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教案範文
照相機教案範文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理解什麼是實像.透過實驗、觀察,理解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知道當物體靠近凸透鏡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2.知道照相機的原理.知道照相機上調焦裝置、光圈、快門的作用.
(三)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焦距已知)、光屏、蠟燭、米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照相機.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出課題
同學們外出秋遊,總想照張相留個影,你想知道照相機是怎樣給你留影的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學生分組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的條件.
按下列步驟進行:
①用粉筆在桌面上畫約1米長的直線.在直線中間某一位置標出凸透鏡的位置O.根據已知的凸透鏡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線上標出凸透鏡兩側的焦點F及二倍焦距處P.如課本圖6一16.
按課本圖6—16,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在畫好的直線上.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線移動蠟燭,使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遠大於二倍焦距.沿直線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
請同學們觀察,光屏上的像與物體比較是倒立還是正立?像與物體比較是放大了還是縮小?像在凸透鏡的哪一側?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麼位置?
觀察完以後,教師講解:光屏上的'像是怎麼形成的呢?照課本國6—17說明像是燭焰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折射後折射光會聚成的,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所以叫實像.實像能用光屏接收到.這個像與平面鏡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鏡子裡看才能看到.
接著引導學生小結實驗結果: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於二倍焦距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讓學生閱讀課本方框中“凸透鏡成縮小實像的條件”的一段話.教師在黑板上板書.
②再讓學生做一次實驗:把蠟燭移向凸透鏡,仍保持距離大於二倍焦距.移動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什麼變化?觀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與上一次實驗得到的像比較大小有什麼變化?
移動蠟燭,縮小與凸透鏡的距離再做一次.觀察像的情況是怎樣變化?
再將蠟燭移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於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動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鏡的距離,觀察像是否倒立,和物體比較像的大小怎樣?
實驗觀察結束,先讓學生回答觀察結果.教師再進行小結;當物體(燭焰)逐漸靠近(或遠離)凸透鏡時,像逐漸變大(或變小),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或變小).當燭焰離凸透鏡的距離等於二倍焦距時,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黑板板書)
2.講解照相機的原理
教師:我們做完實驗得出結論了.現在就可以回答本課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了.
出示照相機,教師講解:照相機的鏡頭相當於一個凸透鏡,膠片相當於光屏.拍攝景物時,使景物到鏡頭的距離遠大於二倍焦距.調節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倒立、縮小的實像剛好成在膠片上.膠片上的感光物質被感光.感光後的膠片用化學藥水沖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課本上圖6—18的成像光路圖.
3.簡單介紹照相機的主要構造及使用
①對照相機實物逐一介紹調焦裝置、光圈、快門及它們的作用.講解如何根據景物離照相機的遠近正確調節焦距,根據景物的明暗程度選擇適當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時間長短.
②空機進行操作示範.講解照相的全過程.
三、小結本課內容
本課重點內容是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條件.同時強調什麼是“放大”、“縮小”、“變大”、“變小”,什麼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節課文後的練習1、2.
討論:給某同學照相時,要得到較大的像,該同學離鏡頭是遠些還是近些?
四、作業
1.複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後習題第8題前半題,第10題第1橫行.
(四)說明
1.本節課學生要進行分組實驗,應在實驗室遮光條件下進行.
實驗時,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鏡和光屏一般是裝在金屬桿上的不好調節.它們的中心高度相近.主要是調整燭焰的高度.
2.有條件的,可用光具座在遮光條件下做學生實驗.用光具座學生操作方便.需指出的是用光具座改變物距時是移動凸透鏡,不是移動蠟燭.不論是移動凸透鏡還是蠟燭,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改變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
3.小結成像條件與變化時,要向學生強調指出:
①所謂放大、縮小是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比較.
②變大、變小是物距不同時,像與像的大小比較.
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與物體的上下位置比較是否顛倒,並不是生活中的“倒立”、“正立”.上述概念學生經常搞錯.
4.學完本節後,有些同學會對使用照相機感興趣.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開設專題講座或在物理興趣小組裡安排專題內容.介紹如何根據拍攝時的具體景況和要求調節焦距、對光圈、定快門.有條件,可讓學生自帶照相機進行實地拍攝練習.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這樣做既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