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優秀物理教案
《重力》優秀物理教案
一、 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透過實驗探究,採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和講解法,使學生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等知識。
關鍵資訊: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初三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透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及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三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透過初二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瞭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於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並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並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壓力和壓強的有關知識,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絡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瞭解,透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後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 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③瞭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
2.方法與過程目標:經歷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係”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自然現象,物理道理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臺;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教會他們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識;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社會價值,並能客觀的、一分為二的看待某一問題。透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教法:根據本節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探究”教學的基礎上採用了:
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透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透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最佳化組合。
3.教學評價方式:
(1)透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物理教案《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透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並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五、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六、 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後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希望每小隊含合作小組數目一樣。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具體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彈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課本42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透過實驗先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於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並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於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於生活的。】
第二板塊: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瞭,並有助於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板塊: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實驗方法是:先用彈簧秤分別稱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書中表格,然後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跟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並將資料整理畫出影象。(正比例函式影象,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秤。②要正確使用彈簧秤。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板塊: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實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否是豎直方向。然後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麼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築工人砌牆時用來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的。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易到學生觀察圖12.1-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後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麼輔助器材?這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地方,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測量人體身高的辦法,並透過一些動作適當提示,最後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的基礎上歸納:重垂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後再解決水平問題。
想想議議:看圖12.1-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麼,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麼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塊: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後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並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透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並應用於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塊:佈置作業
1.作出質量為100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
2.完成課後練習
七、課後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透過例項分析,提高學生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由於初三學生剛接觸到力,對利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所以本節課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並獲得了成功。
3.透過實驗探究,鍛鍊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
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