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觀點及作者的論證思路。
2、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重難點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採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
(怎樣分析本文寫了什麼。明確: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應該先分清層次,再概括出層意,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最後看本文統領全文的關鍵句是什麼。)
匯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這個成語麼?(揠苗助長),什麼意思?(比喻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把事情弄壞)這裡還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們懂得它的意思嗎?說說。(學生說不上,老師就析題:施行仁政的人就會很多人幫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幫助他)你們知道它們的出處麼?
它們出自《孟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_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面對這樣—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施“仁政”。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讀準確句子的節奏。
三、理解文意:
1、學生聽課文錄音,勾畫出重點字詞(粟、“畔”通“叛”:背叛)2、初讀課文,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強調幾個詞語的.活用:環、域、固、威、順)
3、教師小結:請指出句子的含義: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4、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麼問題?你的理由是什麼?爭論
(整體感知這個環節,我可以這樣提問麼?請指教)
5、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區域性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麼問題?提出了什麼觀點?
(戰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具備什麼條件才最有利於攻守的觀點,即要具備“人和”這個條件)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麼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係麼?
(舉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麼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係麼?
(舉例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後部分內容)
第四段:作者為什麼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麼?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戰條件。)(透過對比揭示觀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