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元素週期律》優秀教案

初中化學《元素週期律》優秀教案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第二節《元素週期律》。本節課採用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資料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週期律。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元素週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上歸納得出的,因此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週期律的理論基礎。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週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重要的基礎理論。透過對本節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元素週期律為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後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非金屬性的週期性變化。

  (2)瞭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週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從而理解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發現規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保持辨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尊重事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

  (2)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

  難點:

  (1)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

  (2)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學情分析

  到目前為此,學生已經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鹼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為本章創造了必要條件。但由於在初中的學習中,教師對初中教材大綱的把握不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導致了高一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也深淺不一。

  教學方法

  學法引導

  透過閱讀,瞭解並歸納1~18號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的週期性變化,匯出元素週期律。

  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係,揭示元素週期律的實質。

  透過觀察、分析實驗的現象,總結歸納出元素週期律,再與理論推導的進行比較、統一。

  透過一定量的練習訓練,鞏固所學知識。

  教法

  本節課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可採用誘思探究法——透過自學、討論、對比、實驗、設疑等方式誘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歸納、推理、探究。透過實驗啟發討論等方法。

  重、難點突破辦法

  教學中注意對舊知識的複習,更應注意剖析新舊知識的區別與聯絡、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實現由未知向已知、由淺入深的轉化。

  透過課堂討論的形式,啟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積極、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以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程度設計

  設疑激趣——多媒體演示——啟思誘導——小組討論——歸納——實驗引探——討論——歸納——歸納總結

  課時安排為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採用以舊引新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堂,整個課堂的目標完成的設計即是老師組織學生在課堂活動的過程。不斷將學生引入學習新的知識,激發思考新問題,使學生有課堂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教學過程可分五步進行:

  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律性。將質子數1~18的元素,從電子層數、最外層電子數兩個方面分析,組織學生按同一橫行元素和同一縱行元素兩個方向研究、討論,從而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的適當時候,引入“原子序數”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樣,先討論、歸納,再比較驗證,最後分析總結。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律性。組織學生根據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F、Na—Cl的主要化合價。對照表5-5進行驗證,完成表5—8,得出結論。

  研究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

  先引導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推測在同一週期中,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律性。

  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的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透過Al2O3、Al(OH)3與酸、鹼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組織學生將本節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週期律。

  讓學生完成一些有關的課堂練習題,以進一步鞏固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