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精選6篇)
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減法的一些簡便運算,並會在實際計算中應用.
2.透過學習加、減法的簡便運算,逐步培養學生的簡算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並掌握加、減法簡便運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明確要加的數或要減的數是接近哪個整百、整十數;加上或減去整百、整十數,多加了或多減了多少.
教具和學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減法的意義是什麼?
2.根據1745+980=2725,直接寫出下面的得數.
2725-1745=( ) 2725-980=( )
3.口算下面各題.
574+200 476-300 247+20
352-200 615+300 113+60
(二)探求新知
1.匯入:利用複習中的口算最後一道題113+60.
教師敘述:同學們會很快地計算出113+60的得數,因為60是一個整十數.那麼,怎樣很快計算出象113+59這樣算式的得數呢?首先我們要研究加、減法的一些簡便演算法.(演示課件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出示課題) 下載
2.教學例1.(演示課件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出示例1) 下載
育民小學圖書室新買來130本圖書.其中故事書46本,科技書34本,其餘的是連環畫.買來連環畫多少本?
(1)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自己解答.
130-46-34 130-(46+34)
=84-34 =130-80
=50(本) =50(本)
(2)學生討論:兩種演算法結果怎樣?哪一種演算法比較簡便?
(3)教師提示:
從130裡依次減去46和34,等於從130裡減去46與34的和.
3.學例2.(演示課件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出示例2) 下載
計算295-128-72.
(1)讓學生觀察題裡的數目有什麼特點?
(2)讓學生聯絡例1同桌進行討論怎樣計算比較簡便,為什麼?
(3)教師強調:從295中依次減去128和72,等於從295中減去128與72的和.而這兩個數的和恰好是整百數,所以,先算 (128+72),再算295-200,計算起來比較簡便.
4.完成55頁做一做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567-55-145 470-254-46
(三)鞏固發展
下面各題,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263-96-104 970-132-68
400-185-15 472-126-124
168-28-72 437-137-63
244+182+56 200-173-27
124+68+76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加、減法簡便運算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實際計算中可以使計算簡便,提高同學們的計算能力.
(五)佈置作業
教材58頁7、18題.
7題:下面各題,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263-96-104 970-132-68
400-185-15 472-126-124
18題:學校買來2500張白紙,第一次用去365張,,第二次用去335張,還剩多少張?
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5頁的例1、例2,練習十二的第7—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從一個數裡連續減去兩個數,改為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的簡便演算法。
2.透過求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為學習簡易方程和列方程解應用題做較好的準備。
教學重點:
求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教學難點:
理解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係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出示例1:育名小學圖書室新買來130本圖書。其中故事書46本,科技書34本,其餘提連環畫。買來連環畫多少本?
指名學生讀題,並說一說,這道題可以用幾種方法解答,再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出來。解答完後,指幾名學生說說是怎樣解答的,教師板書出兩種解法:
130—46—34 130—(46+34)
=84—34 =130—80
=50(本) =50(本)
引導學對比這兩種解法:
“這兩種解法有什麼區別?”(第一種解法是先從總本數中減去故事書的本數,再從減得的差中減去科技書的本數,求出連環畫的本數;第二種解法是先算出故事書與科技書的和,再從總本數中減去求出的和,求出連環畫的本數。)
“它們的結果怎樣?”(兩種演算法的結果相同。)
“這道題用哪種方法計算比較簡單?”
