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季羨林教案

我的童年季羨林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童年季羨林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童年季羨林教案1

  教學重難點:

  1、欣賞以童年為主題的美術作品,感受其藝術特色。

  2、能口頭或用簡短語言描述出自己對藝術品的感受。

  3、讓學生喜歡欣賞美術作品。

  教學設計思路:

  一、學習評述的方法。教師透過語言的引導和板書的解釋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

  二、運用評述的方法來欣賞作品。用學過的評述方法描述出自己對藝術品的感受,進一步提高評述的水平。

  三、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大家,體驗成功的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媒體運用:

  多媒體圖片

  教學內容:

  一、 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引入童年話題。

  1、 同學們,你們今年幾歲了?

  2、 師:八、九歲的你們,正處在美好的童年的美好時期。

  3、 讓學生說說童年的趣事。

  二、 看自己的照片感受童年,回憶童年。

  三、 欣賞書中圖片,認識其他人的童年和自己有什麼不一樣。

  1、 出示《艱苦歲月》的圖片

  著名雕塑家潘鶴的作品。

  2、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觀察作品,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區域性。

  表情什麼樣?衣服什麼樣?他們的姿勢呢?

  小結:潘鶴用了紅軍生活的一個小細節,它以小見大表現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難的樂觀主義革命精神,它動人的形象激起了觀者的共鳴,給人以無限的聯想和藝術感染。我們在觀察一件作品時,不僅要看整體,還要看細節,這才是最能表達作者思想的地方。我們剛才介紹作品的

  2、 這件作品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銅雕

  雕塑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材料體現了作者對作品的不同理解。

  3、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百子圖》

  構圖挺滿

  百子圖》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經常表現的題材,百子有百福的意義,它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整幅畫給人一種自然、和諧的感覺。《百子圖》的形式很多,表現的方法也很多,這幅只是其中的一種。”

  4、《又一個二分》

  畫家畫的非常像,表情也很逼真

  前蘇聯畫家列歇特尼夫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孩子又得了一個二分後內心的愧疚,以及母親的擔憂,姐姐的不滿和弟弟的嘲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4、 總結:我們欣賞了三幅表現童年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角度,感人的畫面以及不同的表現手法傳遞出自己對童年獨特的'感受,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些童年的作品吧!

  四、 學生欣賞多媒體圖片-童年

  這些作品讓他們感到親切,也讓他們感動,更容易打動他們,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五、教師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童年是風車,童年是花朵,童年是爺爺鬍子裡的故事,童年是媽媽背上的歌謠。這節課我們欣賞了這麼多表現童年的作品,我想你們一定對童年有了更深的認識,課後你們可以把對童年以及對這些作品的看法用筆記錄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在不同的年齡段體味到人生不同的快樂!下面就讓我們隨著童年的歌聲來結束這節課吧!

  我的童年季羨林教案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梳理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質樸語言,領悟季羨林先生苦難童年的意義

  【課時設計】一課時

  【教學流程】

  說明:本課教學課件,作業、朗讀等資源可點此下載。

  一、走近大師,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動中國》季羨林先生部分:(屏顯)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髮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嗎?認識他嗎?被人們稱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季羨林先生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怎樣的童年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大師,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歲月吧!(板書標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知童年

  1、請大家自由的大聲的朗讀課文,讀完之後,談談自己的疑問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學生的疑問和感觸。

  (問題預設:

  學生的問題呈現可能有:

  ①季羨林先生為什麼說他的童年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為什麼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學為榮呢?

  ③離開故鄉,他過上了好日子,為什麼還寧肯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呢?

  ……)

  3、在學生疑問和感想基礎上梳理文章的內容:

  投:作者都是從哪些方面回憶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個詞來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

  明確:一共從五個方面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輩、“享受”(吃食)、識字、離鄉。這一切都是“灰黃”的。(板書:家庭、父輩、“享受”、識字、離鄉 灰黃)

  4、如果用“金色”來形容我們的童年的話,那你是怎樣來理解季羨林先生對童年的感覺——“灰黃”的呢?仔細品讀課文,試著換一個詞來詮釋“灰黃”,並結合課文說明你這樣表述的理由。(屏顯)

  灰黃的童年就是 的童年。

  教學預設:

  灰黃的童年就是貧窮的童年——我們家是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灰黃就是家庭苦難的童年——父輩們孤苦伶仃,相依為命。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兩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活下去是什麼滋味,活著是多麼困難。幾次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最後被迫棄家出走,到濟南賣苦力。

  灰黃的童年就是家境異常艱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梁麵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鹼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裡煮水,醃鹹菜,什麼香油,根本見不到,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

  灰黃的童年就是單調的童年——家裡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也沒有見過。連有“山大王”這樣的同學都成為了驕傲。

  灰黃的童年就是孤獨的童年、難過的童年——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了自己的母親,他心裡回事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歷者,實難體會。我曾有幾次……就苦鹹菜。

  教師總結:其實,我不難發現作者談到了灰黃就是心靈的苦難,苦難是家庭的貧窮,苦難是生活的艱辛,苦難是求知的單調,苦難是心靈的孤獨。這個苦難分為兩個方面:生活的苦難和精神的孤獨。(板書:生活的苦難 精神的孤獨)

