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年級美術圖片的教案

關於七年級美術圖片的教案

  七年級美術圖片篇一: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全冊[1]

  第一課 美術概說

  課型:單一型

  1.教學方法:講解,2.欣賞

  3.教學目的:

  (1)透過教學,使學生基本懂得美術的概念。

  (2)透過各種圖畫的展示和講解,使學生了解美術的分類,並理解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和現代設計的概念和分類。

  4.教學難點、重點:

  難點:美術的作用。

  重點:繪畫的分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是美術課,那麼到底什麼是美術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來初略討論學習的問題--美術概說(板書課題)

  三)新授:

  美術的概念:

  展示小型雕塑一個,繪畫作品一幅。講解美術的概念,著重強調“物質材料”、“造型手段”、“空間”、“審美價值”。

  美術的分類

  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現代設計

  繪畫:使用筆、刀等工具,墨、顏料等材料,在紙、紡織品、木板、牆壁等平面上,透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表現手段,創造藝術形象。(繪畫的分類略加講解。)

  展示作品或圖片資料若干,(由於缺乏美術教學掛圖及相關的幻燈片,所以應找些較大的圖片,如單幅單頁畫、掛曆中的畫頁等,同時應選用較成熟的藝術家的作品。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學頭像》、《臨“太陽很足的晌午”》、《藏族婦人》,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感受,使學生感到老師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老師。講解繪畫的概念,同時強調繪畫的作用: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情感。

  現代繪畫《鋼水汗水》:反映了我國當代鋼鐵工人的社會生活,“鋼水的產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表達了對鋼鐵工人的一種敬仰敬佩之情,從刻畫細微的畫面中,我們似乎聽見有人在說:“工人兄弟們,你們辛苦了!”

  雕塑:是雕、刻、塑三種製作方法的總稱。

  雕塑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為:圓雕、浮雕。

  舉例:茶陵一中進校門處的雕塑(圓雕)。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分類:A、日用工藝(染織工藝、陶瓷工藝等)

  B、陳設工藝(象牙雕塑、裝飾繪畫)

  C、工藝美術:指實用品的造型設計和裝飾性美術。

  D、建築藝術:透過建築群體組織,建築物的形體、平面佈置、立面形式、結構方式、內外空間組織、裝飾、色彩等各方面的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

  分類:民用建築,公共建築,紀念性建築

  現代設計: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的應用藝術。

  美術的社會作用

  美術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它具有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

  (組織同學們以討論的方式,談談對美術及美術的作用的認識和理解。) 總結學生的發言:

  美術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廣泛應用於建築、商業、工業等領域

  三、課本學生範畫賞析

  圖:紫灰色主調,對比很弱,短直線條雜亂無章,表現出一種灰暗、亂、掙扎的情感。

  圖:黃綠色主調,少量紅、紫色,整個畫面明亮,對比強烈,猶如陽春三月,春遊在外,給人以充滿活力、精神飽滿的感覺。

  四、作業:

  運用抽象或變形的表現手法表現自己的某種情感。

  要求:、用少量文字概括作業表現的情感。

  2、注意造型的基本要素的運用。

  第二課美術作品造型的基本要素(2課時)

  課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講解、行賞、比較、練習相結合

  1、教學目的

  1、透過本課學習,2、使學生初步瞭解視覺形象的分類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識。 3、透過對美術作品中形的認識和分析,4、提高學生對藝術形的欣賞能力。

  5、透過對本課的學習,6、使學生認識美術具有多種表現形式,7、從而8、提高學生對藝術形式美的欣賞能力,9、以及美術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寫實造型、變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區別,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識別美術作品的不同表現形式。

  難點:掌握基本要素的特點,並能運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3、教具、學具準備4、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掛圖一張,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學生:課本、作業本、軟心鉛筆、尺。

  5、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約2分鐘)

  大千世界的各種物象形體,首先是被我們的眼睛感受到的,對視覺形象進行觀察和研究,會使我們獲得豐富的審美資訊和多種知識,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板書:視覺形象的分類(約23分鐘)

