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範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範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重力教案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點。

  (2)能用G=mg計算重力的大小。

  (3)透過實驗,培養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重力與質量成正比。

  (2)在發現重力與質量關係的規律時,指導學生學會用比值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在重力的運用上,教多的採用學生討論,給學生展示課外知識的機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重力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與人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透過比較簡單的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係),讓大多數同學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熟悉探究的過程方法。

  教學重點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

  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係,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實驗探究:重力和質量的關係。

  猜想: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與表格:

  鉤碼的質量m/kg;鉤碼受到的重力G/N;重力與質量之比(N/kg)。

  結論:重力和質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點:

  質量分佈均勻的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力作用點在幾何中心,重力的作用點也叫做物體的重心。

  4、重力的圖示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得出:什麼是重力

  (1)師:請大家觀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幾個現象。

  (2)播放影片:瀑布、投籃、蘋果落地

  (3)師:“水為什麼往低處流?”、“向上丟擲的球為什麼總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頓思考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4)請學生簡要講述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這裡,針對善於思考的同學可指出:重力並不等同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講解。)

  (6)在物理學中,重力用大寫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師:大家是否能例舉一些物體受到重力的現象呢?(強調: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體都受重力作用。)

  師:重力作為一種力,它的施力物體是誰?受力物體是誰?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體是地面附近的物體。(地面附近的所有物體都受重力)觀看影片,思考其共同特點:落回地面。

  回憶小學自然課所知的物體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問題。

  積極舉例(跳水、滑滑梯、飛機失事墜毀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觀講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讓粉筆由靜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體用細線懸掛在水平鐵架臺上,把物體抬高後放手,最後豎直懸掛靜止。(演示完後點擊相應圖片。)

  (3)師:從這些現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嗎?(學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實驗中,把鐵架臺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時細線懸掛情況。(演示完後點擊相應圖片。)

  (5)比較兩圖片,得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即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師:大家能不能想個辦法檢測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紹水平儀和重垂線的應用。觀察粉筆自由下落的方向。

  觀察懸掛重物的細線靜止時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觀察鐵架臺傾斜過程中細線的懸掛方向,思考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

  掌握重力的方向為豎直向下,不能簡單的說“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識遷移能力強的同學應能想到利用鐵架臺實驗的思路。

  積極發現並瞭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應用。

  3、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把一個鉤碼(50克)豎直懸掛在彈簧測力計鉤上,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就等於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約0.49N)。

  (2)師:你的體重(質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覺得你的重力大還是一個鉤碼的重力大?

  (3)提出問題:物體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質量有什麼關係嗎?(看學生情況也可啟發學生自己提出。)

  (4)組織學生猜想

  (5)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請各小組交流方案和表格,幫助總結出實驗方案和表格。

  (指出應多測幾組資料)

  (7)請學生分組實驗並收集資料。提出要求: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與研究,嘗試發現規律。

  (8)請各小組彙報實驗資料和所發現的規律。

  根據情況可提醒學生計算G與m的比值,在表格中補充一列,如:

  鉤碼的質量m/kg 鉤碼受到的重力G/N 重力與質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實驗可總結出: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對有的同學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於9.8可稍作解釋。)

  重力跟質量的關係可以寫作:G=mg。

  強調:①在公式中,m的單位需用千克,計算出的G的單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多少的屬性,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作用,是一種力。在近地面範圍內,重力是質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體所受引力約為地球上的1/6。(舉例:宇航員的稱重圖片;播放宇航員月球行走的圖片。)

  (10)師:請同學們計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時所說的體重其實是質量。)

  (11)師:請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對物體沒有重力作用將會是什麼樣子?

  播放宇航員在失重狀況下的生活場景。掌握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物體重力的辦法。

  根據日常經驗應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個鉤碼的重力大。

  積極猜想物體的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能提出:物體質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組討論實驗設計方案,以及所需記錄的物理量,並且根據方案制定實驗表格。

  積極交流實驗方案和表格,如:鉤碼的質量m/kg,鉤碼受到的重力G/N。

  認真實驗並記錄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實驗資料,總結髮現規律。

  透過計算G與m的比值發現規律:G與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與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計算關係。

  理解質量和重力的區別。

  掌握用公式計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後的各種場景。體會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簡單介紹:重力的作用點

  (1)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質量分佈均勻的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

  (2)舉例(課件):找出正方體、球、直尺的重心。

  (3)請學生想辦法用一個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圖),觀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據學生情況適當補充,可放在擴充套件資料中)重心的應用: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如不倒翁。掌握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幾何體的重力的作用點。

  用一個手指托住直尺,觀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從而體會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圖示:舉例:試作出靜止在一斜面上的質量為2千克的正方體木塊所受重力的圖示。

  (目的在於透過作重力的圖示總結所學內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透過作重力的圖示對所學知識進行小結與回顧。

  6、總結:探究生活中運用重力的事例:組織學生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可從中獲得及時的教學反饋情況。)積極思考重力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能從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個角度展開討論,體會重力與世界的息息相關。

  課後作業:練習冊相應內容;小論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反饋

  (1)由於學生已知地球對物體有吸引力,所以對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沒有進行辨析前,很多學生確實會把質量與重力劃等號。

  (3)學生參與思考和動手的部分較多;學生展示自己平時課外知識的機會較多,比如關於失重、不倒翁等的討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