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玉案元夕的教案
關於青玉案元夕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理解詞作的意思,體會作者妙手鋪排,渲染氣氛的筆法。
2.理解、品味詞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難點:王國維三種境界的理解與拓展
教學器具:powerpoint課件教學
教學方法:誦讀——鑑賞——分析——背誦——拓展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天庭的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生氣,就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這天到人間放火,準備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看到凡間的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把這個訊息告訴人們。大家聽到這件事,都嚇得不知該如何是好。終於,有個老人想到一個好辦法,他說:“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非常贊同,於是便分頭去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因此保住了生命及財產。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因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慶祝。
傳說畢竟是傳說,不足為信,可是如今的元宵節仍然是非常熱鬧的節日。比如我們潮州每年都有很多慶祝活動。那麼請大家回憶一下每年的元宵節我們都有哪些活動呢?
生:放煙花、掛燈籠、玩爆竹、猜燈謎等等。
師:很好,看來很多同學對元宵節還是記憶猶新。如今的元宵節是如此地熱鬧、如此的讓人喜歡,那麼古代呢,古人是怎麼過元宵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南宋偉大詞人辛棄疾的一首以元夕為題目的詞——《秦玉案元夕》。
〔推進新課〕
師:知其人論其詩,要想比較清楚的理解這首詞,讓我們先來聊了詞人。詞人辛棄疾作為南宋重要的一位詞人,我們早已接觸過。那麼我們現在來回憶一下,同學們對辛棄疾有多少認識?
生一:我知道辛棄疾是一位抗金英雄,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年輕時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可是成效不大,後來投奔耿京起義軍,併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訊息。辛棄疾率領五十餘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所以,我覺得他是位英雄。
生二:雖然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是一位英雄,可是我覺得他一位失意的英雄。(為什麼呢)辛棄疾所處的南宋是一個非常懦弱的時代,朝廷偏安江南,面對北方大片土地被侵佔,大批人民不被壓迫,仍然只顧眼前,妥協派佔據了主流。
生三:我喜歡他的詞,他與蘇軾一樣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例如《永遇樂》中這樣寫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給我很大震撼。
師:很好我們學過的一首《永遇樂》。大家會背嗎?
生:會。(一起背誦)
師:除了這些,我們還知道辛棄疾的其他什麼嗎,比如他的詞的風格,流派等等。
生四:我還知道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知識。辛棄疾與李清照有很多“相似”之處。他的字是幼安,他是濟南人。而李清照的字是易安,也是山東濟南人。他們倆並稱“濟南二安”。當然,李清照的詞是婉約派的,而辛棄疾的詞是豪放派的。
師: 很好很好,看來同學們對辛棄疾始既喜歡也打從心底裡欽佩。對他的瞭解比較多。那我們應該抓住一些關鍵的知識來了解.
〔課件展示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關鍵詞提示:
抗金英雄、濟南二安、蘇辛、豪放沉鬱
辛棄疾名句: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 》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菩薩蠻》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沁園春 》
〔詩歌誦讀〕
師:好,對作者有了一個比較詳盡的.瞭解,我們下面就走進這首詞來品味這首詞將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情。大家看題目,“《青玉案》”是什麼,“元夕”又是什麼?
生:《青玉案》是詞牌,元夕是題目。
師:《青玉案》是著名的一個詞牌,很多大詞人都寫過這個詞牌,比如賀鑄的《青玉案》就寫的很好,大家不妨找來讀讀。元夕也就是元宵,從題目中我們可以得知作者在寫元宵節,那麼作者僅僅是為了描寫元宵佳節嗎?接下來就請一些同學來朗誦。正所謂:讀詩百遍,其意自現。
生五:(很大聲也很幽默的誦讀,讀到“驀然回首”時,還回頭一望!)
