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化學教案設計

第四章化學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和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能正確書寫和配平簡單化學方程式。

  2、培養思維的有序性和嚴密性。

  3、追求實事是的科學態度。

  內容簡析

  化學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寫書和配平化學方程式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基本技能。因此,化學方程式的涵義和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技能是本節學習的重點,而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循的兩個原則是學好本節內容的關鍵。學習時,注意按照化學方程式的涵義(質和量的涵義)去理解和讀寫化學方程式,注意各種符號的意義和書寫步驟。

  重點:

  明確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難點:

  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命題趨勢

  1.考查正確書寫初中課本中常見的重要的化學方程式一.

  2.能夠根據提供的條件,結合有關知識.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核心知識

  一、化學方程式的定義:

  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叫做化學方程式.

  二、書寫原則:

  1.以客觀事實為基礎;

  2.是要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三、書寫步驟:

  1.左寫反應物化學式,右寫生成物化學式;

  2.配平;

  3.註明反應條件以及生成物的狀態.

  四、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數法;

  2.觀察法;

  3.奇數配偶數;

  4.待定係數法.

  五、表示的意義:

  1.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

  2.表示反應物、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六、讀法:

  例如S+O2SO232∶32∶64從質變讀法:硫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從量變讀法:每32份質量的硫與32份質量的氧氣反應生成64份質量的二氧化硫.

  七、書寫化學方程式常見錯誤:

  1.定錯物質的化學式.

  2.隨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實上不存在的化學反應

  3.化學方程式沒有配平.

  4.寫錯或漏寫反應必需的條件.

  5.漏標了氣體生成物(↑)或沉澱生成物(↓).

  典型例題例1下列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H2OH2+O

  B.CuO+H2Cu+H2O

  C.4Fe+3O22Fe2O3

  D.2KClO32KCl+3O2↑

  E.CH4+2O2CO2↑+2H2O

  分析

  (A)氧氣的化學式書寫出錯,應寫為O2,反應物水為液體,故生成物中出現氣體均要標"↑",還須配平.放正確應為:2H2O2H2↑+O2↑;

  (B)漏寫反應條件,改為H2+CuOCu+H2O;

  (C)不符合客觀事實,Fe+O2中燃燒應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另外方程式沒配平,改為3Fe+2O2Fe3O4;

  (D)是正確的;

  (E)反應物有氣體,故生成物氣體CO2不應標上"↑"符號。解答選(D)

  例2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

  (1)KClO3KCl+O2↑

  (2)C2H2+O2CO2+H2O

  (3)Fe2O3+COFe+CO2

  分析

  (1)用最小公倍數法配平觀察:方程式兩邊原子個數不相等的一種元素氧元素;求它的.最小公倍數3×2=6;由最小公倍數確定係數=2=3KClO3KCl+O2↑再配平其它係數2KClO32KCl+3O2↑

  (2)用奇數配偶數法配平觀察:找出在方程式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元素--O;找出氧原子個數為奇數的化學式配成偶數.C2H2+O2CO2+H2O配平其它係數2C2H2+5O24CO2+2H2O或用待定係數法:C2H2+xO22CO2+H2O氧原子左、右個數相等,即有x·2=2×2+1∴x=代入,再將係數擴大2倍即可。

  (3)用觀察法配平:方程式左邊CO前係數與右邊CO2前係數一定是相同的,找出方程式中比較複雜的化學式Fe2O3,令係數為1,再確定其它化學式的係數:Fe2O3+3CO2Fe+3CO2例3求出實驗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執製備O2,中各物質的質量比。

  解答2KClO32KCl+3O2↑2(39+35.5+16×3)∶2(39+35.5)∶3×(16×2)2×122.5∶2×74.5∶3×32245∶149∶96

  例4寫出實驗室加熱鹼式碳酸銅使其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分析根據書寫化學方程式的三個步驟。

  第①步: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Cu2(OH)2CO3----CuO+H2O+CO2

  第②步:用觀察法將其配平.在CuO前配系教"2"

  第③步:註明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加熱"△"和生成物的狀態符號。

  由於生成物CuO和反應物Cu2(OH)2CO3都是固體.所以CuO右邊不要注"↓"號;生成物中CO2是氣體,而且反應物中無氣體參加.所以CO2右邊要注"↑"號。解答Cu2(OH)2CO32CuO+CO2↑+H2O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