使學生初步理解:從一個數裡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在這道題中用後一種解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計算295—128—72。
先出示學生觀察題裡的數目有什麼特點,想一想:能不能用學過的知識使計算簡便。然後引導學生聯絡例1思考:因為128與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數,從295中依次減去128和72,等於從295中減去128與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計算起來比較簡便,教師邊分析邊板書出計算步聚:
295—126—72
=295—200
說明虛框中的計算步聚初學時可以寫出來,以後可以省略不寫。
2.做第55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說一說簡算的依據是什麼。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二的第7—12題。
1.第7題,學生做完後,教師還可以再增加幾道百數減去兩位數的題,如:300—53,400—67等,讓學生口算。
2.第8題,讓學生自己填數,並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第9題,先讓學生自己做,訂正時,說一說口算方法的依據。
4.第10題,計算時,告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寫不寫簡算過程。
5.第11、12題,這兩題是接近整趕緊、整百數的簡便演算法,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著重讓學生說出多加了的要求減去,多減了的要加上。
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68~69頁減法的一條運算規律及其應用(例1例2),“練一練”,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從一個數裡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從這個數里減去兩個數的和的運算規律,學會應用這種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抽象的思維能力,以及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 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課。剛才我們用簡便方法,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加減法的一些簡便演算法。(板書課題)透過學習,要能步認識減法運算中的一些規律,並能應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的能力。
二、教學新課
1.教學減法的運算規律。
(1)教學第68頁的應用題。
出示題目,讀題。
指名學生口答解題算式,老師板書一種方法的算式和結果。
提問:第一種演算法是怎樣想的?求還剩多少米,還可以怎樣算?(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算式和結果)
第二種演算法又是怎樣想的?
這兩種演算法都是求的什麼問題?從一個數裡連續減去兩個數,實際上就是從這個數里減去什麼?所以兩種演算法的結果怎樣?說明哪兩個式子相等?[板書: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問:從360裡減去87和113這兩個數,等於從360裡減去什麼?
(2)題組的計算、比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頁下面的題組。
請大家在課本上把這幾道算式計算一下,看看每組裡的兩個算式的結果有什麼關係,在o裡填上適當的符號。
讓學生口答練習結果,老師在o裡板書等號。
提問:從第一組兩個算式裡可以看出從30裡減去4和6兩個數,等於從30裡減去什麼?第二組呢?第三組呢?
(3)歸納運算規律。
在這三組算式裡,每組算式之間都有什麼共同特點?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出運算規律,並讓學生看課本上的結語讀一讀。
(4)根據規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456—102=456—100 o 2
提問:前兩題為什麼o裡都填加號?第三、四題為什麼o裡都填減號?為什麼456一102等於456—100—27
說明:應用這一規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2.教學簡便演算法。
(1)教學例1。
出示例1。提問:這道題裡兩個減數可以湊成怎樣的數?根據剛才學習的減法運算規律,怎樣算比較簡便?為什麼?
誰再來說一說,這道題用簡便演算法可以怎樣想?
按照這樣想的過程,黑板上的題怎樣算?(板書簡便演算法的計算過程)
:例1裡兩個減數可以湊成整百數,就先求出兩個減數的和,再從724裡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這樣算比較簡便。
(2)計算724——(224+30)。
出示題目。
提問:這道題是724減去兩個數的和,大家看一看這三個數,先算加法會簡便嗎?你發現從724裡先減去哪個數比較簡便?為
什麼?接下來再怎樣算?為什麼還要用減法減去307
誰來說一說這道題怎樣計算?(老師板書計算過程)
板書時結合提問:為什麼等於724—224—307並說明這是把剛才的規律反過來應用。
:這道題是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和,由於724減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過來應用剛才的規律,從724裡先減去224,再減去30。這樣算比較簡便。
(評析:這裡補充了這一型別的練習題進行講解,不僅使學生認識這一運算規律還可以反過來應用,加深了對這一規律的理解,還可以為下面例2的教學作好鋪墊,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和掌握應用這一規律使計算簡便的關鍵。)
(3)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減數301接近幾百?可以看做哪兩個數的和?這樣,400—301就可以寫成400減去哪兩個數的和?[板書:=400一(300+1)]現在你能看出怎樣算比較簡便嗎?(板書計算過程)
誰能說一說,這道題用簡便演算法是怎樣想的?
追問:這裡是怎樣用剛才學到的規律的?(反過來用)
:當減數接近整百數又比整百數稍大一點時,可以把它看成是幾百加幾的和,反過來應用剛才的規律,先減去幾百,再減去幾,這樣算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2題。
(1)指名兩人板演左邊兩題的連減題,其餘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提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2)指名兩人板演右邊兩題,其餘學生做在課本上。集體訂正。提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3)提問:這裡四道題的簡便演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樣的數?
