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常春藤葉》優秀教案設計範文

《最後的常春藤葉》優秀教案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

  2、.品味小說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3、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妙處。

  (二)、過程與方法:

  4、反覆閱讀重點段落,掌握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5、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透過主人公身上的亮點來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面臨逆境永不放棄的精神,使學生對生命有新的感觸和認識 。

  重點、難點: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掌握刻畫人物的手法

  學習方法: 設計若干問題,帶著問題品讀文字。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文: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恆。 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樣一個人,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昇華精神。

  (二)簡介作家及其創作情況

  歐?亨利(1862—1910),美國作家,以其眾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構思和幽默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讚譽,成為美國獨樹一幟的傑出短篇小說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其代表作為《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講故事,按小說情節發展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要素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並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確: 開端(第1至11節):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探討情節特點,設計以下問題: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

  明確:應該是小說的結區域性分,因為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明確: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情節逆轉,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昇華,另一方面是主題也得到揭示,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體現小說巧妙的構思。

  (3)、“最後的常春藤葉”在情節中起什麼作用?

  啟發:“最後的常春藤葉”和瓊珊的關係;為什麼瓊珊會把自己的命運繫於一片脆弱的葉子;最後的常春藤葉與貝爾曼的關係;最後的常春藤葉如何推動情節發展

  明確:“最後的常春藤葉”起到情節線索的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研讀文字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學生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回答下列問題:

  1、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筆將老貝爾曼頂著風雨畫長春藤葉的過程描寫出來(注:200字左右,開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點了,老貝爾曼的屋裡依然亮著燈,想著蘇艾的話,看看窗外越來越猛的風雨,他再也

  2、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在全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

  明確: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貝爾曼先生

  3、作品集中寫貝爾曼先生的地方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個怎樣的人?

  (1)老貝爾曼是住在樓底下層的一個畫家,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是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鬍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捲曲下來。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幅傑作,可是始終都沒有動手。除了偶爾塗抹一些商業畫以外,幾年來都沒有什麼創作。他替“藝術區”一些僱不起職業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他的傑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2)什麼話!”他嚷道,“難道世界上竟有這種傻子,因為可惡的藤葉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 。不,我沒有心思替你當那無聊的隱士模特兒。你怎麼能讓她腦袋裡有這種傻念頭呢?唉,可憐的瓊珊小姐。”

  明確: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透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滿於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洩;又透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貝爾曼先生今天在醫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兩天。頭天早上,看門人在樓下的房間裡發現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溼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悽風苦雨的夜裡,他究竟是到什麼地方去的。後來,他們找到了一個還燃著的燈籠,一把從原來的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支散落的畫筆,一塊調色盤,上面剩有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4)為什麼說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明確: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明確: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

  由此,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4、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

  (1)“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2)“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明確: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被稱為“含淚的淚”。

  ( 五)文字引申 :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