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秒數學課堂教案

時分秒數學課堂教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方法,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有意義的數學資訊,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透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掌握解學問題的基本方法。

  3.透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時間的簡單計算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基礎上進行教學。單位的換算,要注意緊密聯絡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1時=60分,1分=60秒),由於學生沒有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單位換算時注意給出數目較小的,用加減法計算就能進行的單位換算。時間的簡單計算創設學生熟悉的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起經過時間的計算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教學中滲透並強化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3.滲透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教學難點:

  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

  開學了,熊大和熊二從熊堡出發去學校,熊大用了2小時,熊二用了120分鐘,熊大說它用的時間少,熊二說它的用時少,它倆誰也不甘示弱。同學們,請你們當裁判,它們倆究竟誰用的`時間少,好嗎?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地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參與課堂學習。】

  二、探究新知

  (一)單位換算

  1.從熊堡到學校,熊大熊二誰用的時間少?為什麼2時=120分?你是怎麼想的?

  2.學生獨立思考後,彙報:1時是60分,2時就是2個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學間相互說一說。

  4.180秒=( )分,你是怎麼想的?

  5.練一練:3分=( )秒 600分=( )時

  你是怎麼想的?你又是怎麼算的?

  先獨立思考,然後與你的同學交流交流。

  【設計意圖:不斷地追問,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斷地複述思維的過程,使學生思維過程具體化,形成計算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

  (二)時間計算

  1.9月1日,小明揹著書包上學去了!

  課件出示:

  2.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意義的數學資訊?(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3.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你有什麼方法?先獨立思考,然後與小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4.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收集資訊。

  5.學生彙報,課件出示:

  (1)直接數一數,7:30到7:45分針走了15分鐘。

  (2)7:30到7:45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3)都是7時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鐘。

  6.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對嗎?你是怎麼想的?(7:30過15分鐘就是7:45,15分鐘是對的。)

  7.寫上答語。(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

  8.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9.整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誰來說說?師做整理板書: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而喚醒學生對經過時間計算的生活經驗,想出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方法的多樣化到方法最最佳化,建立簡單的經過時間的計算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三、鞏固新知

  1.填一填。

  2.做一做。

  引導: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需要利用的資訊有哪些?哪些資訊是多餘資訊?怎麼解決這個問題?9:00怎麼減8:40呢?9時相當於8時幾分?8時60分減8時40分你會計算嗎?結果正確嗎?答語寫完整了嗎?

  3.課本第7頁第8題。

  4.課本第8頁第9題。

  晚點是什麼意思?這題怎麼解決?你是怎想的?

  【設計意圖:透過習題梯度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單位換算和時間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簡單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同時獲得新發現:起點時間 + 經過的時間 = 終點時間。】

  四、課堂總結

  1.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2.我們今天是怎樣學習新知識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