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測量物體的體積教案設計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測量物體的體積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運用等積變換的方法,以及聯絡某種物質的比重,透過測量相應物體的質量,計算其體積的方法,來測量和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測量的步驟,注意測量過程中的細節。體會測量中發現的規律的實質含義。
教學準備:
(1)圓柱體的玻璃容器1個,土豆1個,大小不同的鐵塊3塊,天平1架。
(2)學生合理分組,明確分工,強調合作。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一個長20釐米、寬12釐米,高30釐米的長方體鐵塊和一個稜長為20釐米的正方體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半徑為30釐米的圓柱體,圓柱體的高是多少釐米?
2、將3個不規則的鐵塊熔鑄成一個底面直徑為20釐米、高為30釐米的圓柱體,那麼這3個不規則鐵塊的體積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動手測量
(一)測量土豆的體積
1、提問:怎樣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
2、組織交流測量方法與測量步驟。
(1)準備好相應器材。
(2)測量圓柱體容器底面直徑,計算底面積。
(3)在圓柱體容器中倒入適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裡,量出水面上升後的高度。
(5)計算水的體積。
3、按要求測量土豆體積。
小組合作完成。
4、小組交流彙報結果。
三、測量鐵塊的體積
1、先讓學生用測量土豆的方法測量前兩個不規則鐵塊的體積。
2、在天平上稱出它們的質量。
3、引導學生把資料填在書上第37頁上的表格中,並計算出比值。
四、應用知識,求出第三塊鐵塊的體積。
1、提問:透過測量和計算,你發現了什麼?
2、組織交流:用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據上面2塊鐵塊的體積與質量的體積比,你能計算出第3塊鐵塊的體積嗎?
你是怎樣想的?
五、介紹“你知道嗎”
課前思考:
本課時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有兩次實驗,一是測量不規則物體——土豆的體積;二是測量不規則物體——鐵塊的體積。透過這樣的活動,能讓學生理解等積變換的思想,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兩次活動之前,我們都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和討論:實驗該如何進行?每一步的操作該如何進行?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小組成員又怎樣有效合作------等問題。而為了保證實驗活動的順利進行,課前準備工作仍需充分,特別是要準備好活動所用的物品,如土豆、鐵塊、天平、圓柱形玻璃容器等。這些準備工作要做得細緻些,考慮周全些。要讓活動有序開展,學生小組合作中的分工很重要,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裡討論一下,確定好每個人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活動時不會因為其他一些因素干擾而影響了正常的課堂秩序,畢竟活動後的思考、討論、交流也是本課時的`重點。作為教師,我們要把握好整節課的節奏,提高活動有效性。
課前思考:
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包涵的內容很豐富,是一堂很有意義和價值的課。但是這樣的課最大的困難就是全班性的操作活動,既要準備充分,又要注意準確性。
課前佈置學生先提前預習,並提出要準備哪些材料和用具,接著佈置——在家裡自己用一個圓柱的器皿試著測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比如:土豆、梨、蘋果、蘿蔔……),同時佈置有鐵塊的帶一個鐵塊過來。測量鐵塊有兩重意義,一是測量出體積,二是要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因為這個比值是個科學固定的資料,所以在測量時更要注意準確性。
課前思考: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會很高,但是課堂紀律也得維持好。課前得佈置學生預習,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家裡做實驗,正如各位老師所說的,課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
在這個活動課上我打算把練習與測試中的題目讓學生結合起來一起完成。
課後反思:
本節課原本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兩次測量活動,而且這兩次活動的目的是不同的。昨天我給學生布置的課外作業之一是回家準備一個土豆和一個小鐵塊。我去了科學老師處借了燒杯、天平。借燒杯的用意是便於學生計算,我將第一次測量土豆體積時教材提供的表格進行了修改,課中,我請學生思考:我們使用燒杯來測量土豆的體積,那麼需要收集哪些資訊,表格又該如何設計。經過學生的思考後達成了共識,認為只需收集兩項資料,即放入土豆前水的體積和放入土豆後水的體積,最後根據這兩項資料計算出土豆的體積。接著,我快速地給學生分組,並關照學生測量活動中的幾點注意事項,然後學生們開展了活動。應該說這樣的活動效果是比較好的,學生能體會到測量不規則物體時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以及能進一步理解土豆的體積就是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體積。最後,我又組織學生們練習了沈老師上一節課中補充的幾道解決問題,其中有幾題與測量土豆體積相關,學生們有了這一次活動後解決問題時基本沒有障礙。看來,測量活動還是有效果的,達到了預期目標。
很遺憾的是,學生們和我都一時無法找到小鐵塊,所以第二個測量活動無法開展。看來,只能留待他們進入初中學習物理時再作研究。
課後反思:
這堂活動課是忙碌的一節課,也讓我體會到了科學老師的不容易,光是準備一些相關的器材,我就跑了4次科學實驗室,一會忘這一會忘那的。聽了科學老師的建議,我把量杯改成了量筒,把土豆的體積切小了點,因為量筒的資料比較精確些。
當我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土豆的體積時,很多學生都認為按書上的表格計算比較麻煩,只要量出放入土豆前水的體積和放入土豆後水的體積即可。
我也沒有找到小鐵塊,所以用了砝碼代替,但在操作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誤差,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還告訴學生這個比值就是我們以後要學的密度,讓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知道一下。雖然這節活動課沒有預想的順利,但是從學生的反映來看,這個活動還是有效果的。
最後我安排學生完成了練習與測試的2題:
“有兩個同樣材質的零件,一個零件重1068克,體積是120立方厘米。另一個零件重756.5克,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主要是為了鞏固“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這一結論。但是從學生做下來的情況看,掌握的還不是很好,關鍵是平時缺乏這類題目的練習。
課後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先向學生提出測量土豆體積這一問題,討論測量方法,讓學生體會到教材所採用的方法的合理性。再出示量杯,說說還有什麼方法。
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操作能力混合編組,每組選一個組長。在宣佈實驗任務後組員們便積極行動起來。大部分學生是選用量杯直接測量出土豆的體積,用放入後水的體積減放入前水的體積,也有少數同學用自己所帶的容器按書上的方法進行測量。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能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組內互相交流,相互啟發。經過一段時間的動手實踐交流後,全班交流研究成果。
透過實驗,“轉化”的數學思想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來,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至於第二個實驗,我是讓學生計算兩塊土豆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體會到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課後反思:
很感謝潘老師上傳的內容,學習過了。文中老師的敬業精神真得好好學習!
今天在周莊小學也聽了測量物體一課,對於活動型的內容,由於存在準備工作麻煩,操作活動煩瑣,課堂組織難,實驗結果精確性差等問題,所以自己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不是很重視。但今天這一課我想很多老師都是精心準備進行測量的,至少第一個測量過程是肯定完成的,因為在平時的解決實際問題中,經常出現類似的問題,直觀的測量活動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最好策略,所以估計老師們都很重視。但對孫老師和沈老師提出的只要記錄兩個放入前與放入後的體積的資料,我有不同看法。如果使用的容器是量杯或者量筒,是可以直接看量杯或量筒中的水的體積比較,但如果使用的是一般的圓柱體的容器呢?此時必須要測量容器底面直徑、放入前水面高度與放入後的水面高度,再透過這3個數據計算放入物的體積,計算思路有兩種,方法一是分別計算兩次的體積,再計算體積差即可;方法二是用底面積乘上升的水的高度,且方法二計算過程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