指出:這裡應用減法的運算規律簡便計算,關鍵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數再減。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數,就可以應用規律使計算簡便。
2.練習十四第1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問:第(1)題裡兩道算式結果是不是相同?第(2)題呢?這說明了什麼?
第(1)題裡哪個算式的計算比較簡便?為什麼?第(2)題裡哪個算式的計算比較簡便?為什麼?下面一個算式的計算為什麼不簡便?(兩個數的和不是整百數)
你能看出這樣的題在什麼情況下就可以用簡便方法算嗎?(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數以後再減)
四、課堂
今天學習的減法運算的規律是什麼?應用這個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時,關鍵要看什麼?
五、課堂作業
練習十四第2、3題。
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掌握一個數加上(或減去)一個略小於整十、整百的數的簡便演算法,能夠合理、靈活地進行簡算。
2.在將生活中常見"事理"提煉為簡算"算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並讓學生在這一提煉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用數學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掌握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簡算的算理。
教學策略:
創設情境,為"算理"配個生活原型,將抽象的"算理"外化、物化,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順利地理解、掌握簡便演算法。
教學用具:
面額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幣若干張、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舊引新
1.下面的數最接近哪個整十數或數百數?
6919710488299406
2.填空。
78=80-( ) 99=100-( )
201=200+( ) 87=( )-( )
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會碰到人民幣收進、付出的計算。小紅的媽媽開了一個小商店,星期天她去進貨,留下小紅在商店裡賣東西,大家來看小紅碰到了什麼情況。
二、實踐探究
(一)教學例1、例2,加法的簡算。
1.實踐
(1)投影顯示"一區":這位顧客應該怎樣將錢搭配起來付給小紅?哪種搭配方法最簡單?
一區
一位顧客要買一桶油,價錢59元。
二區 原有= 100元 10元 1元 1元 1元
172元 收入= 50元 5元
2元 2元
三區 原有= 100元 10元 1元 1元 1元 收入= 50元 10元 付↓出
師出示面額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的人民幣若干張,學生討論得出最簡單的搭配方法:1張 、1張 、2張 。
(2)投影顯示"二區""原有"行:小紅原有多少元?
投影顯示"二區""收入"行:賣掉這桶油後,小紅共有多少元?學生列式(師板書:113+59)並用豎式計算結果(投影顯示:現有172元)。
(3)小紅和顧客之間有沒有更簡便的收付方法?
①學生思考、討論得出:顧客付給小紅1張 ,1張 ,小紅找還。
②驗證:一生扮演小紅,身邊有鈔票:1張 、l張 、3張 (共113元)。一生扮演顧客,付給小紅1張 ,,1張 共60元),小紅找還。這時小紅身邊有 172元,與筆算結果相同。
2.提煉。
投影顯示"三區"。
(1)請同學們把小紅收、付款的情況按"原有、收入、付出"的順序口述一遍。(原有113元,收入60元,付出1元。)
(2)小紅收入60元,付出1元,實際收人多少元?為什麼要付出1元?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重點小結第二問:小紅應收入59元,先收入60元,多收入了1元,所以要再付出1元。
(3)將口述的小紅收付款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板書:113+60-1)。這個算式與113+59的結果相等嗎?能否直介面算出它的結果?(板書:113+59=113+60-1=172)
(4)聯絡收、付款情況,說一說這個算式的實際意義。
學生口述後師小結,突出"付整找零"的思想。
3.反思。
(1)觀察算式"113+59=113+60-1"思考:①為什麼原來加59現在改為先加60,而不是先加50、70或其它的數?②為什麼加上60後還要再減而且是減去1而不是其它的數?
(2)學生思考、討論得出:①60是最接近59的整十數。②原來加59,現在先加60,多加了1,所以要再減去1。
4.演繹、概括。
(1)出示:276+98=276+( )○( )=( )
①怎樣填?②為什麼這樣算?
