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唸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裡“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緻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裡“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緻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唸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裡“我”心情的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回顧所學,質疑匯入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關於“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帶領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2.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望”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板書課題:那個星期天)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
4.“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5.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2010年),中國作家、散文家。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絃》,散文《我與地壇》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朗讀課文,解決字詞
1.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藉助拼音讀準字音,透過查工具書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處及時請教他人。
2.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翻箱倒櫃: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鬱:低沉鬱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的靠著,緊挨著。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裡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那課文是按怎麼的順序來寫的?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進行概括。
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教師追問:與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還有什麼?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寫了“我”在這一天裡等候母親的過程中心情的變化。那麼課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麼作用?
對比句子:
(1)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
(2)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透過羅列時間點,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點研讀,體會心情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並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的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後”,這裡透過天氣、動作的描寫,表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麼來體現不好挨?透過跳房子,看雲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裡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著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裡,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裡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後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裡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緻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緻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2.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學習新課。
1.回憶上節課所學,指名學生說這一天裡“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這節課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學習作者是如何真實表達內心感受的。
二、深入學文,感悟寫法。
1.默讀課文,畫出能夠表現“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透過什麼描寫方法表現出“我”的心理,在旁邊做好批註。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穫。
3.小組彙報。
(1)出示: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雲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透過“我”的動作來寫“我”興奮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叢裡看她們,想象她們的家,想象她們此刻在幹什麼,想象她們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父母,想象她們的聲音。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透過“我”坐在草叢裡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透過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了“我”的焦急無奈。
(4)我看著盆裡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裡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地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鬱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學生自主交流:這段話寫出了什麼的變化?
引導學生總結:透過對周圍景物的描寫,表現“我”的悵然失落。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裡。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交流:為什麼這裡要寫母親的反應?側面描寫表現出“我”當時的失望委屈。
(6)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裡,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透過寫“我”的動作(“蹲”“依偎”“閉上眼睛”)和環境描寫,表現了“我”內心的絕望無奈和極度委屈。
(板書: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總結寫法,讀寫結合。
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值得借鑑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藉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2.小練筆: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借鑑在本課學到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對人物動作、內心獨白、環境的描寫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透過小組合作交流進行討論。
3.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透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那個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緻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學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採擷生活之浪花,只有採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板書設計:
那個星期天
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
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清楚地瞭解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本單元主題是寫出真情實感,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這篇課文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章的字裡行間去體會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變化以及他是如何寫出這些情感的變化的,教師透過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句、寫下讀書感受、交流學習所得的方式圍繞關鍵問題展開教學,既給了學生充分獨立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又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小練筆“寫一次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寫作方法,為後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課堂教學達到了既定目標,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那個星期天》優質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櫃、唸叨”等15個詞語。
2.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體會“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3.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敘事方式。
教學重難點
1.默讀課文,感受“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2.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策略
1.生詞教學
透過查閱資料、聯絡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如:“惆悵”可以結合課文情景和“我”當時的心境來理解;“驚惶”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家務繁忙的母親面對“我”突如其來的哭泣只是驚惶,而並沒有責怪,充分體現出母親對“我”的疼愛。
2.閱讀理解
主要採用朗讀、默讀、概括、圈畫、想象等學習方法,從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細膩的心理變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從而體會“我”興奮、期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變化。
3.習作運用
學習作者在描寫“我”等待母親帶“我”出去玩時是如何消磨時間的側面描寫,又或是藉助周圍環境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寫的時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內容寫清楚,把情感真實而自然地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8226;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櫃、唸叨”等15個詞語。
2.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理清文章脈絡,體會“我”這一天的心情變化。
教學過程
板塊一讀題目,提疑問
1.質疑匯入,引出課題。
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會產生哪些疑問呢?
預設:那個星期天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要用這樣的題目呢?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走進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作者史鐵生的資料,相互補充。
(2)教師介紹作者。
課件出示:
史鐵生,中國作家、散文家。21歲時因病癱瘓,從此永遠坐上了輪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與地壇》、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1998年首屆魯迅文學獎。
(3)回憶舊知,抓住特點。
上學期我們也學過一篇有關“盼望”的課文《盼》,誰能把那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簡單地說一說?(《盼》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萬分期待的心情描寫得十分生動)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以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引導和講解做到有的放矢,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其創新精神。
板塊二走入文字,理清脈絡
過渡:不同的經歷,同一種期待的心情,這節課我們接著來學習《那個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討小男孩的期盼歷程。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出生字,藉助資料理解不懂的詞語。
2.檢查學生字詞認讀的情況。
課件出示:
媚(mèi)蟻(yǐ)叨(dāo)絆(bàn)諒(liàng)
耽(dān)糅(róu)綻(zhàn)惆(chóu)悵(chàng)
搓(cuō)惶(huáng)吻(wěn)偎(wēi)逝(shì)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透過查閱資料、聯絡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課件出示詞語:惆悵、驚惶、荒涼、耽擱、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概括。
預設:課文主要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等待母親帶他出去玩,卻一直沒等到,傷心、失望之時得到母親安慰的經歷。
4.這篇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學生交流彙報,理清脈絡。
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講了“我”從興奮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無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終徹底失望的過程。
第三部分(7):講了“我”最後失望委屈以致傷心到哭泣,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設計意圖】小學階段,要為學生打好識字、閱讀和習作的基礎,只有加強生字詞教學,才能讓學生掌握字音、字形、字義,並正確運用到生活中去。科學合理地進行問題的設定,能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時抓住課堂中的有利時機提問,能啟發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解讀。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感受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體會第一次盼望對於孩子來說多麼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視角觀察、感受生活的敘事方式,寫出成長體驗;摘抄好詞好句。
3.學習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時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寫作方法。
課時目標
板塊一整體感知,體會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麼真切地希望母親能夠實現他小小的願望——在一個星期天帶他出去玩。可是母親最終沒能履行諾言,小男孩的心情怎麼樣?