師:很好很好,這位同學讀得很有感情,但請注意語速和節奏。
生六:(很有感情的誦讀,同學們好像都被她感動了)
師:讀得很好,我一直都說,讀詩特別是讀古詩很能反映一個人的氣質!像剛才的那位同學讀的時候,就非常的有氣質。
生七:(讀得很投入,抑揚頓挫)
師:朗誦詩一種傳情的藝術,是對作品的再創。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誦就很好的做到了這點。
(此時,同學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很多同學紛紛舉手要來朗誦)
生八:(讀的有些緊張,但很自信)
師:很好,若是可以加些自信,你會做得更好!看來很多同學都想用自己的朗誦來征服大家,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們課後再來誦讀。現在我們一起讀。
(同學們集體朗誦,讀得很大聲、讀得很投入、讀得很整齊)
〔整體理解〕
師:讀完之後,大家對這首詞應該就有了起碼的理解了。接下來我們要來對這首詞進行整體把握。下面大家自己先小聲地自由的誦讀,並結合下面的註解思考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課件展示問題〕
問題一:元夕之夜,必有燦爛之景。詩人辛棄疾是如何描寫這個燈火輝煌、萬人歡狂的元夕盛況的?從哪幾個角度進行描寫?
(經過一陣熱烈的討論,同學們有了答案)
師:想必大家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答案,那麼誰來告訴我們這首詞作者寫了一個怎麼的元宵節,或者說他寫了元宵節的什麼內容。
生九:詞的上闋寫了元宵節這一天的熱鬧場面。有燈火、煙花,滿天的燈火還有燦爛的煙花,很多很漂亮。燈火就像千樹花開一樣,煙花就像是下雨一樣多,讓我想起了今年元宵節我們潮州市在鳳凰洲公園放的焰火一樣,太壯觀了。(同學們都在回憶)
師:對,詞的第一句讓我們看到燦爛的燈火,滿天的煙花。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岑參的一句詩。
生:《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生十:接下來詩人還寫了寶馬雕車、有人吹著鳳簫,還有舞魚舞龍等等熱鬧的場面。
師:對了,這裡的寶馬可不是寶馬賓士哦,是指富貴人家的裝飾地非常高貴的馬車。還有一個非常熱鬧的慶祝場面。不過剛才這位學生還露了一句:玉壺光轉。請問“玉壺”指的是什麼,“轉”在這裡應該讀什麼音?
(同學們陷入了熱烈的討論之中,有人讀zhuǎn,也有人讀zhuàn)
生十一:我認為應該讀zhuàn,因為在這裡是一個動詞,是指花燈在轉動。
生十二:我認為不是,應該讀成zhuǎn。是花燈的影子在轉變的意思。(同學們爭論不止)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的爭論,可以看出很多同學進行了仔細的思考。但是,“轉”字該怎麼讀,關鍵是看玉壺是什麼意思。若是讀成zhuàn的時候,玉壺是指花燈之多。若是讀成zhuàn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它讀成“zhuǎn”的時候,這得玉壺應該可以理解成月光,月光照耀下,光影流動。比如我們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就有這個詞。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生十三:詞的下闋主要是了一些打扮的很貴氣的富家女子在熱鬧的集市遊樂的場面。詞中的“蛾兒雪柳黃金縷”用了借代來指那些富家女子出遊的場面。
生十四:我認為,除此之外作者還關注那些女子的情態:“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些女子應該都是美女。(同學們大笑)
師:這位同學很幽默,也很仔細。作者寫了“暗香”來指代這些女子身上隊香味,“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原意是梅花的香味在這裡都變成美的代名詞。“盈盈”也一樣,想象金庸先生筆下的那位“任盈盈”小姐一樣是美女。(同學笑)
師:剛才經過大家的分析,我們看到了作者筆下的一個熱鬧非常的元宵節。那麼有沒有同學可以概括以下這個元宵節的盛況。
生十五:這是一個非常熱鬧、非常豪華、非常奢侈的元宵節。
(學生誦讀: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師:很好。我們結合背景來分析一下,這首詞是作者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讀成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之時所作的,當時,祖國半壁江山正處在侵略者鐵蹄的蹂躪之下,而南宋統治者卻在南方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用詩人林升《題臨安邸》一詩很能說明情況。大家會背嗎?