  儘管視覺形象複雜多變、豐富紛呈,但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形和人工形。由自然力造成的,叫自然形(如山石、河岸、動植物等),人類出於某種目的造成的形,叫人工形(如產品、工具等)人工形中以表達思想觀念和審美感受為目的的,叫藝術形(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

  板書:自然形

  人工形

  藝術形:表達思想觀念、富於審美價值。

  提問:分別舉出生活中的自然形、人工形和藝術形的物象。

  形還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分類,如材料上分,有紙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屬材料造型、石質材料造型等。

  (以問答形式討論欣賞作品,再作總結)

  《飲水的熊》作者在創作中,用造型的基本法則之一即對稱手法,巧妙地表現了飲水的熊和它的倒影,且將石質材料打磨光潔,以表現小熊的可愛和水的清盈感。

  《懷抱》以金屬材料製作的富有動感的造型表現了母子歡快的神情。《母子》則用概括的手法打磨光潔的木質,表現豐潤的母子形象,搖籃式的造型,激起了人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板書:造型要素:(約18分鐘)

  造型要素主要有點、線、面、體塊與空間、光與色、質地等。在藝術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這些要素,將使作品更具魅力。因此,我們必須認識瞭解造型要素及其功能。

  (結合造型要素範圖講解)

  點:最小的視覺單位。包括各種不同形狀的點,能成為注意中心確定結構以及組成體面(參看課本P4生活中的點和表現點的節秦的繪畫)。圖①中,我們看到運用點的組織,產生疏密有致的變化,富有節奏感。

  線:可看作點運動的痕跡,有方向和運動感,可以表達情感,限定形狀,表現質地和描繪陰影(講解掛圖)

  面:由長度和寬度構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種方式:線的包圍、分割和表面色、質的變化。面可以分為幾何形和自由形兩大類(講解掛圖)。

  體塊與空間:體塊即長度、深度三維空間的佔有形式,或者說是由長度、寬度和深度構成的主體形。(參看P4生活中的體塊)。空間指物體間的遠近層次關係和包容關係。(如雕塑)具有實在的體積和空間,而繪畫藝術,則是在平面上創造體塊與空間的幻覺。如《長城》一畫,就是在平面上透過平俯視構圖,運用了大-小的透視縮形規律,以

  及近實遠虛的視覺規律,加上光與色的烘托渲染,畫面氣勢磅礴,使我們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光與色:有光才有色,視覺世界是由光顯示出來的。(參見P4大自然中的光與色)。色彩的正確表現能使畫面獲得真實感。不同傾向的色彩還能給予我們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引起情緒的變化,如紅色能給人以溫暖、刺激的感受,藍色則可能給人以冷、寧靜的感受。

  質地:指物體表面的解覺性或這種質地的視覺表現。(參看P4《雕塑》的質地)《雕塑》用粗擴的石質表現男性皮膚的質感。

  6、總結和佈置下一課時內容(約2分鐘)

  我們認識造型的基本要素,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的視覺形象,認識藝術家取自自然之法則,創造出的瑰麗藝術世界。我們下節課將進入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世界。

  4

  第二課時

  1、複習舊知,

  2、匯入新課

  美術造型的基本要素來之於生活,但不是對生活的複製。“藝術源於生活。但不等不生活。”在從事美術創作時,藝術家會根據特定表現目的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個性、興趣的美術表現形式。

  3、表現形式的分類

  就表現形式的明顯特點而言,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兩種基本形式。具象造型與抽象造型的區別在於:前者具有客觀的現實形象,而後者中我們則不能看出任何客觀的現實形象(結合教材範圖講解)。

  具象造型又可分為寫實造型和變形造型。寫實造型指忠實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真實面目的造型,或者說,在這種造型中,客觀物象基本上按我們日常所見的樣子被反映出來(見《蘋果樹》之二、《小提琴手》)。變形造型則是運用誇張、省略等方法,表現人對事物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儘管變形造型反映的物件與我們日常所見不同,但我們仍可認出它們。變形造型即處於“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形式,層次十分豐富,既可偏於寫實造型,又可偏於抽象造型(見《蘋果樹》之

