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精選6篇)
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1
【說設計意圖】
這一活動是根據新綱要中對藝術領域的要求而設計的,活動的設計是為了體現教師寓教於樂、幼兒寓學於樂,使節奏訓練、律動、打擊樂三者與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促進幼兒主動體驗音樂。在整個活動中堅持了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的原則,使活動氣氛輕鬆自由又具有藝術性。總的來說,本次活動可以用三個“快樂”來概括:創設快樂的活動,營造快樂的氣氛,引導幼兒快樂大膽地表現。
【說教材與教法】
1、《小馬過河》是一首典型的迴旋曲式樂曲,旋律幽默、風趣、動靜結合,並且節奏歡快,十分形象的表現了小馬詼諧逗樂的在大草原上嬉戲,玩耍的場面。幼兒對這些描述既新奇又熟悉,很容易理解、掌握,使幼兒在欣賞音樂時感到十分愉快,有利於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2、教法:
(1)、隨機教學法:為激發幼兒學習主動性,我注重採用隨機教學法,在教學中,始終注意追隨著幼兒,從他們的肢體語言中敏感的撲捉可挖掘的、有價值得部分,啟發鼓勵幼兒進行創編活動。
(2)、欣賞法:我在活動中,先引導幼兒整首欣賞,其目的是保持作品的完整性,給幼兒一種完整教學目標的感受,然後分段欣賞,重點部分重點欣賞。
【說教學目標】
1、感受樂曲《小馬過河》幽默、風趣的音樂特點。
2、透過感受、欣賞、遊戲創作等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迴旋曲式”的特徵, 能透過多種形式(律動、打擊樂等)大膽的表現對樂曲的感知。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首先,出示卡通圖譜,進行節奏訓練,節奏訓練在這裡就是入門的先導,也是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基礎。透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依次遞進的節奏訓練,有助於幼兒掌握樂曲的基本節奏,為欣賞樂曲,做好準備。
(二)新課
1、欣賞《小馬過河》
欣賞過程,分為三步:
第一步,老師帶領幼兒完整欣賞樂曲,初步感知樂曲的風格及情緒;
第二步,教授律動,並透過律動引導幼兒感知迴旋曲式的特點,透過不同的體態律動,使幼兒透過肢體語言的變 第三步,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給樂曲第一部分A段,加入打擊樂:鈴鼓、雪橇鈴、三角鐵,透過以上 三種樂器更好表現音樂。B段,加入律動——小馬散步;C段,加入遊戲——小馬過河;感知樂曲情緒的變化。
透過打擊樂與遊戲相結合,使幼兒充分感受A段與B段、A段與C段音樂情緒的異同,從而,充分調動幼兒參與音樂的積極性,將本課推向高潮。
2、結束活動,在《小馬過河》的音樂遊戲中,結束活動。
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2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樂曲ABA的結構,感受樂曲A、B兩段鮮明的音樂形象。
2、引導幼兒聽辨“騎馬”和“揚鞭”的樂句並能夠用動作表現出來。
3、體驗遊戲中緊張與放鬆所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音樂
活動過程:
一、安靜欣賞樂曲。
(1)師:有一個小動物藏到了老師的音樂裡,你們能幫老師把它找出來嗎?
(2)完整播放樂曲一遍。
(3)師:請小朋友說說,是什麼動物在老師的音樂裡做遊戲?
