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自然資源課堂教案

工業與自然資源課堂教案

  【教學設計】

  1、本課採用多媒體技術,將理論知識形象化。

  2、採用錄象和講述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3、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以達到相互交流資訊的目的。

  【案例描述】

  (複習匯入)略。

  (新課教授)

  一、原材料資源

  1、: 來自農業——一部分

  來自自然界——大部分

  2、人類使用的歷史發展

  石器時代 鐵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電子計算機時代

  (看一看,想一想)結合書上的“讀與思”展開。

  4、礦產資源

  非金屬 金屬

  有色金屬 黑色金屬

  (練一練)學生活動

  二、能源介紹:

  1、太陽能:太陽是一個巨大、久遠、無盡的能源。太陽能是太陽內部連續不斷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產生的能量。地球上的風能、水能、海洋溫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質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於太陽;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從根本上說也是遠古以來貯存下來的太陽能,所以廣義的太陽能所包括的範圍非常大,狹義的太陽能則限於太陽輻射能的光熱、光電和光化學的直接轉換。

  太陽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資源豐富,既可免費使用,又無需運輸,對環境無任何汙染。但太陽能也有兩個主要缺點: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強度受各種因素(季節、地點、氣候等)的影響不能維持常量。這兩大缺點大大限制了太陽能的有效利用。

  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知道利用鋼製四面鏡聚焦太陽光來點火;利用太陽能來乾燥農副產品。發展到現代,太陽能的利用已日益廣泛,它包括太陽能的光熱利用,太陽能的光電利用和太陽能的光化學利用等。

  2、核能

  開始:1941年12月,在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下,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了名為“曼哈頓工程”的計劃,要趕在希特勒之前,全力以赴研製出原子彈。從1941年至1945年,歷時5年,共動員了50萬人,15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耗資20億美元,用電佔全美國電力的1/3。原子彈的實際製造是在後來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科學家奧本海默的領導下,於1943年末完成的。1945年7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國政府將兩顆原子彈先後投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迫使日本帝國主義投降。

  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能開始被用於和平事業。1954年6月,前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儘管它只有5000千瓦的發電功率,但它揭開了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紀元。核能發電作為一種新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40多年來,世界核電發展史證明了核電是一種經濟清潔和安全的能源。發電站的.綜合成本比核電站要高出38%。法國的核電成本只是燃煤火電的52%,燃煤火電站會向大氣排放大量汙染物,而核電站不會排放任何汙染物。到1995年,全世界共有432座核電站在運轉發電,中間只發生過兩次放射性物質外洩事故,而且都是由於操作失誤引起的。自1988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之後,世界各國已不再使用本身欠安全的石墨堆,而且增加了安全殼保障措施,我國核電站採用的就是較為先進的壓水堆。因此,核電站比以前更加安全可靠了。

  我國的利用:目前我國已有浙江秦山和深圳大亞灣核電站投入發電,今後我國還將建設4座核電站,到2010年使核電總量達到2000萬千瓦。

  3、地熱能

  地熱能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熱能。它起源於地球的熔融岩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地下水的深處迴圈和來自極深處的岩漿侵入到地殼後,把熱量從地下深處帶至近表層。在有些地方,熱能隨自然湧出的熱蒸汽和水而到達地面,自史前起它們就已被用於洗浴和蒸煮。透過鑽井,這些熱能可以從地下的儲層引入水池。地熱能在世界很多地區應用相當廣泛。老的技術現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術業已成熟,並且在不斷地完善。在能源的開發和技術轉讓方面,未來的發展潛力相當大。地熱能是天生就儲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氣狀況的影響,既可作為基本負荷能使用,也可根據需要提供使用。

  5、水能

  6、風能

  (鞏固複習)略。

  練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