  三、《人物》)

  抽象造型在古代藝術中就已出現,而現代抽象則主要透過抽象的線、形、色的不同組合表達人的主觀情感(見《即興》、《岩石間的小鎮》)第三課中國古宋代美術作品欣賞(1課時)

  課型:單一課

  教學方法:講述、欣賞與思考 一、教學目的

  1、透過對作品的介紹與欣賞,使學生初步瞭解宋代繪畫藝術的空前盛況及作品的偉大成就。

  2、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鑑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

  作品的藝術成就。

  三、教學步驟

  (一)引言與組織教學

  中華民族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她有著悠久的文明史。有著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國畫----則是世界繪畫藝術中的一顆絢麗的明珠。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多以中國畫見長。下面請欣賞中國古代繪畫史上全盛時期的作品,中國古代最大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板書課題,掛出畫卷,約3分鐘)

  (二)作者簡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生卒時間不詳。約生活在十二世紀,為北宋未年著名的風俗畫家。早期遊學於京師。後習繪畫,專攻界畫,擅長舟船、車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燻和、宣和年間供職於翰林圖畫院侍詔(畫院最高職稱)。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畫》、《西湖爭標畫》、《武夷圖卷》等。

  三)《清明上河圖》創作的歷史背景

  公元十世紀後期(960年),趙匡胤統一中國,建立了北宋皇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實行了中央集權,經濟上發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農業上注重了精耕細作、使用良種;陶瓷、紡織等手工業產品聞名於世, 5

  七年級美術圖片篇二:人教版七年級美術(上)

  七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

  為使七年級新生更好地適應初中美術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特長,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發展健康個性,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全面地發展。

  二、教學學情分析

  七年級共有3個班,七年級學生剛由小學進入初中階段,在學段上處於過渡期和適應期。由於在小學階段各校對美術課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存在的差距也很大,部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強。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是本學期教學的關鍵。

  三、教學任務與目標

  本冊劃分為五個單元,共17課時,內容如下:

  第一單元:主要透過對錶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第二單元:透過對校園環境、人物以及校園內各種活動的繪畫表現,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生活的情感,並瞭解對相關環境、人物活動的最基本的造型語言和表現方法。

  第三單元:透過教室壁報的編排設計練習,加深對校園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的熱愛,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團結、密切合作的人際關係,體驗和分享共同合作獲得的成功與快樂。

  第四單元:透過對學生裝、校園環境藝術品的設計與模擬製作活動和校園規劃模型的設計製作活動,創設人與環境的自然和諧情景,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的情感,以及發現美創造美的願望,同時在活動中提高綜合運用多領域知識、技能的能力。

  第五單元:透過對幾組常見的生活用品的欣賞和評述活動,啟發學生積極關注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設想與措施。

  1. 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結合具體實際運用,採用競賽、多媒體等,形象、直觀、大容量,紮紮實實上好美術課

  2. 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經驗,生活世界和社會、科學世界緊密聯絡。將學習美術富有時代生活氣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3. 不斷吸納先進的美術教學理論和方法,深入挖掘文字,藉助資料分析教材,駕馭教材,對文章把握有自己獨到見解,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衝實,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帶給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

  4. 欣賞課部分,主要採用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注重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引導學生自覺的去感知美術作品的藝術風格和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技能技法課部分,本學期將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將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學會製作,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約2課時

  第二單元:約5課時

  第三單元:約4課時

  第四單元:約5課時

  第五單元:約1課時

  1.1:富有創造力的造型藝術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產生與現實生活的關係

  2.讓學生在欣賞中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美術作品的產生離不開生活和創造性構思和技巧

  難點 如何理解美術是種“富於創造力的造型藝術”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相關圖片影片

  學具準備:課本,蒐集的圖片資料 ,筆和紙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1.播放毛爺爺詩詞《沁園春·雪》的朗誦影片,要求學生在頭腦中想象詩詞中出現的場景。2展示《江山如此多嬌》比較一下和你想象中的景象有何不同. 下面我們來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

  課題:富有創造力的造型藝術(板書)

