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教案及教學反思總結心得

《楊修之死》教案及教學反思總結心得

  [教學設想]

  本文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形象鮮明。這是培養學生欣賞小說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反覆研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詞。

  能正確找出文中順敘與補敘部分,並能具體分析補敘的作用。

  評析曹操和楊修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1、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之後,讓學生一起背誦曹操的《龜雖壽》和《觀滄海》,拉近與曹操的距離。再找同學講幾個關於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學習生字詞

  3、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問:透過閱讀你發現課文有什麼突出的特點?結構、思想內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學生回答後,根據學生的分析,制定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果老師事先預想的目標學生沒有提到,老師可適當補充。

  4、學習目標確定後,進行分組討論。每四個同學組成一個課題攻關小組,每人都是研究員。每個學習目標就是一個課題,課題攻關小組任意選擇,研究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所選課題,可以是一個,也可是多個。所選課題研究完了,還有剩餘時間,再去研究其他課題。

  二、課題攻關小組活動步驟:

  1、獨立研讀。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隨想隨寫在書本上,關鍵性詞語要圈點出來。

  2、小組交流、討論。每個研究員都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公佈出來,小組成員一塊評論。正確的結論,大家都記錄下來;錯誤的分析,大家共同討論,加以改正。大家相互補充、互相糾正,制定出比較全面而精當的結論。如果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待下一步向全班發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3、研讀完畢,每個課題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言,公佈本小組的研究成果或未搞清的問題。全班同學進行思考、探討,記錄正確結果,糾正錯誤結論。

  三、對學生研究結果的預測(以問題的形式列出,如果這些問題學生沒有涉及,老師可補充提出。)

  1、本文語言簡潔凝練。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中所寫的七個故事。(答案參見指導書。)

  2、這七個故事各表現出曹操和楊修的什麼性格特點?(答案參見教師用書。)

  3、畫出表現曹操對楊修態度變化的詞語。

  明確:忌——惡——愈惡——愈惡——怒——有殺修之心

  4、記敘的順序有哪些?(順敘、插敘、補敘、並敘等)本文運用了什麼記敘順序?(順敘、補敘)找出補敘部分並思考補敘的作用。(與順敘相結合,層層深入,揭示楊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極具吸引力。)

  5、根據課文的記敘順序可把文章分為幾部分?

  明確:三部分——1至3段為第一部分,寫楊修被曹操所殺。4至9段為第二部分,寫楊修和曹操之間矛盾的發展過程。10至12段為第三部分,寫曹操兵敗班師。

  由這個分析,我們還可看出本文補敘在結構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明。

  6、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思考課後第三題來解決這個問題。

  7、曹操強行進兵,結果慘敗,寫這個情節與楊修之死有什麼關係?

  明確:有關係。寫此情節,意在證明楊修死前的分析和預見是非常正確的,從而揭露了曹操殺楊修是忌才,“惑亂軍心”只是藉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會不會殺死楊修?理由是什麼?如果不會,你要如何安置這個鋒芒畢露的不大聽話的人物?

  這個問題,不要求有統一答案,學生可暢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楊修,你會如何與曹操相處?

  也不要求答案統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話:“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學了本文後,你對這句話有沒有更深的理解。

  暢所欲言。

  四、拓展閱讀。

  閱讀教學用書p83《曹操為什麼殺楊修》,瞭解曹操殺楊修的其他原因。若沒有時間,老師可將材料印發,讓學生課下閱讀。或者將其內容概括如下:

  孔融、彌衡因不肯依附與曹操,先後被殺。楊修與其二人氣味相投,算是一派,他雖身歸曹操,心卻不依附。這早被曹操看在眼裡,恨在心裡。

  楊修之父楊彪曾任漢獻帝太尉,被曹操誣陷入獄,後經孔融申辯,方才放出,回家閒居。可見曹楊兩家早有芥蒂,這也是楊修死因之一。

  五、總結

  老師概括這節課所學內容,表揚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談談,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自己有哪些收穫。

  六、佈置作業:

  閱讀〈〈三國演義〉〉

  [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沒有優美華麗的辭藻,這樣的文章,中學生大都不喜歡學。要順利地完成這節課,首要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一上課,我就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讓學生齊誦曹操的詩,讓學生講曹操的'故事,把學生帶入三國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事實證明,這個辦法是很

  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遺憾的是,由於本校條件受限,沒有多媒體,否則,把三國或曹操的一些片段等放一些效果會更明顯。)

  《楊修之死》是初四上學期的課文,初四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老師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較好地鍛鍊,閱讀能力才能提高。這就如同教小孩子走路。你用手扶者他走,可能比他自己走要快的多,穩的多。但由於有依賴,長此以往,他便不會努力去走,肌肉不發達,便學不會走路。到十八歲不撒手,他可能還走 不穩。嘗試著在適當的時候鬆開手,鬆開手,讓他自己走,他可能會跌交、磕破頭,但只有經過這樣艱苦的練習,他才能學會走路,並且,他會越來越發現:獨立行走,其樂融融。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也告訴我們,不存在客觀的純粹的知識供學生去接受,知識只能由學習者自我進行,建構而不是由教師傳授。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情境,為學生參與任務提供良好的條件,教師不再是擁有知識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被灌輸的容器,而是師生相互作用中的主體。

  那麼,教師就不能永遠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在獨立的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壯大。

  只有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同學們都表現的非常積極。細心鑽研,認真探討,急劇爭辯,思維十分活躍,態度極為認真嚴肅,充分表現了主人公的責任感。

  再者,同樣的知識內容,由老師講出和學生說出,效果會大不一樣。老師講讓學生聽,他們心理上會有一種壓迫感,久而久之,產生厭倦心理。而由學生自己說出,他們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產生不斷學習的動力。這節課結束後,我聽到,有許多同學還在為某個有分歧的問題而討論,爭辯。

  本節課所設計的十個問題大都被學生分析到了。學生沒想到的最後三個題目也激發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所以,雖是學生獨立閱讀,老師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觀,也要積極參與,與學生相互交流,互相啟迪。

  作者郵箱: [email protected]

最近訪問