(2)觀察、思考:①這兩個算式中的加數有什麼共同點?②演算法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113 + 59 = 113 + 60 - 1 = 172
276 + 98 = 276 + 100 - 2 = 374
略小於 整十
一個數 + 整十整 = 這個數 + 整百 - 多加的數
百的數 的數
5.應用。
完成例1、例2後的'"做一做"。
(二)教學例3,減法的簡算。
1.實踐、提煉。
明天是媽媽的生日,爸爸去商店想為媽媽買一件生日禮物。根據他帶的錢和商品的價錢,同學們看看,買什麼合適?
投影顯示:
爸爸帶的錢 100 50 10 5 商品價格 套裝 戒指 項鍊 皮鞋 ↓ ↓ ↓ ↓ 280 97 1160
58
(l)(買戒指)爸爸帶了多少元?買戒指後還剩多少元?怎樣列式?
生觀察、列式並用豎式計算:165-97=68
(2)想一想,爸爸應怎樣付錢?營業員找回多少元?你能用算式表示出爸爸"原有、付出、找回"這一付錢的過程嗎?口算這個算式結果。
生口述爸爸付錢的過程並用算式表示:165-100+3=68
(3)營業員為什麼要找回3元?
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後小結:應付97元,現在先付出100元,多付出3元,所以找回3元。
(4)上面兩種演算法結果二樣嗎?哪種方法好?
板書:165-97=165-100+3=68
(5)聯絡爸爸付錢的情況,說一說上面這個算式的實際意義。
學生口述後師小結,突出"付整找零"的思想。
2.反思、概括。
(1)討論:①為什麼原來減去97,現在改為先減去l00而不是減去200或其它的數?②為什麼減去100後再加3,而且加的是3而不是其它數?
(2)想一想,如果買皮鞋,應怎樣付錢?找回多少元?還剩多少元?你能列式並很快說出結果嗎?
生答師板書:165-58=165-60+2=107
(3)觀察、思考:
①下面兩個算式中的減數有什麼共同點?
②演算法上有什麼共同點?
165 - 97 = 165 - 100 + 3 = 68
165 - 58 = 165 - 60 + 2 = 107
一個數 - 略小於整十數目的數= 這個數 - 整十數目的數+ 多減的數
百的數 的數
3.應用。
完成例3後的"做一做"。
三、練習鞏固
1."算理"專項訓練:練習十第1題。
2.簡便演算法基本練:練習十第2、4題。
3.變式練習:練習十第3、5題。
4.引申綜合練:判斷對錯。
124+ 98=124+100-2=222…………()
167+201=167+200-1=366…………()
275-199=275-200+1=76 …………()
432-202=432-200+2=234…………()
四、課終總結
1.一個數加上(或減去)一個略小於整十、整百的數,怎樣算簡便?為什麼這樣算?
2.本節課所學的加法和減法的簡算的演算法上有什麼共同規律?引導學生比較、總結:都是先將略小於整十、整百的數看作整十、整百數計算,然後再調整:多加了要減去,多減了要加上。即先算整、再找零。這樣可算得又對又快。
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 篇5
一、說設計理念:
大家知道:教師教學的本質就在於幫助、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重在於體驗、感悟和共享;教學活動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評價教學的標準主要看學生的投入、樂學與善思。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的嶄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當前數學教育、數學教學的意義和任務。
我的教學指導思想和設計理念是: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學生的實際需要、關注學生的認知風格、尊重學生的思維程序、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徹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習的過程更多的還給學生,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二、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數加減法簡便演算法。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小數加減法簡便演算法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了整數的運算定律和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提出的,簡便計算這節課內容較少,而且比較簡單。所以,學生能夠透過觀察、猜想、驗證,很好的得出“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的規律。此規律的得出,不僅很好解決了從整數的簡算到小數簡算之間的過渡,而且在此過程中再一次地複習、鞏固了加減法的基本運算定律,使學生深刻地感知了運算定律,為後繼的簡算教學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3、教學目標確立:
知識與技能:
1、透過有限個例證明使學生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能根據資料特點正確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和減法的性質進行簡便運算。
過程與方法:透過嘗試自學,透過觀察對比掌握簡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的活動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增強最佳化意識,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教學重點:判斷小數加減法是否可以簡算。
教學難點:能根據題目資料特點正確的進行簡算。
三、說教學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由於本節課教材的內容與前面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有密切的聯絡。教學中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嘗試教學、情景教學法和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感知、驗證、認識、歸納,教師透過扶放結合,讓學生探究、討論,最後得出結論,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判斷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說學生學法:
1、結合教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觀察、分析比較、歸納、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讓學生學會從新、舊知識的聯絡中,去發現規律,掌握新知,培養學生類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師從旁引導,學生自學,嘗試練習等,訓練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規律。
五、說教學設計:
1、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材料教,更是一種創造和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和選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學習材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本節課拋開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題,從學生自主編寫的習題選擇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從自己編寫的題目入手,透過教師改編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簡便計算的學習,建立簡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我認為這樣選擇材料不僅有助於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2、創設情景、走進生活、對比概括。透過情景設計驗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經歷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算的過程,理解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教材給出了一個班四位同學50米跑的成績,讓學生計算他們參加4×50米接力賽可能的成績,也就是跑4×50米的時間,要把4個同學50米跑的時間加起來。採用對比的方式呈現兩位同學不同的計算思路,一種是按順序計算,另一種是根據資料的特點,運用加法運算定律把能湊成整十的數先加起來。