  新課學習:1分析《江山如此多嬌》美術作品的內容,讓學生討論研究作品裡面有哪些祖國美景。

  總結:美術作品來源於現實生活。

  2.教師介紹《江山如此多嬌》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創作經歷。

  中國畫。傅抱石、關山月合作。1959年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所繪的巨幅山水畫。毛主席親為題句:“江山如此多嬌。”畫面上旭日東昇,江山壯麗,表現出新中國的勃勃生機。

  整個畫面要表現出我們偉大祖國的風貌:近景是江南青綠山川、蒼松翠石;遠景是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中景是連線南北的原野,而長江和黃河則貫穿整個畫面。周總理看了畫稿以後,指示說,畫面還要畫上紅太陽,體現“東方紅,太陽昇”之意。周總理說:“畫上紅太陽,也是象徵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 特敬請毛主席您老人家來揮毫落款。毛主席高興地笑著又說:‘好好!’這時周總理在傍插話說:‘主席呀,這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啦!’毛主席站起來了,傅老忙把醮飽濃墨的筆,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稍一沉思,便揮毫題上‘江山如此多嬌’六個具有十七帖體又是毛主席自己風格的行草大字。

  鞏固探討:欣賞中國的雪山,雲海, 日出 ,長城,山嶽等圖片,討論,藝術家是如何讓這些景色融入一體的。

  總結:美術作品不是照相寫實,是需要作者的創造性構思和獨特的表現技巧 作業:談一談自己是怎樣理解“富有創造力的造型藝術”的。

  教學反思:本課教學重難點比較明確,學生對於藝術的再現可能會有比較難理解的情況出現,這就需要教師透過多方面多角度的講解和設法讓學生透過欣賞美術作品得到新的認識。

  1.2 什麼是美術

  教學目標:

  1、瞭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相互之間的聯絡以及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係。

  2、透過欣賞,瞭解美術的特點、範疇、門類。

  3、 情感:讓學生感受自然美、藝術美。

  教學重點:

  瞭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相互之間的聯絡以及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係。

  教學難點:

  瞭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相互之間的聯絡以及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將課本中所選的作品,準備成幻燈片,師生共同欣賞各種美術作品。

  新課教學:

  美術的門類

  ◆從美術社會功能的角度出發可分為:

  觀賞美術:繪畫、書法、雕塑。

  實用美術:建築、工藝美術、現代設計。

  ◆從美術審美特徵的角度出發可分為:

  再現性美術(寫實性美術):西方寫實性的肖像畫、靜物寫生、風景畫,現實主義雕像作品等。

  表現性美術:中國寫意畫、書法藝術、建築藝術、工藝美術,現代設計和抽象主義的繪畫及雕塑藝術。

  (一)繪畫

  1、繪畫的概念:

  是以筆、刷、刀、等作為工具,用顏料、墨等物質材料在畫布、紙、木板、牆壁等載體上,經過構圖、造型、運用點、線、色彩、明暗、透視、構圖等藝術手段,在平面上創造影象,反映現實和表達審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藝術。

  (二)雕塑藝術

  1、雕塑的概念:是以可塑性材料(粘土、油泥等可雕刻的各種物質材料)或可雕塑性的物質材料(木、石、金屬等硬的固體材料),透過雕、塑、鑄、焊等手段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審美理想的一種造型藝術。

  (三)建築藝術

  1、建築藝術的概念:

  是指透過建築實體與空間的統一和處理,是建築物既有使用功能又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的綜合性藝術。

  (四) 工藝美術

  1、工藝美術的概念:

  是指以實用為主要目的,運用美術技巧,透過物質生產手段進行製作和審美加工,用來美化生活用品和裝飾生活環境的藝術。

  作業:列舉美術四大門類及其代表作品。

  2.小夥伴

  課型:造型·表現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人物的大體比例和不同姿態。

  2、學習用泥或彩泥來表現人物的各種造型。

  3、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同學間的友誼,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教學重難點:

  1、初步理解人物的大體比例關係。

  2、透過泥工活動,掌握泥塑的一些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

  3、引導學生如何在作品中表現情感要素。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教學儀器,圖片資料,泥塑作品。

  學具:雕塑泥,彩泥,輔助工具,繪畫工具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欣賞匯入

  2、觀看人物雕塑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小學生了解兒童,少年和成人不同的人物比例。

  3、透過觀察,交流討論,認知小學生的比例關係:1 站立時約六個頭長,2 坐在椅子上約五個頭長,席地而坐約三個頭長。

  七年級美術圖片篇三: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全冊彙總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美術教案全冊彙總

  第一單元

  單元總目標:

  1、 從古今中外的優秀繪畫作品中,體會到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是許多畫家經常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不同時代的畫家透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

  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的高低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透過欣賞,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 透過對錶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單元課時:本單元分2課時教學。

  活動安排:

  ◆觀賞與描述:

  *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的性質和情節?

  * 你對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麼感受?

  * 你對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麼感受?

  ◆分析與研究:

  * 你對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瞭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現的主題?

  ◆討論與解釋:

  *你從這些表現人類勞動的美術作品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審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對勞動有什麼不同的態度和感情?

  ◆體驗與評價:

  *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麼體驗和聯想?

  *你對“勞動創造世界”有什麼體會和看法?

  活動一

  1、課題 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上)

  2、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3、課時 1課時

  4、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準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 透過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② 教師宣佈本課時教學任務及採用的學習方式方法,要學生注重對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談自己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認真觀察、思考問題。

  (2)發展階段

  ① 欣賞、評述《在激流中前進》

  ☆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 請幾名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師歸納總結:

  《在激流中前進》(油畫)

  作者:杜鍵,上海人,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為此,作者曾先後到山西禹門口、陝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蒐集創作素材。作者以簡練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凝重的色調錶現了黃河船工們齊心協力在黃河的激流濁浪中奮力前進的驚險場景。作者運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來刻畫黃河船工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洶湧激盪的河水與般工們沉著穩定的姿態的對比,大面積奔騰而來的黃河濁浪和小船的強烈對比。

  ② 欣賞、評述《糧食》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同學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糧食》(油畫)

  作者:(蘇聯)雅布隆斯卡婭,衛國戰爭後著名女油畫家、基輔美術學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時期時榮獲國家獎的成名作,約4米寬的巨幅作品,表現了蘇聯集體農莊女莊員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勞動的場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陽光下,集體農莊女莊員們在堆積如山的金黃色麥粒的打穀場上,緊張而有秩序地勞動著。女莊員們興奮的笑臉和歡快而有節奏的動作,充分顯示了經過戰爭洗禮後的蘇聯勞動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作品構圖宏偉,形象生動,主題鮮明,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③ 欣賞、評述《牛耕》,寫觀後感受交流。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

  ☆分組討論、寫觀後感。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牛耕》(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磚畫)

  這是從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5號墓中出土的、原位於墓前室壁的一幅磚畫。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俗盛行。墓室中繪有大量的磚畫。這幅磚畫與同一墓室的其他磚畫的最大特點是,除了表現墓主生前宴歡、舞樂等享樂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現勞動人民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場面。是墓主為了祈求死後永遠有一批勞動群眾供他們驅使奴役、但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狀況。這幅表現牛耕的磚畫,畫面十分單純,但作者頗具匠心。如兩頭牛有意畫成一黑一白,以對比的手法突出畫面的明快感。再如,畫扶犁者,只寥寥幾筆,不僅生動地畫出了扶犁者的形態,而且其緩步前行時的姿態極富運動感。

  ④ 欣賞、評述《清明上河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自願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縣)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動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榮景象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著名之作。全畫內容大體分為三段,開頭是畫汴梁的郊野風光,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當時稱“上河”,此河是當時國家的漕運樞紐,南北商業交通要道)及其兩岸舟車運輸、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等繁忙的活動場景;後段為巿區街道的繁華場面。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著貨物的大船,即將透過虹橋。

  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緊張地控制著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地透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上眾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為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場景。