  三、細讀課文,品童年

  (一)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我甚至想說,沒有身邊的瑣事,就沒有真正的好散文,我們的靈魂往往以一些瑣事觸動起。”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著眼於身邊的瑣事來寫。細細品讀課文,抓住文中最能觸動你的一詞一句,讀一讀,品一品,談一談。要求先大聲朗讀,再小聲品讀,並圈點批畫。先在組內交流,然後推舉代表發言。

  教學預設:

  1、品讀第一部分:

  我們家是最窮的村中最窮的家。當時全中國的經濟形勢……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

  教師引導:窮到什麼程度?引導學生結合相關背景,品讀“……最窮的縣。我們村在窮縣中是最窮的村,而我們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窮的家。”中三個“最”字的含義,並指導朗讀。

  適時補充:(屏顯)

  家裡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準,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嚥。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賦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裡。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她手下的小嘍囉們曾兩次躥到我的故鄉,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兇極惡的教師爺架子,並沒有能嚇倒我的鄉親。我小時候的一位夥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賦得永久的悔》

  教師總結:三個“最”字,讓我們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況。貧賤家庭百事哀。灰黃或許就是貧窮,就是作者對飢餓、對貧窮的深刻回憶。

  2、品讀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時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幾次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最後被迫棄家(其實已經沒了家)出走,兄弟倆逃到濟南去謀生。

  重點品析“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無父無母的孤兒”、“餓得到棗林去撿落到地上的幹棗充飢”的細節,為什麼“被迫棄家出走”,“逃”字的含義等等。

  適時引導並補充:(屏顯)

  母親的孃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裡飯都吃不上,哪裡有錢、有閒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莊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賦得永久的悔》

  總結:灰黃或許就是苦難的家庭,苦難的家世。那些父輩痛苦的記憶,留給季羨林先生深深的傷痛。

  3、品讀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麵的次數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麵餅;沒有錢買鹽……一年到底,就吃這種鹹菜。

  重點品析:“一年到底”這個詞的含義。“一年到底”是什麼意思?“一年到底”說明了什麼?你能體會到那種生活嗎?明確:可見生活的艱辛,艱苦。

  我三四歲的時候……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點品析:為什麼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說明了什麼?

  作者在寫這一部分的時候是一種什麼心情?哪些詞語體現了這種心情?是不是給“灰黃”不一致了呢?

  討論明確:連吃一個白麵饅頭,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層含義”——應該是帶淚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種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子比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麵餅子盡情享受了。

  重點品析:吃完了飯,為什又偷一塊吃?體會“盡情”的深刻內涵。

  總結:作者就是這樣,如話家常般的敘述、沒有矯揉、沒有造作,只有質樸和真純,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經受的苦難。

  增加下面的內容:

  屏顯:

  季羨林先生的語言特點:

  ①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平實、誠摯,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淺近,沒有華麗詞藻,沒有駢四驪六,甚至不表露深愛和沉痛。

  ③昔年黃遵憲倡導“我以我手寫吾口”,季先生則是“我以我手寫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對生活的感悟卻醇厚如酒,質勝於文,不捨本逐末以辭害義。

  讓我們再一次朗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那種平和、沖淡而又質樸的情感。

  4、品讀第四部分

  家裡沒有一本書、連帶字的什麼紙條也沒有見過。”、“連有“山大王”這樣的同學都成為了驕傲。

  重點品析:為什麼頗有驕傲之意?

  總結:灰黃的童年或許就是單調、就是寂寞。

  5、品讀第五部分

  到了濟南以後,過了一段難過的日子……但我寧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

  重點品析:為什麼會“從夢裡哭著醒來”?為什麼寧願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這說明了什麼?

  總結:灰黃的童年或許就是孤獨的童年、難過的童年。那種心靈的寂寞和無助。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了自己的母親,多少次夢中醒來。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那種精神的孤獨和心靈的無助怎麼能讓人相信和理解?

  讓我們再一次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體會作者——一個六七歲孩子離開母親後的那份深深的孤獨和內心難言的苦痛!

  四、資料連結,悟童年

  季羨林先生是怎樣面對這段生活的,又有著怎樣的感受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到能表達這種感受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板書:以苦為樂、受用不盡、習以為常)

  齊讀:“每天最高享受”一節。

  總結:這就是季羨林先生,雖然他用了灰黃來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存在著深深的感激。或許,也正是這種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堅忍不拔的個性和非凡的人生。(屏顯)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背井離鄉,飄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結尾這樣寫道:(屏顯)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儘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掛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一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讀了季羨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教師小結:其實,或許正是這些童年的“苦難”、“經歷”才讓季羨林養成了堅韌的品格,能夠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忍受孤獨努力求學,從而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有人這樣評價他:“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是啊,也許正是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師。(板書:一代大師)

  五、關照自我,說童年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你的問題是不是都解決了?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教師小結:後人在評價季羨林先生的時候這樣寫道:他“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是啊,也許正是苦難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師。箇中滋味,我們應該懂得。

  季羨林先生用“一片灰黃”來形容他的童年,那麼你的童年是什麼樣的呢?你願意用一個什麼詞語來形容呢?為什麼呢?

  學生談自己的童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