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案設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積累詞彙。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感受生命的珍貴和愛心的無價。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準備
李博士相關資料、照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一、切入課文內容,指導朗讀,理解感悟
1.《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和臺灣花蓮之間的故事。因為真實,因為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著我們。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小組交流:給小組內同學讀一讀特別令你感動的句子和段落。
4.全班交流。(交流令你感動的句子以及感動的原因)
範例:
(1)最後一段。朗讀:“小錢得救了……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感動的原因是小錢得救了。這是一個美好的結果,患有嚴重白血病的小錢最終得救了,很多人在這樣的時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淚,這是一種感動)
(2)第五段。朗讀:“針頭向皮膚刺去……經過一次又一次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
這段中有一個詞語“突如其來”,你們怎樣理解?
(發生很突然。餘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來的餘震中,還要進行手術,真是令人感動)
(3)第二段。朗讀:“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終於在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小錢只有18歲,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難醫治;骨髓很難找,終於找到了,真讓人高興。)
小錢患的是白血病,他的“生命就像即將枯萎的花苞,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花朵綻放。”
(4)第四段。朗讀:“在這場災難中……期待著他的骨髓。”
(這位青年無法顧及家人的安危捐獻骨髓,因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給予是快樂的!很令人感動。)
四、深入閱讀文字,整合資源,深刻體會
1.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無私的給予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讀讀課文,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2.學生快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3.全班交流。
(1)感謝為他捐獻骨髓的那位臺灣青年。
(小錢患的是嚴重的白血病,目前,最有效的`醫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對捐獻骨髓懷有恐懼心理,害怕會影響自己的健康,其實目前還沒有發現捐獻骨髓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有很多人沒有捐獻骨髓的意願。而這位臺灣青年是一位志願捐獻骨髓的先行者,小錢應該感謝他,我們也應該感謝他!餘震有大有小,房屋隨時都可能倒下來,生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卻冒著生命危險捐獻骨髓,並且當時無法顧及親人的安危。)
引導學生進行想象:
又一次餘震發生了,大地開始顫抖,房屋開始搖晃,窗戶上的玻璃啪地掉下來了,身體下的病床吱吱作響……但是,這個青年人仍躺在病床上。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多大的決心。
有感情地朗讀第4、5自然段,讀出自己內心的感動。
在大地震過後,在劇烈的餘震中,冒著生命危險,為海峽另一邊的小錢捐獻骨髓,用自己的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2)感謝李博士。
(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從臺灣青年身上抽取骨髓,並一路奔波送到杭州,為小錢做了骨髓移植手術。)
(這位李博士就是臺灣的骨髓移植專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樣令人尊敬。他主持創辦了臺灣慈濟骨髓捐獻中心,救助了眾多的白血病患者。他已經上百次攜帶著臺灣同胞捐獻的骨髓來到大陸。讓我們記住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
深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臺灣和大陸現在還沒有直接通航,臺灣當局不允許飛機直接飛到大陸,只能到香港中轉。儘管臺灣和大陸之間隔著一條海峽,還有很多人為的阻隔,但還是不能阻隔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理解“奔波”,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4.想象拓展,啟迪心靈
(根據國際上骨髓捐助的有關規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內是不能見面也不能知道對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後就可以了。)我們來想象一下,一年以後的某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會是怎樣的場景?
五、總結全文內容,點明主題,深化印象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需要我們去幫助,也許僅僅是一句溫暖的話,或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但是,卻能給別人很大的鼓勵和幫助,也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很大的快樂,因為給予是快樂的!
備課拓展資料:
關於臺灣慈濟醫院
慈濟醫院位於臺灣花蓮市,1986年正式啟用。1993年,成立了臺灣地區首座骨髓捐贈中心——慈濟骨髓捐贈中心,後發展成為慈濟骨髓幹細胞醫學中心。現登記在冊的志願供髓人數已達20餘萬,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骨髓捐贈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骨髓資料庫。
截至目前,慈濟醫院已向大陸供髓約180例,每一例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著名血液病專家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專家,1935年出生於臺灣,1972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李博士在美國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時,發現大量患白血病的華人由於沒有合適的骨髓配型,無法得到醫治而死亡,便於1992年回到臺灣,開始致力於建立華人骨髓資料庫。
白血病的治療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惡性血液病。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化療、放療等方法遏制病變的白細胞,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這種方法的副作用大,複發率高,不但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對家庭、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國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將骨髓移植運用於白血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起,幹細胞移植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了成功。
骨髓是還沒有分化成紅、白細胞的母細胞,就像還沒有分杈的樹幹,把它植進白血病患者體內,就可以繼續分化、造血。骨髓捐獻者捐出的幹細胞,約佔自有量的5%。目前看來,捐獻骨髓對身體沒有明顯傷害。我國大陸的骨髓庫起步較晚,人們對捐獻骨髓的知識欠缺,意識淡薄,目前各地捐獻志願者的庫存資料有限,這就為尋找配型相符的骨髓帶來了很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