  ⑤ 欣賞、評述《搗練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搗練圖》(宋代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作者:張萱,盛唐著名人物畫家,擅長畫婦女。現存的宋代摹本《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是他的代表作。

  《搗練圖》因描繪唐代婦女制“練”(一種絲織品)的勞動場面而得名。全畫共畫了十二個人物,按制練的工序分成三組;右邊一組描寫四個婦女用木杵搗練,教材中所選的正是這一段。中間一組描寫兩個婦女在理線,左邊一組描寫兩個婦女把練拉直,另一個淘氣的小孩在下面來回玩耍,在中間和左邊兩組人物之間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團扇在扇炭盆。十二個人物組織得疏密有致、動靜適宜。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制練的勞動過程。作為一件藝術品,其重要的價值還在於作者描繪這一勞動場面的高超技巧。這主要表現在由四個婦女組合而成的畫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實,又有獨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態各不相同,既統一,又富有變化。“豐頰肥體”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婦女的共同特徵。描畫勾線工細又勁健,設色富麗而又勻淨雅緻,衣服的質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充分顯示了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課後拓展

  (1) 請同學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欣賞、評述、交流,課後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2) 課餘時間,多蒐集優秀中外美術圖片,透過欣賞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活動二(第二課時)

  1、課題 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下)

  2、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3、課時 1課時

  4、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準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透過進一步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拓展學生視野,體會勞動是人類最崇高的品質。

  ☆教師宣佈本課時教學任務及採用的學習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

  (2)發展階段

  ① 欣賞、評述《北方的九月》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同學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北方的九月》(套色木刻)

  作者:晁楣,當代著名版畫家,1949年參軍,從事美術宣傳工作。1958年初,轉業黑龍江的“北大荒”。創作許多表現北大荒的版畫。

  本作品描繪經過開墾的北大荒金秋時節紅高梁豐收的壯觀景色。宏偉的構圖,濃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這幅作品成為一首對自然、對勞動的讚美詩,同時也體現了畫家對這塊曾經灑下了許多汗水的土地的無比深情。在這幅作品中,寫景是為了抒情,景與情得到了有機的統一,豐收與勞動緊密相連,勞動創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題得到了突出的表現。

  ① 欣賞、評述《倒牛奶的女傭》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倒牛奶的女傭》(油畫)

  作者:(荷蘭)維米爾,十七世紀荷蘭傑出的風俗畫家,擅長表現荷蘭普通巿民日常的室內生活。繪畫風格深受科學精神的影響,以形體結實,結構精緻,色調和諧,尤其善於表現光線和室內這空間感著稱於世。

  本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中所呈現的是荷蘭普通巿民平時勞動的場景,在歐洲美術史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這就是17世紀的荷蘭繪畫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巿民藝術。這同過去主要表現封建帝王、王公貴族、宗教神靈的繪畫比較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而這種進步則是由於十七世紀的荷蘭,已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帝王貴族和宗教將向新興資產階級政權轉化的制度。當然《倒牛奶的女傭》其重要不僅如此,還在於它體現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和新的藝術成就。畫家不僅真實精確地描繪出人物所在的房間的空間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極度純淨的光線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藍色和上衣的檸檬黃色用得恰到好處,強烈的光感使這幅畫的色彩顯得特別的明淨和細膩,使人感到十分平易、親切。無怪乎有人稱維米爾是描繪光的大師。

  ② 欣賞、評述《播種者》

  ☆展示掛圖,欣賞、討論。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播種者》(油畫)

  作者:(荷蘭)凡﹡高,十九世紀後印象主義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於荷蘭格羅渥忒-松丹特他是一位牧師的兒子。年少時的凡高並沒有體現出任何獨特的藝術天賦,在他16歲時,他才有機會接觸藝術,而當時也只是在佔比爾美術公司當職員。不久後,在愛情上遭受挫折的凡高,對生活感到十分痛心,他渴望尋求神靈的幫助,於是投入了宗教的懷抱,決心做一個基督教牧師。可是凡高未能熟諳深奧的教義,於是只好到比利時南部礦區波里納士去傳教。但是因為他的口才不好,最終還是未能成功。