2.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找出表現母親行為的句子。
找出描寫“我”的心情的語句並做批註。
思考“我”的心情發生了哪些變化。
3.默讀描寫早晨時“我”心情變化的片段,圈畫出相關語句。(第2~5自然段)
課件出示:
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
這段時光不好挨。
焦急又興奮。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這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親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學生朗讀。
提示:抓住“陽光明媚”“焦急又興奮”“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詞,體會“我”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2)說一說:你從這些詞語裡體會到了什麼?
提示:“這段時光不好挨”寫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寫出了“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
(3)師生合作朗讀。
4.默讀描寫下午“我”心情變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著什麼?作者是怎麼寫出“盼”的心情的?
課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學生交流。(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再不”“再不”“決不”三個詞,體會男孩“盼”的心情)
(2)指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課件出示:
看著盆裡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鬱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①讀一讀,說說環境描寫在這裡有什麼作用。
②學生交流。
預設:透過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長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環境來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
5.默讀描寫黃昏時“我”心情變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親為什麼“驚惶”?表現在哪些行動上?
課件出示:
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裡。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2)指名朗讀。(引導學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動作的詞來感受母親的形象)
(3)從這些動詞裡你體會到了什麼?
預設:從“甩、拉、親吻、說”這些表示動作的詞中,我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自責、不安,所以驚惶;可以感受到其實母親是很愛“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為有做不完的家務事而忽略了“我”,忘記了自己的承諾。
(4)分角色朗讀。
6.師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
學生交流,整理總結。
課件出示:
心情變化:期盼——興奮——焦急——懊悔——失望——絕望
時間(光線)變化: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課後對文字進行整體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讀為本,在讀中理解和感悟,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變化和特別的成長體驗。
板塊二細細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讀課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這個星期天裡,母親沒有兌現對“我”的承諾,她是一位好母親嗎?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1)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從課文第7自然段母親的一些動作和語言可以看出,她因為家務纏身而沒有兌現承諾,並因此感到自責、不安,可以看出她對“我”的疼愛,她是一位好母親。
2.“我”既然這麼希望出去,為什麼不是直接拉著母親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親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1)學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體諒母親的辛勞,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並沒有任性撒潑。
3.回想自己的親身體驗,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2)教師小結:雖然母親最終沒能兌現她的承諾,但是小男孩也並沒有抱怨母親,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像作者那樣,多多體諒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設計意圖】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探討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圍繞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聯想,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真正落實從語文課本走到生活當中去。
板塊三領會主旨,學習寫法
1.讀了課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兌現對孩子的承諾,不然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忘懷的傷害。孩子也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2.透過對比,體會寫法。
課件出示:
《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學生分小組合作探討。
(2)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相機點撥。
(3)師生共同總結歸納。
課件出示:
相同點:都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讓讀者感同身受。
不同點:《匆匆》一文中,作者藉助描寫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來表達對時間匆匆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那個星期天》一文中,作者進行了語言、環境、動作、心理、細節等描寫,細膩真實地向我們表達了“我”在那一天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融情於景、事物當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積累語言。摘抄本課好詞好句,使之成為自己的語言。
4.小結: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我們要學習作者運用的寫作方法,將一件事情寫具體。
5.推薦閱讀。
作者史鐵生的寫作風格深沉凝重,優美雋永,引人深思,給人帶來啟迪。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健全而豐滿的思想。《那個星期天》選自他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他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同學們課後可以找來閱讀,瞭解一個全新的史鐵生。
6.聊經歷,悟主旨。
同學們,大人們可能無意間給我們許諾過一些事情,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布丁,也許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個玩具,也許他們最終並沒有實現我們小小的心願,你願意與大家分享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嗎?
(1)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的經歷。
(2)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語文老師最大的功德就是讓學生愛上閱讀。我推薦閱讀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他的其他優秀作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再讓學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經歷,結合親身體驗進一步領悟文章的主旨。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那個星期天》節選自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文章主要寫了在那個星期天裡“我”經歷了由盼望、興奮、期待、到焦急無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變化的過程。文章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來體現“我”的心情歷程。為了讓學生掌握本單元語文要素,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展開:
1.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期盼”經歷。
透過品讀文中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作者這一天的心情變化,體會第一次盼望對於孩子來說多麼重要。這種體會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長久、最深刻的。
2.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讓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從語言、環境、動作、心理、細節等方面的描寫,細膩真實地向我們表達了在那一天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的心情變化,融情於景、事物當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別是透過寫光線的變化來烘托人物心情的寫法,值得學生借鑑。因此,在課堂的結尾,我引導學生由本課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並積累好詞好句,將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