“認識實驗室測力計”和“利用測力計測量身邊的物體兩個活動”。

  上完課,反思自己的教學,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

  1、實驗的目的性不是很強:匯入時運用的鈴鐺和捲尺並沒有一直沿用到往後的教學環節中,以至於學生對於往後的設計測力計的活動感覺茫然,不明白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導致整個教學環節的脫節,環節之間的跳躍感太明顯。學生思維的連續性被打斷。

  2、對於測力計的設計改良活動不夠深入:本課中當學生設計完成具有大刻度的測力計以後,我就將課堂教學轉入實驗室的測力計認識和使用上。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再出示一個重力界於兩個大刻度之間的物體。激發矛盾,再次讓學生引發思考,進一步改良。將自己設計的測力計貫穿於整節課堂,那麼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將進一步的得到發展和提升。

  3、課堂細節處理不夠:教師的語言組織不夠簡練、科學。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有待提高,當學生的表現優異時缺乏及時的鼓勵與表揚,導致整節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

  4、實驗記錄單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本課中我設計了一張實驗記錄單,分成三個表格。第一個寫建議和改良的措施;第二是畫設計圖;第三是記錄身邊物體的重力。實驗記錄單是能夠很好地記錄下學生思維發展的載體。但本節課中,記錄單可有可無,學生對記錄單的填寫不知所措,以至於下課後還有很多學生的記錄單是空白的。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是老師的指導不夠細緻,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完成。記錄單的本身設計可能在存在著問題。

  總之,一節課下來問題多多,感受頗多。也為我以後的課堂教學積累下了寶貴的經驗。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的科學課堂或許會有更多的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