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人生價值觀和人生理想含義的教案設計

掌握人生價值觀和人生理想含義的教案設計

  價值觀、人生價值、人生理想及其實現

  教學目標:掌握價值、價值觀、人生價值、人生理想的含義和關係;明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在人生價值和理想實現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反對“人性自私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錯誤觀點;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把實現個人理想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教學重點

  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3、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

  4、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教學難點:

  1、價值的評價標準

  2、如何看待精神貢獻

  教學方法:討論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係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及其內容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等。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係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決定性質、決定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由於科學的社會意識正確反映了事物的屬性和變化發展規律,能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和預測,使人們採取正確的措施,推動事物的發展.

  二、價值與價值觀

  1.價值:哲學世界觀領域的價值是指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特定關係。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

  (1)哲學上所講價值與經濟學所講價值不同:

  哲學世界觀領域的價值是指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特定關係。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這裡的事物既包括客觀事物,也包括主觀事物。而經濟學上所講的價值指的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價值的評價標準:

  ①最高標準(一般標準)——“兩個符合”。正確的價值觀是對事物的屬性、規律和人的需要之間關係的科學認識。如果離開了事物的屬性特別是它的規律性,只從人的主觀慾望或愛好去評價事物的價值,那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但事物的屬性與規律本身無所謂好與壞,它只有在與人的需求產生關係時才顯示出是否具有價值。所以,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必須對人的利益和需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個人、群體的利益和需求是各不相同,那麼以誰的利益和需求作為出發點來斷定事物的屬性、規律對人是否有積極意義?這就必須找出一個最高標準來看待事物的價值,這個最高標準就是人類的根本利益。

  課堂思考:為什麼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

  價值既然是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我們從事物方面說,所謂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當然是指事物的屬性及其變化發展規律對人的積極意義.因而要確定事物的價值,就必須認識事物的屬性和規律.只有正確把握了事物的屬性和規律,才有可能進一步確定它對人是否有積極意義。可見,正確價值觀的首要內容是它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屬性和規律性”

  課堂思考:為什麼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價值既然是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評價事物的價值當然就不可能離開對人的需求的認識.這就必須對人的需求有一個評價標準.正確價值觀的第二個內容,就是針對人的需求而言所要確定的標準問題.

  不同的個人、不同集體、不同的國家都有具體的需求,都從自身的需求出發來判斷事物的積極意義,這是不行的.這就需要大家撇開一己的利益,找出最高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事物是否有積極意義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最高標準”,即人類的根本利益.

  ②重要標準——是否符合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反映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律,集中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它同時成為現階段衡量我國人民價值觀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

  ③具體標準——“三個有利於標準”。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的基本路線的具體要求就是要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在個有利於”是判斷我國改革開放和各項工作的標準,是衡量我國人民價值觀正確與否的具體標準。

  2.價值觀:

  (1)含義:是人們根據需要來斷定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

  (2)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產生並隨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3)特點:價值觀具有主觀差異性、時代性、在階級社會里還有階級性。

  (4)類別:價值觀在性質上有正、誤之分。凡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觀是科學的價值觀。

  (5)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和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表現在:第一、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第二、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三、人生價值

  1.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

  (1)一般來說,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前者稱之為貢獻,後者稱之為索取。

  (2)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作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展,就為索取打下了基礎;個人從社會中的合理索取,又可以激發個人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

  (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誌。

  (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

  3.個人對社會的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是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兩種形式。因為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能把他對社會的物質貢獻大小作為惟一的尺度。

  (2)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既要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對社會的貢獻。至於哪一方面的貢獻大一些、突出一些,則是因人而異的.

  (3)在一定的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這是因為,先進的事蹟、高尚的情操能夠教育和激勵有志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奮發努力,開拓進取,創造出比先進人物本人多得多的物質貢獻。

  4.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

  (1)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 第一,實現人生價值要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社會的物質財富,它既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成果,又是繼續進行價值創造的前提條件,制約著人生價值的實現。

  第二,實現人生價值要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人所特有的勞動創造力是人生價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創造力的形成和培養需要經過學習和訓練,而這種學習和訓練的條件又需要社會提供,即依賴於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同樣,人們創造力的利用和發展也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如生存條件、工作條件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援。

  第三,一定的客觀條件對於實現人生價值,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對待這些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改變不利條件。

  (2)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必要的主觀條件

  第一,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個人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這些素質是相互聯絡的,是人的全面發展中缺一不可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幹,發揮聰明地智。人生的真正價值終究要透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展現出來,這就要求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腳踏實地地做好本職工作。

  第三,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鬥精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困難與挫折在所難免,因而要求人們具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迎接挑戰,實現人生價值

  5.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1)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要求。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總是取決於一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增長;社會要滿足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必須首先把這些財富創造出來。這此,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承擔應有的責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做出更多的貢獻。

  (2)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需要以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為基礎。人生價值的實現雖然離不開社會對人人的尊重與滿足,但最主要的是個人為社會做了些什麼,否則人生價值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意義。

  (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古往今來的英雄豪傑、志士仁人、先進模範人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赤膽忠心乃至鮮血生命,實現了真正的人生價值。

  (4)當然,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不能理解為人生的真正價值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因為索取作為人生價值的內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人生理想

  1、含義:理想是人生的奮鬥目標,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追求、希望和嚮往。

  2、分類:

  第一,從內容上分:理想分為社會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會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導作用的、是核心。第二,從性質上分:理想分為科學理想與非科學理想;崇高理想與庸俗理想。是否科學,取決於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否崇高,取決於其出發點是否為了祖國、人民的利益。第三,從時間上分:理想分為遠大理想和近期的具體理想。

  3、理想具有時代性與階級性。

  理想屬於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一,理想是社會經濟關係的產物。因此,任何理想都要隨著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脫離當時現實。第二,在階級社會中,任何理想都要受到一定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的制約,沒有也不可能有各階級都信奉的超階級的理想。因此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理想。

  4、理想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理想作為社會意識,不僅具有相對獨立性,而且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科學、崇高的理想對人生、社會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表現在:第一,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第二,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鬥的精神力量;第三,是人生奮鬥的精神支柱。

  5、理想與現實的關係

  第一,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

  第二,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

  6、理想與艱苦奮鬥。

  要實現理想,從主觀因素上講,最重要的是要艱苦奮鬥。具體地說:第一,要保持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第二,要會出艱辛的勞動;第三,要養成艱苦奮樸素的生活作風。

  課堂思考:怎樣理解新的時代需要艱苦奮鬥精神?

  是什麼——艱苦奮鬥不僅僅是一種艱苦奮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更重要的是一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

  為什麼——第一,是由艱苦奮鬥的精神實質決定的;第二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第三,是由歷史和現實的發展所證明了的,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怎麼辦——學習上:要刻苦鑽研,勇於探索、迎難而上;生活上要克勤克儉、艱苦樸素;事業上要不怕困難、不怕艱險、敬業守職、埋頭苦幹、開拓創新、不怕犧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