  在美術公司工作期間,凡高喜歡在業餘時間參觀一些美術館,對當時弗朗索瓦米勒的藝術頗有興趣,同時從他的作品中有所領悟。於是,在事業和愛情上屢經失敗的凡高,終於決定自己也當個畫家。

  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當畫商的弟弟的幫助來到巴黎,並透過弟弟的關係認識了印象派畫家,並與他們密切交往,畫風深受其影響。一年半後,他遷居到終年充滿陽光的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居住,他在這裡拼命作畫,主要作品都產生在這一時期。由於窮困和勞累,他精神失常,反反覆覆,最終自己結束生命,那時才37歲。十幾年的藝術生涯,留下八百多幅油畫。他的畫風對後來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影響很大,堪稱世界繪畫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藝術特點是運用對比強烈而又明亮的色彩,以粗獷的筆觸,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獨特感受,而不是簡單地再現客觀事物,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油畫《播種者》,從其構圖來看,雖然帶有模仿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農民畫家米勒同名作品的痕跡,但卻具有凡*高特有的藝術個性。這突出地表現在色彩和筆觸的運用上。全畫以鮮明的黃色為基調和燦爛的色彩表達了畫家內心強烈的情感,充分顯示了一種強調錶現畫家主觀感受和藝術個性的新的畫風,把油畫中色彩和線條的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③ 欣賞、評述《收穫》

  ☆展示掛圖,欣賞、討論。

  ☆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收穫》(雕塑,青銅)

  作者:(蘇聯)穆希娜,蘇聯老一輩著名女雕塑家,是一位具有才華和大膽創新精神的傑出藝術家。她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蘇聯展館所創作的巨大的《工人與集體農莊女莊員》的不鏽鋼雕像(高24米),使她獲得了世界性的榮譽。以後多次獲獎,對蘇聯雕塑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雕塑《收穫》(又稱“糧食”)是她創作的裝飾性雕塑的代表作。它原是為莫斯科河橋面設計的裝飾性組雕,1939年曾經在“食品工業展覽會”上展出。它表現兩個青年婦女,共同扛著一捆沉甸甸的麥子,一個向右,一個向左,透過共同扛著一捆麥子的動態。將兩個人物有機地連續在一起,在統一中求變化。不論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看清其中一個婦女臉部顯露出的豐收喜悅之情。作者將兩個青年婦女的形象塑成結實有力的裸露的女人體,既是為了讚美青年婦女蘊藏的青春活力,也是以此象徵蘇維埃國家的豐收景象。作者雖沒有直接表現勞動,但以勞動後的豐收表現勞動給予人們的愉快和幸福。

  ② 欣賞、評述《紡織女》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交流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紡織女》(油畫)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凱茲,十七世紀西班牙最傑出的畫家。擅長肖像畫和風俗畫。雖任宮廷首席畫師,繪畫題材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有不少作品具有積極的思想意義。

  《紡織女》,宮廷生活題材,畫面分前後兩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馬德里皇家織造廠的紡織工正在勞動的情景;後景則是宮廷貴婦們正在欣賞由皇家織造廠織造出來的壁毯。兩個場景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階級,而且似乎隱含著一種對比。這不能不說是體現了畫家的一種思想傾向。加上畫家著重表現的各種勞動姿態,而且有意識地透過畫面右側白衣的紡織女勞動時的優美體態,讓人清楚地看到了勞動婦女特有的質樸的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西班牙美術史家對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這一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還有更深的含義。這就是畫面後景壁毯上所表現的影象,是以技藝女神巴拉斯與擅長紡織的人間少女阿萊辛比賽織布的神話故事為題材的。它描繪巴拉斯因比不過阿萊辛,而惱羞成怒把阿萊辛變成了永遠吐絲的蜘蛛。據研究者講,前景的紡織女是為陪襯這個故事而安排的。所以此畫原名《巴拉斯與阿萊辛》。從這個研究成果看,這幅畫實際上是描繪了天上人間兩個紡織世界,反成為背景,作為陪襯的人間的紡織女倒成了全畫的主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