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的教案設計
《草原放牧》的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
1、欣賞《草原放牧》
2、舞蹈練習
3、創作活動:蒙古旅遊。
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選自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寫於1973年。樂曲採用琵琶協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發揮琵琶的豐富表現力,同時又運用管絃樂隊交響樂的豐富表現手段,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是樂曲一段。由兩個對比主題組成第一主題是主要主題,著力刻畫“小姐妹”歡快、活潑的情景。E羽調,3/4拍子。第二主題是描寫草原放牧的另一側面,抒發內蒙人們對家鄉草原的熱愛,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
教學目標:
1、情感與價值目標:透過歌曲的學唱,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透過欣賞歌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勇於戰勝困難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歡快活潑的音樂情景中,聆聽和演唱《快樂的節日》,透過欣賞《草原放牧》,表現了祖國的.新一代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集體,勇於戰勝困難的動人形象。
重點難點:
欣賞《草原放牧》,體會樂曲意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裝置及課件、畫畫工具等。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體驗教學法、律動教學法。
設計理念: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透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這就是新課標下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之一。那麼,如何在短短的40分鐘時間,讓學生熱愛自己祖國的民族音樂,讓學生透過欣賞增進感情?本課試圖在欣賞過程中探索以感受、體驗及教師的有效性提問為主的音樂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趣匯入
1、談話引導:你們喜歡蒙古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去那些遼闊的大草原看看吧!(播放《蒙古人》音樂)
美的音樂,美的聲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使學生身臨其境。
2、引導學生自由發言,交流自己所聽到所想到的。
3、猜謎:有一句詩叫“猶抱××半遮面”,你們能猜到是什麼嗎?(媒體出示謎面)
4、引導學生猜出謎底——琵琶,並進行評價。
在此我用謎語匯入提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從感情上激起學生與教材的共鳴。
5、畫草原放牧的場面。師:你能將剛才所想的畫下來嗎?背景音樂為《草原放牧》。
6、展示作品。
新課程中強調音樂要讓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敢於當眾表現自己。在此我創設情景,在教學中給孩子提供表演和表現的機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欣賞樂曲 深化主題
1、初聽,教師提問:你覺得這首樂曲情緒怎樣?
2、介紹彈撥樂器琵琶,提問:你知道中國民樂中彈撥樂器還有哪些嗎?它們都有什麼特徵?實物出示琵琶,加深印象。學生觀察,提問:你知道它有哪些特徵嗎?透過實物觀看及課前蒐集的有關彈撥樂器的介紹,引導學生說出它的特徵。
3、復聽樂曲,區分兩個主題音樂的不同。
4、分段欣賞,思考兩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四人小組透過欣賞解決課後的兩個問題
5、再聽,教師介紹幾個簡單的舞蹈動作,師示範,生跟學,並跟著音樂進行簡單的律動。
6、跟著旋律,哼唱兩個主題。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內容,在本課教學中我安排了多次反覆的欣賞,並在欣賞的過程中透過有效性的提問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在欣賞的過程中,加入舞蹈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動起來,同時也加深了對樂曲的喜愛。
三、拓展樂曲 想象創造
1、創設情境
師:昨天晚上,龍梅和玉榮給我捎了一封信,邀請我們班的同學去蒙古做客。你們想去嗎?然後用“可怎麼去呢?”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發言。同桌相互討論,為“怎麼去?”出謀劃策。
2、師:我們坐火車去吧!她們為我們準備了好多節目,你們想看嗎?
3、欣賞《蒙古人》《青藏高原》。生聽,會唱得可以跟唱。
4、多層展示,盡情表現。學生採用唱、畫、說的形式在《草原放牧》的音樂中結束上課。
新課標提出,應該尊重藝術作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感受不同風格的音樂。透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情景,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創造活動,用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審美愉悅,給學生創設即興創造的平臺,讓學生大膽創造,盡情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