二、 師:小馬在老師的音樂裡做什麼遊戲你們想知道嗎?聽了老師的故事你就知道了。(教師講述故事)
三、完整傾聽樂曲(第二遍),引導幼兒感受樂曲ABA的結構。
師:這首音樂講的也是《小馬過河》的故事,現在請小朋友們認真再聽一遍音樂,聽一聽哪段音樂講的是小朋友們騎馬,哪段音樂講的是小馬在過河。(教師隨A段音樂做馬跑和揚鞭的動作,用伸直手臂做“橋”,手指在手臂上爬行的動作來表現B段音樂。)
四、分段欣賞。
A段音樂:師:請你聽聽這段音樂講的是小馬在做什麼?如果你聽出來了請你跟著音樂做動作。(教師帶領幼兒做動作,重點引導幼兒隨樂做“揚鞭”動作的同時發出“駕”的聲音。)
五、欣賞B 段音樂:
(1)教師帶領幼兒隨樂曲用手臂做獨木橋,手指在手臂上爬行的動作來感受B段樂曲舒緩平穩的節奏特點。
(2)啟發幼兒用不同的身體部位來做獨木橋,並隨B段音樂表現出來。
六、請幼兒起立,教師帶領幼兒隨樂完整的做動作,感受全曲。(原地)
七、遊戲:小馬過河
(1)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小馬過河的遊戲吧!可是沒有獨木橋怎麼辦?看看我們身邊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搭獨木橋?(啟發幼兒用椅子搭建獨木橋)
(2)教師帶領幼兒完整遊戲。
(3)組織幼兒討論過橋的安全。
師:獨木橋很窄,小馬過橋的時候要怎樣做才不會掉到河裡去?(小心翼翼、一個跟著一個。)
附故事梗概:
馬棚裡住著很多匹小馬,有一天小馬想出去找媽媽了,他們很快樂的跑啊跑!小馬們跑著跑著,突然被一條河擋住了去路,小馬們站在河邊真著急啊,河水很深,水流很急,這麼才能過河呢?忽然小馬們發現河上有一座小獨木橋,小馬們真高興,立刻走過去,大家小心翼翼的走過獨木橋,過了獨木橋以後,小馬們繼續飛奔,很快就到回到了媽媽的身邊。
課後反思:
小班音樂活動《小馬過河》是我模仿的一節音樂優質課。在活動前,我首先根據本班情況將整個教案修改了一下,讓這個音樂活動更加適合幼兒園情況。《小馬過河》是一節音樂欣賞活動,欣賞的是雲南民歌《放馬山歌》,教師根據這首歌曲創編了一個故事,讓孩子在音樂中扮演小馬,根據音樂的情境進行表演。
整個活動進行的還是很順利的,在活動中,我儘可能的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喜歡,並且願意參加這個活動。首先,我先讓孩子安靜的傾聽這首歌曲,之後我又再次播放音樂,並且在音樂中,我講述整個故事,讓孩子再次感受音樂。之後,我進行了分段講解,讓孩子更加透徹的理解整個歌曲。最後,我用遊戲的形式,讓孩子表演小馬,在活動中再次表現音樂。
在整個活動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我應該更加放手,讓孩子自己感受音樂,而且,我對整個音樂課堂的把握還有地提高。
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3
一、聽—聽課文錄音
老師先播放錄音,學生聽故事,感受童話的趣味性,初步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馬交上朋友,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讀—讀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讀準生字新詞,讀通句子。
2、精讀課文
透過初讀,學生對課文已有了整體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重點句。透過對重點句的朗讀分析,課文其他內容便也迎刃而解了。
3、分角色朗讀
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小馬、老馬、老牛、松鼠之間的對話,在讀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領會故事的寓意。
三、說—說個人看法
讀,是瞭解課文基本內容。而說,則是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說理。同樣一條河,老牛說河水很淺,松鼠說河水很深,這是為什麼?如果大象和小白兔也要過河,你應該對它們怎麼說?學生展開想象,設計與大象、小白兔的對話,進一步理解課文寓意。
四、演—演故事精髓
學生透過聽讀說三步,已經理解了課文內容,明白課文所蘊涵的寓意,達到了內化的目的。然後讓學生戴上自己製作的頭飾,自由組織,自選角色,進行分角色表演,則是一個由內化到詮釋的過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豐滿,達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4
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馬馱麥子去磨坊,路上要過一條小河,老牛說水很淺可以過,松鼠說水很深,它的夥伴剛被淹死。小馬沒了主意,只好跑回去問媽媽,媽媽要他親自去試一試。小馬又回到了河邊,自己過了河。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說明遇到事情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找到答案。
重點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最後老馬對小馬說的話。指導朗讀。
重難點解析:
1、識字教學:
本課生字中,“事、如、然”是翹舌音,“擋”是後鼻音。
著重指導學生分析識記以下幾個字:
“匹”外面是三框,裡面是“兒”字,注意強調筆順。
“事”也要強調筆順,要八部件寫緊湊,字型不能太長。
“袋”是一字底,上下結構,下邊不要寫成“伐”。
“突”上邊穴寶蓋,下邊是大字多一點。“步”下半部不是少。
“麥”上邊青字頭,下邊不要寫成反文。
2、詞句教學:
(1)“為難”的意思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2)老牛說水很淺,松鼠說水很深,這是擺在小馬面前的一組矛盾。可以藉助牛、松鼠的圖,瞭解老牛說河水淺,松鼠說和水深的原因。
(3)“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這是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意思是要小馬自己動腦筋。讓學生明白:要聽別人說,也要動腦想,還要自己去實踐。
3、朗讀指導:
這篇課文生動有趣,對話很多。富有兒童情趣,是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讀老馬的話要語調平和,像慈祥的媽媽。如:“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讀出商量的語氣。“那麼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呢?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了嗎?”要讀出引導孩子思考問題的語氣。小馬的話要天真活潑,“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我……我過不去了。”“沒……沒想過。”應表達出不好意思的心情。老牛的話應顯得不在乎。松鼠的話應當急促,給人以緊張的感覺。
4、擴充套件活動:
(1)表演《小馬過河》。
(2)以“小馬過河”另編一個童話故事。
(3)假如有一隻猴子要過河,會發生什麼故事。
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5
一、教學內容(課題或章節內容):
小馬過河
二、教學目的的要求:
1、學會生存,理解詞語的意思,主動積累連蹦帶跳,昨天、試試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不能說聽別人說要自己動腦筋思考,從實踐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第七自然段中老馬對小馬說的話。
四、教學時數:
一課時
五、教學準備:
生字、新詞卡片、課件
六、教學過程:
(含教法及要求)
一、故事匯入,板書課文題目。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現在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題目是《小馬過河》。(板書課題)
二、1、朗讀課文,請開課本,對照拼音朗讀課,讀準字音,標出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2、學生對照拼音,自學課文。
3、指名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字音。
三、再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對照拼音,自學課文中的生字。
2、開火災車朗讀生字。
3、去掉生字卡片上的讀音,認讀生字。
4、課件投影出示本課的詞語,學生認讀。
馬棚、一匹馬、做事、麥子、馱到、磨坊、一條小河、伯伯、淹花、昨天、嘆氣、親切、試試、深度
5、把生字、新詞帶入課文,認真朗讀。
四、小組學習、分享識字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識字的方法。
2、彙報識字的方法:
(1)熟字相加:木+朋=棚,土+刀=切,口+又=嘆
(2)熟字加偏旁:故+亻=做
(3)師和生一起玩猜字遊戲。師指字,生猜字。
五、開展朗讀比賽
分組練習,展開比賽,要求讀準字音,聲音要洪亮。
六、課入文章,理解課文。
(一)學習第一至第六自然段
1、(出示基本和小馬圖),生找出老牛和小馬的對話。
2、男女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第一次對話。
3、(課件出示松鼠和小馬圖)松鼠為什麼認為小馬會淹死呢?
4、拓展思維:假如你是這匹小馬,你會怎麼做呢?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看板書展疑。
2、找出不董的詞語。
(1)難為情準難為情?它為什麼難為情?難為情的話怎麼讀?
(2)親切怎樣讀出親切的語氣?
3、看圖討論:同是一條河,老牛為什麼說河水淺?松鼠卻說河水很深?誰說得對?
回答:因為老牛( ),所以它說( )。
在為松鼠( ),所以它說( )。
4、拓展思維:楣如有一頭大家和一隻小白兔要過河,它們來問你,你該怎麼樣回答?
(三)自讀第八自然段
1、找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多讀幾遍,想想是什麼意思。
2、聽了媽媽的話,小馬是怎樣做的?(看圖回答)。
3、小馬蹚過河後,有什麼感受?齊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板書:不深不淺)看圖,回答問題:為什麼小馬的感受與老牛、松鼠說的情況不一樣?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
過渡:學完課文了,你想到了什麼?(板書:動腦筋,親自做)。
(五)課堂總結
學習了小馬過河的故事,在今後的學習中,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不能光聽別人說,要獨立思考,從實踐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小馬過河音樂欣賞教案6
活動設計背景
《小馬過河》是許多人聽著它長大的,這是一個經典而又富有教育價值的故事文字。於是我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將這個故事納入了教學計劃。故事講述了小馬幫媽媽把麥子馱到磨坊去的故事,在途中遇到了一條小河,不知是深是淺,最後在媽媽的指引下安全過河。語言生動、簡潔,符合大班幼兒語言學習的特點。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在活動中我採取了利用課件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利用生動的頭飾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從而使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語言的快樂,創造語言環境讓幼兒大膽的說,有說的慾望。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及情節發展,並嘗試講述畫面中的故事。
2、教育幼兒遇事動腦筋、想辦法。
3、認識漢字“馬”“牛”“松鼠”。
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學習讓幼兒懂得遇事要想辦法,動腦筋。
活動準備
頭飾、圖片、字卡、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小朋友們見過馬嗎?
