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五峰遊記》教案
李大釗《五峰遊記》教案
一、教學目的
1、知識:學習本文用簡潔的語言記遊的手法;理解作者在記遊中所寄寓的感情。
2、能力:誦讀能力;閱讀分析能力。
3、德育:瞭解李大釗的先進事蹟,學習其精神;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誦讀課文。
5、目標難點:作者抒情的方式。
二、教學過程
(一)前一課字詞;背誦課文
(二)研討新課
1、作者介紹和背景
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1913年留學日本,曾參加反袁世凱運動。1916年回國,歷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和《新青年》雜誌編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黨成立後,負責北方區黨的'工作。1927年,被軍閥張作霖霖逮捕後殺害。
1919年秋與1924年春,他為了躲避反動派的緝拿,先後兩次到五峰山隱居。本文記載的是他1919年初秋到那裡避居的一段生活。在那裡寫革命的文章,累了就賞景。
2、找一朗讀好的學生範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
3、齊讀課文。
4、閱讀分析課文(投影閱讀題)。
A、第二段描寫的山景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原文中找出)
山景新鮮
B、如何新鮮?(討論)
石徑崎嶇;松林密佈;民居清妙;果園片片;泉水潺潺;微雨濛濛。
C、如何理解民居清妙中的清妙?
清雅、美妙之意。在滿山綠樹中,偶見三兩間民居,在碧海中浮現,成了富有特色的點綴,增添了生活情趣,令人產生清雅美妙之感。
D、速讀課文,想想這篇課文寫了五峰山哪些方面的景觀?
提示:有自然景觀和生活景觀
自然景觀:上山路上風光;山腹勝境;山中樹木;山中風雨。
生活景觀:韓公祠山居生活;山中游人;山中風氣;人們求雨。
E、作者在描寫景觀時,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對優美壯麗的自然景觀的熱愛
對情趣盎然的山居生活的欣賞
對山民果收不佳的憂慮
對遊人吃喝的厭惡
對夜不閉戶的良好風氣的讚頌
對群眾求雨解旱情的關心
F、抒情的特點是怎樣的?
作者對景物的讚美之情流露在字裡行間。
G、本文描寫景觀的語言簡潔,舉例說明。
石徑崎嶇泉水潺潺松林密佈碧波萬頃環抱如椅煮飯烹茶夜不閉戶高枕而眠波濤澎湃
5、結合板書小結課文(引導學生說)。
三、板書設計(佈置作業)
五峰遊記
李大釗
山路風光;山腹勝境;山中樹木;山中風雨自然景觀語言簡潔
韓文公祠;山中游人;山中風氣;山民求雨生活景觀情感流露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