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漫步》教案

《長河漫步》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初步瞭解中國美術發展的歷史源流,瞭解彩陶、青銅器、兵馬俑有關知識以及審美特點。

  →多媒體演示圖片與文字。

  一、問題匯入

  關聯早期人類的生存方式,有效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知識進入課題。

  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薰陶器的出現意味著什麼?芽

  1.器物的用途:關聯早期人類的生存方式?鴉

  2.設想陶器產生的過程。

  小結:陶器的出現標誌了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大進步;隨著採集、耕織和手工業的發展,定居後的氏族成員需要一些器物來儲存種子,儲藏糧食,要有適合日用炊飲的各種器皿。最初這些器物很可能是用植物為材料製作的,如草、藤、木頭等等。由於編織器物不能放在火上作為炊具,人們就用黏土塗在木器或編織物的表面,增強其耐火性,很可能由此發明了陶器。從早期陶器上裝飾的繩紋、籃紋、席紋等編織紋上可以得到證明。

  以植物為材料的容器;早期陶器上裝飾的繩紋、籃紋、席紋等編織紋。

  二、彩陶、青銅器紋樣分析

  分析彩陶紋樣,瞭解、推想史前人類社會生活;把握紋樣細節,從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揣測紋樣中蘊含的意義。

  欣賞分析《人面魚紋盆》的紋樣?燻推想史前人類生活情景以及紋樣所反映的社會內容;

  1.魚在人面周圍有規律的排列,形成規則的圖形,紋樣組合採用了哪些手法?

  2.漁獵是原始人類重要的生產方式,但圖案並沒有直接表現捕魚的情景,你認為還有其他的意義嗎?它是單純的裝飾嗎?

  教學提示: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的象徵,魚在仰韶文化陶繪中是出現最多的影象之一。

  《人面魚紋盆》以圖案結構線作為抓形的基礎。有人把它看做半坡人的巫術圖騰,象徵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人面魚紋盆》以及人面魚紋的`分解動畫。

  →術語解釋:巫術圖騰。

  探究具象和抽象彩陶紋之間的聯絡以及變化規律。

  分析彩陶紋樣具象與抽象的變化,透過討論得出方法和結論。

  1.攝取、歸納並最大限度簡化圖形中的關鍵特徵;

  2.按照一定規則重新組合排列。

  →魚紋、鳥紋、蛙紋以及相關幾何紋的關係和變化。

  透過對比分析,瞭解紋樣的不同表現方法與象徵意義。

  彩陶鳥紋與青銅器鳳紋比較:

  視覺感受:樸實與華麗,簡略與豐富;

  造型手法:寫實與誇張;

  象徵意義:氏族圖騰;用來“辨神奸”的圖騰符號。

  教學提示:商周青銅器大多作為祭祀的“禮器”而製作,多半供獻給祖先或銘記自己武力征伐的勝利。

  →彩陶鳥紋與青銅器鳳紋圖片。

  商周青銅器欣賞。

  商周青銅器紋飾:饕餮、夔龍、夔鳳。

  小結: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上的紋飾母題,以獸面牛首為主體,左右對稱展開夔龍或夔鳳圖案,其形象獰厲可怖,是用來“辨神奸”的圖騰符號。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護的神祇。

  極度誇張變形和圖案化的動物主體紋樣則配以典雅華麗的飾帶和底紋,與厚重規整的器物造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威嚴典重、獰厲神秘、雄偉華麗的總體藝術風格。

  →青銅器上的饕餮、夔龍、夔鳳紋飾。

  欣賞秦始皇陵兵馬俑,瞭解寫實與裝飾。

  具有高度寫實風格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向東行進的佈陣設計,清楚地代表了秦軍由西而東消滅六國的鋒芒所指。

  等身高大寫實的兵馬形象;面部造型的真實性。

  教學提示:秦陵兵馬俑和彩陶、青銅器不同的是,它沒有訴諸巫術鬼神的作用,而是透過強大的軍事組織,顯示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

  →秦始皇陵兵馬俑:兵俑坑、兵俑造型以及細節。

  三、學習活動

  1.嘗試將動物或植物的形象變化為抽象圖形,並將其組合為適合紋樣。

  2.課後透過網際網路、書刊雜誌收集有關彩陶、青銅器和兵馬俑的圖片、文字資料,分主題進行編輯成冊。如:彩陶紋樣中的魚;饕餮紋樣的組合變化;兵馬俑造型集錦等。

  →動植物形象參考圖片。

  →提供網址。

  四、課堂評價

  1.參與的程度與認識問題的深度;

  2.明確辨識所學紋飾,對彩陶、青銅器有較清晰的瞭解;

  3.圖形的理解、變化能力以及美感在作業中的表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