透過對比,使學生直觀感知加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並進一步體會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計算確實方便又快捷,使學生在今後的計算中,能根據資料特點自覺地應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努力給學生提供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本節課我沒有依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先學規律,後實踐計算方法,而是倒過來,先計算體驗,再驗證得出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的規律。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從學生的知識背景出發,學生已經學過整數的運算定律和小數加減法,並能進行小數加減法的口算,另外,孩子發現一個問題後,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結果,為了照顧孩子的學習特點故做出上述處理。完全讓學生自主探究,使其經歷一個舉例、比較、交流、驗證、概括這樣一個全過程。儘量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同時也努力使學生保持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4、 邊學邊練,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髮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透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散練習邊學邊練,並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及時調整教學狀況,透過“課堂百草園” 等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驗數學的價值,同時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學會欣賞自我。
六、初步預計:
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透過嘗試自學,透過觀察對比掌握簡算方法,學生的素質相應的會有所發展。
本節課引出的幾點思考
1、課程改革的關鍵還是教師觀念的改變,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透過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課堂的活動設計得有實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僅要解決 “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還要解決學生“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一定要聯絡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特點為出發點。
3、學生的學習應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重視學生的差異性,不能把一堂課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和結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興趣的引導上。
七、教後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整個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我的感悟和收穫:
1、靈活運用教材,創設生活情景,實現知識遷移
計算課對孩子們來說,往往是枯燥無味,怎樣的教學過程能吸引學生,點燃學生求知的慾望,能讓學生始終帶著飽滿的熱情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認真研讀教材和教參後,我發現教材主題圖所呈現的運動會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些遠了,以此激發學生興趣有些勉強。
2、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從而進一步關注“人”的發展。所以我們的數學課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在這節課的中,我試圖讓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根據已有的經驗嘗試解決問題,並且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據,並且對探究出的計算方法進行驗證,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學生獲得是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思維在這個開放的空間裡被激活了,這不得不讓我們相信,學生確實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
3、關注學生情感,以評價促進學生善思樂學
有一句話所有教師都深知,卻又讓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句“相信你,給你時間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當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時“我非常的欣賞你的獨特見解”。當學生們在合作的時候,學生們在交流的時候,小組的相互評價,同學的相互評價,和老師的評價相呼應,更是讓學生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們始終在民主、和諧、愉悅的氣氛中學習著,探究著。
(1)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演繹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顯得有些倉促,在以後的課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學生思維的不同,個性的差異,多問:“誰有不同想法”“誰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2)課堂上如何解決個體與群體的矛盾,縱觀整個課堂,全班交流的時候,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維,發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學。特別是一些思維活躍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個課堂的思維,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也總有一部分學生默默無語。我們老師往往從個體裡獲取群體的資訊,我覺得也是有些偏頗的,如何解決這樣的群體與個體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比較開放的,在開放的教學中教師如何順著學生的思維走,把學生思維閃光點作為“挖掘點”,心裡時刻裝著學生,而不是裝著教案,讓課堂不僅是學生的知識的源泉,更是學生個性張揚的舞臺,如何才能做到這些,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應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提高自己專業素質。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這些缺憾,才讓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課堂,讓我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走的更遠,走的更踏實。
小學四年級《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6頁的例1、例2,第76頁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十八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初步掌握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加、減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加、減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少先隊採集中草藥。第一小隊採集了1250克,第二小隊採集了986克.兩個小隊一共採集了多少克?
