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顆流星》的優秀教案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優秀教案

  本文透過記敘一個5歲孩子要給阿婆買熊皮手套的故事,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幼小孩童天真、純樸、時時不忘孝敬老人的美德。

  這是一篇典型的記事散文,對於初一學生而言,可以按寫人記事的記敘文對待。所以重點是記敘文的基本知識:記敘的要素、中心意思、段落層次、情節、線索等等。因為文章表現的都是孩子們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和矛盾,因而其思想內容不難掌握,難點是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學習怎樣構思、如何選擇典型材料表現主題等。

  (一)學習本文可帶著下面幾個問題去閱讀、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課文寫的主要人物是誰?

  3?課文中人物活動的地點(或場合)有幾個,是什麼?

  4把全文的人和事從頭至尾貫穿起來、並且連線起來的是什麼?

  對於問題1,學生回答不外乎下面這三種答案:

  A孩子看戲時發現一隻熊,可以用熊皮給撫養自己的阿婆生了凍瘡的手做熊皮手套。

  B精心撫養孩子的阿婆手上生了凍瘡,等待孩子給她戴上熊皮手套。

  C母親在看戲時發現孩子想要一隻熊皮手套戴在撫養他的阿婆生了凍瘡的手上。

  提問:

  本文共寫了幾個人?──三個。

  哪三個?──孩子、母親、阿婆。

  這三個人物哪一個是主要人物呢?

  全文是用第一人稱──我即母親敘述故事的,顯然母親是襯托人物;寫了具體事蹟的有阿婆和孩子。這兩人究竟誰是主人公呢?這要看作者行文的意向:看開頭,看結尾,再看標題。這樣就能發現,雖然也寫了阿婆的事蹟,但主要是為了讚揚孩子。孩子才是貫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回過頭去,再看那三種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A是以孩子為主線回答的,B是以阿婆為主線,C是以母親為主線。究竟哪一種答案更符合作品的實際呢?就很容易作出正確選擇了。

  將全文故事情節連線起來的事物是什麼呢?顯然是熊皮手套。

  從熊皮手套引出了什麼呢?引出了阿婆的凍壞的手。

  表現出阿婆對孩子的關懷照顧,孩子對阿婆的純真感情的事例,在生活中可以找出很多,作者為什麼要挑選生了凍瘡的手和熊皮手套來表現呢?我們來看看文章是怎樣描寫的。並進一步體會作者選材的匠心。

  提問:文中寫熊皮手套的地方有幾處?──四處。

  (1)孩子看戲熊時的聯想:有了熊皮,不是可以給阿婆做熊皮手套了嗎?

  (2)孩子過去對手上生了凍瘡的阿婆的耳語:阿婆,等我長大了,一定給你買一副熊皮手套。

  (3)母親的回憶:彌留的阿婆彷彿等待孩子給她戴上暖合的熊皮手套

  (4)母親回憶後的悲嘆:孩子你的熊皮手套她戴不到了!

  這四處描寫怎麼就生動地突出了孩子對阿婆的深情了呢?

  阿婆是為了保護孩子而生了凍瘡,孩子對阿婆的感激莫過於保護那為自己而凍壞的手。給阿婆戴上熊皮手套,就能集中表現出孩子的愛心。由看戲熊而引起的聯想,更表明了孩子感情的深厚;而母親的悲嘆又襯托、加深了這種感情。另外,由戲熊而引起熊皮手套的聯想,又富有孩子天真純樸的特點,更加生動感人。

  (二)文章的結構

  人物的活動、故事情節的展開,總要放到一定的場合中。這種場合是時間、地點、環境等的綜合體現,一般叫場面

  提問:本文寫了哪幾個場面?一是體育館,母子在看戲。二是醫院的病房。母親回憶孩子探望昏迷的阿婆。這兩個場面是怎樣連線成一篇文章的呢?請同學們先回答課後練習

  二,我們可以總結出:

  (1)本文故事發生的現實場面只有一個,即體育館,全文從體育館看戲開始,在體育館看戲結束。

  (2)本文中間穿插了一部分母親的回憶。

  所以,全文的結構形式是體育館(現實)──病房(回憶)──體育館(現實)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寫浩波為阿婆做熊皮手套的急切心情,表現了他的天真。

  第二部分:9-14自然段。透過我的回憶,寫出阿婆與浩波之間動人的往事,及純真的感情。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讚美孩子純潔的心靈,以議論結束全篇。

  記敘文的一般知識: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文的人稱:第一人稱(我),第三人稱。

  記敘文敘事的方式:順敘、倒敘、插敘。

  寫人,主要是描寫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至於每個具體的人物重點寫什麼,要看錶現人物的特點的需要。本文的三個人物都各有描寫的側重點,大家在閱讀時細細梳理,具體領會。本文除了寫主人公浩波對熊皮手套的特殊心情外,在開頭、結尾反覆描寫的是什麼?是眼睛。作者為什要著重寫孩子的眼睛呢?孩子天真活潑,內心世界用眼睛比用語言更能表現。因此,寫孩子的眼睛最能生動形象地寫出孩子的心靈特點。

  作者是怎樣描寫孩子的眼睛的?為什麼要這樣描寫?作者寫孩子的眼睛主要用閃亮的星來比喻。因為舞臺的燈光也是閃亮的,這就把人和景融合起來,誇張了孩子眼睛的明亮。而從星星的閃光又容易聯想到流星的轉瞬即逝,這就反襯了孩子的心不像流星。作者還用了水晶般的形容詞,也是為了寫出孩子純潔的心靈。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反覆描寫呢?這就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反覆,就是為了強調,為了突出,因為這是揭示孩子心靈純潔的集中點。這種寫法,還說明了作者的高明。

  我們同學們不妨在自己的文章裡,學習這種描寫方法,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對他(她)的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等做細緻的刻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