幼:見過。
師:那麼馬是怎樣跑的呢?
2、幼兒集體學一學馬兒跑。
3、引出故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關於馬的故事,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欣賞。
二、觀看課件,理解故事內容。
1、完整欣賞課件《小馬過河》。
2、認識漢字“牛”“馬”“松鼠”。
(1)師:故事中出現了哪些小動物?
幼:馬、牛、松鼠
(2)教師出示圖片嗎、牛、松鼠,並依次出示相應的漢字。
(3)集體認讀“馬”“牛”“松鼠”,並用馬、牛組詞。
3、提問:故事中小馬遇到了什麼困難?
4、欣賞課件前半部分(開頭—牛伯伯說可以過去)
(1)師:故事中小馬去幹什麼?遇到了什麼困難?
幼:去幫媽媽送麥子,小河擋住了它的去路。
(2)師:當小馬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碰到了誰?
幼:牛伯伯
(3)師:小馬對牛伯伯說了什麼?
幼:牛伯伯河水深嗎?
(4)師:牛伯伯是怎麼回答的?
幼:水很淺,剛過小腿
(5)師:小馬聽了牛伯伯的話後是怎麼做的?
幼兒自由說,過河/沒過河
(6)師:到底小馬聽了牛伯伯的話過河了沒有,我們接著往下看。
5、欣賞課件後半部分
(1)師:當小馬準備要過河的時候誰來了?
幼:小松鼠
(2)師:小松鼠對小馬說了什麼?
幼:別過河,河水會淹死你的,昨天我的一個小夥伴就掉進河裡淹死了。
(3) 師:小馬聽了小松鼠的話後又是怎麼做的?
幼:回去找媽媽
(4) 師:媽媽對小馬說了什麼?
幼:那條河到底是深還是淺,你自己去試了嗎?
(5) 師:聽了媽媽的話,小馬最終過河了嗎?
幼:過河了
6、理解高、矮,深、淺不是固定不變的
(1)師:小馬透過自己的嘗試最終趟過了小河,為什麼同樣一條河,牛伯伯說水淺,小松鼠說水深呢?
幼:牛伯伯高,小松鼠矮
(2)師:同樣一條河,牛伯伯高所以說水淺,小松鼠矮所以說水深。
(3)師小結:高、矮,深、淺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隨著一個事物與另一事物相比較而變化的。
三、看圖講述故事
1、師:剛才小朋友們都觀察的非常認真,請小朋友看著圖片和老師一起把故事完整的講述一遍,好嗎?
2、看圖片講述故事一遍,注意動物之間的對話。
四、故事表演
1、出示動物頭飾吸引幼兒興趣。
師:老師還準備了小動物的頭飾,讓我們戴著頭飾把故事表演一遍好嗎?
2、要求:表演的時候說清楚動物之間的對話。
3、教師與個別幼兒表演一遍。
4、幼兒表演。
5、每組表演完後教師及時給予小結,讓幼兒體驗到高、矮,深、淺。
五、活動小結
1、師:小馬透過自己親身去體驗,最終趟過了小河,把麥子送到了磨坊,透過學習《小馬過河》這個故事,我們學到了什麼道理?
2、幼兒自由說。
3、師小結:碰到事情不但要多想一想,還要試一試,這樣才能增長聰明才幹。
4、活動結束。
讓我們回教室繼續表演故事
教學反思
本節活動,我以童話“小馬過河”為背景,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提問、課件讓幼兒對故事有更好的理解,透過分段欣賞讓幼兒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我想,幼兒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幼兒一定會非常喜歡,在活動的後半部分,我設計了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透過自己親身的去體驗去感受,才能更加清楚地理解故事中的內容,幼兒的表演的慾望很強烈,把活動推向了**。透過活動的層層深入,幫助幼兒對故事內容有了完整地理解,活動中幼兒的情感得到滿足,提問促進幼兒積極動腦,體驗語言活動帶來的樂趣。透過本次活動是我在幼兒語言教學上有了新的收穫,不僅要給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語言學習環境,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及教師的及時總結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