讓學生先解答,再說一說整數加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2.筆算。
4.67+2.5=6.03+8.47=8.41-0.75=
讓學生列豎式計算,指名說一說自已是怎樣算的,並注意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二、學習新知
1、學習例1。
(1)透過舊知識引出新課.
教師再出示一次複習的第l題,把已知條件和問題稍作改動,變成例1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引導學生比較整數加法和小數加法的意義。
教師:例1與複習中的第1題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例1應該用什麼方法計算?為什麼要用加法算?
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說出從複習的第1題可以看出整數加法的意義是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從例1可以看出小數加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法的意義相同,也是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因為要把兩個小隊採集中草藥的千克數合起來,所以要用加法計算.
(3)引導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師板書橫式以後,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寫豎式,並提出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1)為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
(2)整數加法應該怎樣算?
然後讓學生計算,算完後接著討論:
(3)得數7.810末尾的0怎樣處理?能不能去掉?為什麼能去掉?
2.讓學生做第76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檢查學生是否把小數點對齊了,最後集體訂正。
3.引導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計算法則。
教師: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啟發學生說出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都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小數加法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能使相同數位對齊。
4.學習例2。
(1)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得出小數減法的意義。
教師:例2的條件和問題與例1比有什麼變化?例2的數量關係是什麼?啟發學生說出例2是已知兩個小隊採集中藥材的總數和第一小隊採集的千克數,求第二小隊採集的千克數;
可以看出小數減法也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所以它的意義與整數減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利用知識遷移使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的算理。
讓學生聯絡小數加法小數點對齊的算理,說一說小數減法小數點為什麼要對齊。
然後教師把千克數改寫成克數並列出豎式,提問:個位上是幾減幾?接著讓學生看小數減法豎式,提問:被減數千分位上沒有數計算時怎麼辦?利用小數的性質使學生理解被減數千分位上沒有數可以添0再減,也可以不寫0,把這一位看作0來計算,以後在計算時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這樣處理。接著讓學生計算,教師巡視,檢查學生小數點是否對齊,被減數千分位的處理是否正確,得數的小數點點得是否正確。
5.比較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的計算法則。
讓學生討論小數減法與整數減法在計算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使學生明確這和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的關係是一樣的。
6、小結。
教師:透過學習上面的知識,小數加法和小數減法的計算法則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啟發學生說出小數加減法計算時都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都要從最低位算起。然後教師把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完整地說一說。並讓學生看書上的法則,齊讀一遍。
7、做第78頁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題目。
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計算並驗算的。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八的第1-2題。
1.做第1題,教師先說明題意,要根據加法算式來寫減法算式的得數,不用再列式計算。學生做完之後,可以提問:你是根據什麼來寫減得的差的?使學生加深對小數減法的意義和加減法關係的認識。
2.做第2題,讓學生獨立做,可以要求學生驗算。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訂正時,針對學生易出錯的地方重點說一說。
板書設計: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例1:少先隊採集中草藥,第一小隊採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隊採集了
4.075千克,兩個小隊一共採集了多少千克?
3.735+4.075=7.81(千克)
答:一共採集了7.81千克。
例2:少先隊採集中草藥,兩個小隊一共採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隊採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隊採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隊採集了4.07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