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軸的秘密教案及反思

輪軸的秘密教案及反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瞭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透過實驗瞭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裡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彙報資料,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掛在輪上

  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遊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遊

  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透過實驗和遊戲瞭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 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資料,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資料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資料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資訊反饋】:

  科學教學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實踐。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體現學生主體。在教學中我安排了3次小組合作實踐活動,併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學生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感知了輪軸裡的秘密。從一開始出示水龍頭引出,到後續的幾個探究活動。學生們在疑問、在思考、在討論、在實踐、在總結、在驗證……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正說明課堂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屬於了學生。在教學中,本節課凸顯了以下幾大亮點:

  亮點一:教具的最佳化。

  在玩螺絲刀的環節中,教師自行增加了一個“螺絲刀吊水瓶”的遊戲中,在遊戲中作了一個大膽的改進,增加了一種玩法:在輪上裹上毛巾,再轉動輪吊起水瓶。雖然只用了毛巾這一種方便簡易的材料,卻達到了極為不錯的效果。使學生在輪軸原理探究這個環節前,已對“輪越大越省力”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為後續探究打下基礎。在輪軸原理探究環節後,又再次質疑:現在誰能告訴大家為什麼輪裹上毛巾會感到更省力?從而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輪軸原理探究這個環節中,課堂中使用的實驗器材設計比較巧妙,透過往上套輪圈使輪擴大,真正做到了同軸不同輪。有了這樣精巧的實驗材料,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輪越大越省力的原理。材料在課的重難點突破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亮點二:活動的改進。

  在本節課中,教師很好地對教材中的幾個活動進行了處理。在揭示輪軸概念前,教師安排了讓學生來擰取下輪子的水龍頭,讓學生既對輪軸的組成加深了印象,又使學生產生了探尋輪軸秘密的興趣。在“比誰力氣大”這一遊戲中,透過兩人一組,每組做兩次,學生輪換握住螺絲刀的部位的設計,使學生不拘泥於成敗本身,而是聚焦於原因分析。在“比誰力氣大”遊戲之後,我設計了用螺絲刀吊水瓶的遊戲,學生從三次玩法中充分感受到了輪上省力、軸上費力,在輪上加上毛巾更省力。大大節省了原本的探究時間,從而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輪軸原理的研究上,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在輪軸原理的研究中,我採用了大塊的活動時間,共用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一個接一個的持續探究。在持續探究後進行整體的討論分析。多次實驗,一次分析,給學生以思考、探究的空間,使最後的彙報更為豐富,更具條理。

  亮點三:螺旋地上升

  本節課旨在體現過程與概念的雙螺旋上升。課一開始,教師就得出了輪軸的概念,其實孩子此時對概念是模糊的,文字概念的呈現只是為了便於交流。在得出文字概念後,教師又引領學生經歷了一個個涉及概念本質的活動,使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不斷深化,最終建立起了對“輪軸”的完整概念。

  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對學生原有的認知情況瞭解不夠,在具體問題的交流中還應該給於學生更多的空間,……這些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磨練、改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