(同學們一起背誦: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師:是啊,統治者過著“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那麼作者此時在做什麼呢,有沒有沉浸在這一片歡騰熱鬧的氣氛之中?
生:沒有。
生十六:詩人此時在那些美女中尋找。尋找心中的那個“他”。
師:我們一起來朗讀這句表現作者尋找的句子。
(學生齊讀: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如果這些都是美女的話,作者為什麼還要在尋找呢?“他”指的是誰呢?
師:對阿。作者面對這個熱鬧的元宵佳節,他是什麼樣的心情呢?面對這那麼多的美女,他又在尋找什麼呢?那位同學可以回答剛才這位同學的問題?
〔課件展示問題〕
問題二:詩歌最後三句可謂是點睛之筆,作者極力地表現出尋找“那人”的過程,來撫慰心中的失落,令人讀來有了一絲欣喜和安慰。那麼,請問詩人尋找的“他”是什麼人?有著怎樣的形象?
生十六:很明顯,作者是沒有沉浸在這個歡鬧的慶祝氣氛中的場面中的,他也不喜歡這樣的生活。透過上面的描寫,主要是為了與全詞刻畫的主人公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起了襯托的作用。
生十七:詩人在尋找一個男子,他的朋友。因為“他”用於指代男性的第三人稱代詞。
生十八:我認為是一個女子,是作者的意中人,不然他怎麼會在一群美女中去尋找呢?再說,在古代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只有“他”一個詞。
生十九:我認為,這裡的“那人”不是實指而是虛指,是指作者理想中的知己。他跟作者一樣,是一個自甘寂寞的人,是一個不同流合汙之人。他站在燈火將近處,與眾人形成鮮明的對比。
生二十:我還以為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其實就是作者自己!一個堅決抗金的英雄,在那些妥協派中依然獨立,依然寂寞。
師:大家都分析得很有道理。本詞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大家將它解決了,可見同學們的智慧是無窮的。請大家看投影:
〔課件展示主人公形象〕
(1)全詞用對比和以賓襯主的手法,烘雲托月地推出這是一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獨、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寫照麼?
(2)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這是個不慕繁華,自甘寂寞的形象,與追名逐利的世人很不一樣。這個形象寄託了作者的深意,表達了不願同流合汙的美好品格。
師:理解了詩人刻畫的主人公形象,我們對全詞的理解就比較透徹了。誰來概括一下這首詞的主旨呢?
生二十一:我認為《青玉案》一詞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表現“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託了詞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懷高遠,別有所求的志向。
師:很好,概括得很準確。那我們就一起來背誦這首詞吧!
〔延伸拓展〕
詞的最三句可謂是千古名句,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這樣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人物成就大事業要經歷這樣三種境界,那麼我們小人物呢,要想取得成功是否也要經過這三種境界?那麼請大家結合自己的人生談談感受: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
生二十二:我認為,這第一種境界就是說要想取得成功,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的,站得高才能望的遠。也暗示著我們應該有一個比較崇高的理想。
生二十三:“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一句應該是指做任何的事情都會經歷很多很多的挫折、磨難,人因此而消瘦。
生二十四:可能是指愛情吧,愛情很是折磨人的。(全班同學狂笑)
生二十五:雖然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曲折的過程,結果應該是圓滿的,因為那人在燈火闌珊處。
師:大家對這三種境界都很有見地,都能結合自身體會,很不簡單。概括起來就是: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尋求的迫切願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沒有千百度的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故迷惘、執著、頓悟。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
可是,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討論到這裡,有其他一些看法下課之後我們接著討論。下面我們佈置作業。
〔佈置作業〕
作業:試默寫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一詞,試著從表現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將其與《青玉案元夕》進行比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